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系列之一:大自然之美

小學那會兒,我常翻看一些關於雕塑藝術的書,書里展示了很多奇怪的雕塑,讓我覺得完全無法欣賞,不明白這樣的雕塑究竟哪一點稱得上美了。在當時的我看來,藝術家都跟他們的雕塑一樣——令人捉摸不透。

到最近,也許是體內殘存的藝術細胞又開始發作,我竟又想起寫關於美學的文章,還不是一篇,而是一整個美學系列。就從離我們最近,也是朋友圈曝光率最高的自然風光開始吧。

在欣賞景物的時候,我喜歡那種不包含任何人工點綴的自然風光。 因為任何對自然景物進行有意的「修飾」都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思考其背後所包含的意圖。

看到滿山的梯田,我們會聯想到農民的勞作。至於梯田本身結構所展現的那種階梯狀則屬於另一種形態上的美,而不是自然本身的美。

當面對這種純天然的景物時,我們就不會思考景物背後的人為意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能讓自己完全沉浸於其中,單純地去欣賞、注視著眼前的自然風光。此時,觀賞者處於一種忘掉自我的狀態,所有與其相關的身份、地位、煩惱煙消雲散,富翁與乞丐之間實現了真正的平等。

也正是在此刻,我們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高山

當眼前驟然出現一座山峰的時候,我們內心便會產生一種莊嚴、崇高的情緒。部分是因為高山具有一種永恆矗立、抗拒腐朽的特徵,與匆匆一現的肉身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我並不是說當面對山峰時,我們會立刻聯想到這一對比。而是這樣一種對比隱隱約約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緒,就如同我們那種莊嚴、崇高心緒的基本低音一般。

時間的腳步

清明節期間,我和幾個朋友去貴州遊玩了一趟。回來的路上,朋友感慨假期竟過得如此之快,快得讓人產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其實,這些年的日子過得何嘗不是如此呢?人們常常感嘆人越大,日子過得越快。

我想了很久,發現我們越是長大,看似學到了更多的知識,覺得自己對周圍事物的了解得更多。每當我們看到一棵樹,總是在第一時間想著這到底是什麼樹?桃樹或者梨樹,等等。我們急於用書本上學到的概念來替換這棵樹,當成功做到這一點時,我們內心就獲得了一種有點類似於自我安慰的滿足感,就覺得這棵樹已經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玩味的了,彷彿我們通過知道這棵樹叫什麼就掌握了這棵樹的全部本質。而一旦我們把這種做法推廣到周圍的事物,用書本、網路上所學到各種概念替換掉原本生活中的事物,就會在心裡逐漸建立起隔離事物本身的圍牆,最後我們心裡只剩下各種概念在不斷地交替著,而很少去觀察事物本身。

這種從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概念是一成不變的,而概念描述的事物本身卻永遠處於變化之中。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不變的概念上,就容易產生一種時間稍縱即逝的感覺,因為時間本身完全體現在事物的變化之中。當我們將注意力再一次集中於事物本身,去觀察大自然每一處細微的變化,而不被概念所束縛——就像我們小時候做過的那樣,這個時候時間便會再一次放慢它的腳步,也唯有此刻,我們才能注意到大自然的美。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公眾號/知乎專欄:風吹幡動。

此文為看點(風吹幡動)原創內容,特此聲明


推薦閱讀:

「看著舒服」是整形美容的最高美學境界
【日本美學設計】這間幾乎純玻璃制的日式茶室 開始環遊世界了
從一個甜筒到蜷川實花的視覺美學
奈良美智 :不長大計劃
何藩,"一代宗師"的傾城之戀

TAG:美學 | 大自然 | 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