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做出好創意18個切實有效的創意工具》

創意工具一:問正確的問題

  • 類別:問題工具

  • 創意之前,我們要把問題簡單,清晰,明了的描述出來,問對問題等於解決了一半。

在投入創意努力之前,我們不妨先以多種方式複述問題,直到問到重點。我們可以倒著追問,去問簡單,淺顯甚至顯得愚蠢的問題。花力量尋找正確的問題,比在錯誤的問題上耗費時間有價值得多。有時,我們還要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判斷,看它是否值得解決,它是否能被解決。

但需要提示的是,我們的初衷是創意地解決問題,問正確的問題要做的是擴大解決問題的視野。我們要避免在這個階段就斷言問題無法解決,讓負面看法壓制創意的火花。

創意工具二:審視關注點

  • 類別:問題工具

  • 關注點是我們真正投入所有的創意努力的地方。

關注點的變換讓之後的創意過程可以聚焦,更加有效,有時候創意甚至可能在變換過程中湧現。養成時刻尋找創意關注點的習慣,在頭腦中設想如何做,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創意訓練。

德.波諾認為:熟練的關注加上一點創造性技巧,可能比拙劣的關注加上豐富的創造性技巧更好。

不少人擅長創造性地解決別人給出的難題,而很少主動尋找創意領域。有創意的人通常主動發現身邊可創意之處,看到一事一物總在想如何改進,怎麼換種新方式做。

創意工具三:用類比讓創意雪崩

  • 類別:問題工具

  • 類比,是透過新視角加深對要解決問題的理解。

運用類比創意的一個特點是能從各式各樣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中找到創意。為了提升創意,我們可要求自己每天有意識的拿事物進行類比,這並不需要太多時間,可能一個類比5分鐘就夠了,這是一種有效的創意思維的訓練。

運用類比創意的另一特點是,我們需要深入全面地了解所對比的事物,真正理解它的原理和結構,把它拆分成很多模塊,分析各種模塊的特點,與所要解決的問題聯繫。

因而在選擇對比物時,建議盡量選熟悉,簡單,直觀的事物,我們又在理解與拆分過程中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獲得新奇的想法。

類比很簡單哦,如果熟練掌握,可能產生米哈爾克所說的創意雪崩的效果,使創意滾滾而來。

創意工具四:聯結,創意連連看

  • 類別:問題工具

  • 聯結,就是把兩個或更多事物組合起來,產生全新的事物。

聯結和之前提到的創意工具類比都是把兩個事物聯繫起來,但又有不同。類比的目的是通過類比物的詳細對比分析,以新的眼光看所要解決的問題,用來類比的可以是身邊任何平常的事物。

聯結則是把兩個事物組合起來以產生創意的化學效應。運用聯結這個創意工具,關鍵是如何找到第二個燈泡。第二個燈泡越特別,最終的創意結果就越特別。

創意工具五:讓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 類別:問題工具

  • 有意識地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以新眼看世界

像外行一樣思考,就是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拋開一切先入之見,以開放的心態去觀察。能看到新奇,我們才能創造新奇,能做到經歷多次卻如同第一次經歷,這是創意不可或缺的天賦。

創意工具六:突破限制

  • 類別:問題工具

  • 突破不可能的極限,變換前提假設,從諸事不可能變成萬事皆有可能。

創意工具七:帶著問題,獲取新信息刺激

  • 類別:問題工具

  • 針對當前問題的,集中,快速地獲取新鮮信息以刺激新想法。

創意工具八:把珍珠串成線

  • 類別:問題工具

  • 我們收集與記錄,梳理與反思,將創意積累凝聚在某個事物上呈現。

很多創意人都有自己的信息和想法收集方式:隨時記錄想法的筆記本,以日誌的方式連續記錄,或以繪畫的方式記錄,隨時帶著相機拍下有趣的東西,閱讀的摘錄與筆記,網路上的社會化書籤,收藏等。當然,這些都只是輔助工具而已,最重要的還是思考創意的願望與善於觀察發現的眼睛。

梳理與反思是初步把珍珠挑揀分類,嘗試串起來的各種組合的過程。收集信息與想法,是因為如果任由它們散落各處,等需要時,我們無法有效使用。

梳理反思,把各類想法預先組合,甚至把一些梳理成將來需要時可以直接用的幾粒珍珠組合,是讓想法放光的必要過程。它使將來使用這些想法更加容易,也避免出現很多想法到時突然找不到的情形。把零散的想法梳理成體系,讓我們加深認識,對曾經經歷的事與物有新的洞察。

把創意累積凝聚在某個事物上呈現,就是用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線串起珍珠,變成精美的項鏈。

