標籤:

這位異鄉的遊子寫遍了蘇州的鄉愁

  光明網蘇州4月27日訊(記者李錦)在江蘇媒體圈,應志剛算得上是一位傳奇人物。做了20年深度調查記者,帶出來的學生,不少已是各家媒體的中堅力量,至今仍津津樂道於他曾經寫過的那些作品;他是媒體圈普遍認為轉型成功的例子,從媒體總編的任上決然離職,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他是一位知名的旅行家,但他筆下的遊記卻只有他自己的故事。

  從3年前開始,他保持著一年出版一本書的節奏,是出版商們爭搶的對象。

  他的文字柔軟、澄凈,從網路小說《混在美女如雲的日子》,到情感隨筆《突然有了鄉愁》,還是即將出版的旅行筆記《散落一地的溫柔》,視線和筆觸卻從未離開過蘇州。

  道不盡的江南風月,寫不盡的姑蘇溫柔。而他,卻不是道地的蘇州人,他來自浙江寧波,與蘇州的邂逅不過短短6年,卻在這裡尋到了濃濃的鄉愁。

  在他的新書即將付印之際,記者與這位曾經的同行進行了一番對話。

  記者:作為樂途靈感旅行家、途牛大玩家、驢媽媽旅行達人、中國國家地理網專欄作家,為什麼你筆下的風景一直和蘇州有關?

  應志剛: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是2011年到蘇州的。這裡的園林、崑曲、評彈,尋常人家的雕花窗,小庭院里的盆景,小橋流水隨行的街巷,都讓我著迷。

  我很小就從家鄉出來了,大部分時間是在江蘇度過的,在每座城市都做過記者站站長,唯獨與蘇州產生情緣,是因為蘇州的人文和寧波較為相近。所以說,我在寫蘇州,其實也是在寫自己的故土。

  記者:我平時也看一些旅行家寫的遊記,他們會把遊玩的線路描述的清清楚楚,包括衣食住行事無巨細,對比你寫的遊記,卻找不到一絲攻略的痕迹。

  應志剛:我覺得旅行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把自己固化在攻略里,去看別人都在看的風景,真的挺沒意思的。就像我在新書《散落一地的溫柔》的序言里寫的那樣,旅行的意義不在於你去過多少地方,而在於你到過的地方,從此有了你的故事。

  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動,我的讀者在我的微信平台上留言,「應老師,我現在正坐在你坐過的咖啡館喝咖啡。」我覺得這是對作者也好,對作品也好,都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所以我的遊記也好,或者說隨筆也好,沒有攻略,只有我自己的故事,那些溫暖過我的愛情和友情。

  記者:你做了20年的深度調查記者,這裡面的酸甜苦辣是外人無法感知的。從記者到總編,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情懷和理想都有了,你為什麼會選擇辭職?

  應志剛:當記者不容易,跑社會新聞尤其不容易,風裡雨里不說,各種委屈更是只能咽在肚子里。2014年,我被提拔做了一家新聞網站的總編,幹了半年就厭倦了,可能骨子裡應付不來許多東西吧,而我又不願意輕易妥協,所以選擇了辭職。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喜歡旅行,固定的工作會牽絆我的腳步,加上當時的收入的確難以維持旅行所需要的開支,考慮了幾天就決定自己創業了。

  記者:自己當老闆不是更沒自由了嗎?

  應志剛:因為創業的內容還是和旅行有關,比如我們最近在做的一個項目,就是幫一家新開的景區設計路線,並開展全面的推廣。旅行是朝陽產業,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從公司創立起我們就不缺業務。而我又有一個強大的團隊,不需要我事無巨細親力親為,這也滿足了我整日遊手好閒的生活需要。

  記者:保持一年出一本書的節奏,而且你說要寫遍蘇州,真的有那麼多的素材嗎?

  應志剛:對於蘇州,我保持著孩子般的好奇,每一條街巷,每一個人,我都想去靠近,去觀察。我常跟朋友們說,光是寫蘇州的小巷,這輩子都是寫不完的。更遑論2500多年的吳文化,給蘇州留下的印記,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另外,我不可能成為研究蘇州的學者,我只想作為一個個體進入到蘇州的生活,去感悟這座城市,並在這座城市留下自己的故事。

推薦閱讀:

【讀書法一】越讀越少,朱熹的中年讀書法
媒體人與讀書人
那些我看一本安利一本的好書: Top 5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被人閱讀,是一本書最大的使命

TAG:讀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