創意工具九:回顧

  • 類別:結果工具

  • 回顧主要是把過去和現在的碎片連起來,回顧的要點是要顯式地,有意識地使用它。

比落實到文字更進一步的回顧是在可行的情況下,依照回顧獲得的想法,優化調整後,從頭開始重走一次創意過程,以完美的方式重來一遍,把創意過程中的遺憾消除掉。

這種推倒重來的回顧能用的機會不多,比如有時無法推倒重來,有時最初的自發創意可能超過有意識的行為,完全真實的復盤成本過高。但只要有機會,都值得抓住。

總之,用回顧對創意結果進行處理能對創意的最終效果有極大的提升。

創意工具十:系統思考,見樹木又見森林

  • 類別:結果工具

  • 從整體的角度更能徹底解決問題,更能找到結構性衝突,更能找到高槓桿解。

系統思考語言有三個基本條件:不斷增強的回饋,反覆調節的回饋,時間延遲。

不斷增強的回饋是自我強化的,比如銀行前的擠兌長隊會吸引更多的人,從而導致更大的恐慌。反覆調節的回饋則是逐漸平衡,如果我們不持續推不倒翁,它就會慢慢停止擺動。時間延遲是說行動的結果有時間延遲,會漸進地呈現出來,比如駕駛汽車踩油門,加速是需要時間的。

彼得.聖吉認為,系統思考要求我們觀察環狀因果的互動關係,而不是線段式的因果關係,觀察一連串的變化過程,而非片段的,一幕一幕的個別過程。

和大多數創意工具相比,系統思考在完全不同的層面上發揮效應,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更深入的創造性之源。

創意工具十一:面對現實,誠實地面對真相

  • 類別:結果工具

  • 誠實地面對真相,是對自己心中的隱含假設加以挑戰

在創意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樂觀與浪漫主義,開放式思維,到了最終一步時,面對現實的重要性則大大提高。

創意工具十二:理解結構,透視背後的結構

  • 類別:結果工具

  • 透視背後的結構,可以讓我們從更根本的層面上解決問題。

透視背後的結構,可以讓我們從更根本的層面上解決問題,可能的情況有:

  • 離開表面的繁複,看背後簡單的結構,我們因而看到規律,從根本上解決障礙點。

  • 我們發現結構本身的問題,轉而對結構進行調整,系統性地解決問題。

  • 因對結構的理解而站在時間的上游解決問題,成功地利用時滯效應,而不是被時滯效應左右。

創意管理的四要素是:

  • 創意個體的掙扎

  • 建立創意的組織

  • 構建創意的體系

  • 產出創意的產品

創意工具十三:用原型連接設想與現實

  • 類別:落實工具

  • 把設想以簡單,快速的方式呈現出來,看是否行得通。

簡單的說,製作原型就是把頭腦中的設想往前推進一步,變成寫在或畫在紙上的模型。變成用泡沫塑料製作的模型,變成可以模擬運行的程序片段等,這些都是把頭腦中的想法變成更接近於最終成果的事物。以電影為例,它的故事梗概是原型,劇本是原型,拍攝的照片是原型,分鏡頭腳本是原型。針對不同的具體創意場景,有很多不同的原型工具,但基本思路無非是以簡單快速的方式,用手邊能用的材料和工具在現實中模擬出創意設想,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快速製作原型,讓原型來彌補設想和現實之間的空隙。

通過製作原型,我們在現實中驗證設想的可行性,對之進行調整,優點有三個方面:

  • 第一,在製作的過程中,由動腦到動手,製作者獲得了對設想本身的新視角。

  • 第二,面對直觀的原型,我們很容易知道沒想對還是不對,好還是不好,也更容易進行調整或修補。

  • 第三,在原型上根據頭腦中的設想去嘗試,或根據試驗結果調整,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我們更能接近最終的創意結果。

創意工具十四:調整與堅持,在飛行中修理飛機

  • 類別:落實工具

  • 聚焦於核心功能,儘早推出可用的創意成果

從創意實現的過程看,有一個可以運轉的,發揮效果的成果,對參與的人會產生極大的激勵,在軟體開發中,有的團隊,採用每天構建的方式,也就是說,雖然他們不一定會對外發布產品,但內部每天都有一個可運行的產品。

創意工具十五:創意的有機變形

  • 類別:落實工具

  • 創意變形,是把創意落實視為有意識的變形過程。

要達成正向的創意變形,有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把落實過程視為另一項創意任務,目標是要得到比構想更好的創意成果。

第二,在落實過程中突破障礙而不受制於障礙,把障礙轉變成激發力。

第三,在落實過程中有意識地聚集並高效地運用資源。

創意工具十六:跟進,創意落實必須親力親為

  • 類別:落實工具

  • 創意落實過程,我們必須親力親為

何時結束親力親為與跟進則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簡單來說,如果是開發一個新產品,有了相對成型的成果,就可以考慮撤出,如果是建立新的運作系統,可以系統自運轉為判斷標準,如果是建立新的工作流程,可以在新流程第一次成功運轉結束之後。

創意工具十七:不離一線,保持手感

  • 類別:落實工具

  • 在一線,在現場,在前沿,保持創意所需的真切的感受。

創意工具十八:質脆玩具---造個玩具自己玩

  • 類別:特別工具

  • 做個玩具自己玩,不是出於需要,而是熱情,熱情會創造出令人驚奇的成果。

辦法就是造個玩具自己玩,在造玩具的過程中獨自經歷各種各樣的失敗,從中學習。

【每周讀一本好書,來次,丟吧】

丟爸 2017/3/21 周二


推薦閱讀:

人生似是百年夢——讀維羅妮卡決定去死
悅讀會:設計你的人生
50本漢譯名著(必備書單)-1
拆解《3G資本帝國》第十二章
致陽光燦爛的日子——《動物兇猛》

TAG:書籍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