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本數學教學生如何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的本質是成功,而非鼓勵。這就意味著,我們想要提高孩子在數學學習方面的興趣(或者做其它事情的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他們體會到自己奮鬥之後的成功感。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逆向思維。在孩子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什麼樣的原因或事情最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找到了這些原因,我們就可以逐一分析,各個擊破,從最根本來解決問題。

運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進行分析後,我們在這裡總結了三大原因:

1、先天數學邏輯思維偏弱,跟不上班裡學習的節奏,造成學習困難;

2、應試教育下做題太多,導致心裡煩躁,從而不想學習;

3、數學題目有難度,解不出題目,學習找不到快樂。

稍微留意一下我們會發現,這些原因本質上都是孩子內在的原因——這意味著,只有當孩子的內在狀態發生了改變,這種外部狀況才能得到真正的改變。背後的原理同時也是NLP的精髓之一是:「一個人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只能引導另一個人去學習。」

我們無法強硬地控制和改變孩子,我們只能自己推動自己從而影響孩子,或是因材施教地引導孩子進行學習。

面對這些根深蒂固的難題,釜底抽薪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

1、找到學科的學習規律

鄒老師反覆強調過一點:數學是一門科學,其中隱藏著許多規律。找到規律,根據規律學習,就可以輕鬆學好數學。

例如,在深本數學,孩子們理解學習解出題目的4大規律,15個中規律和35個小規律。掌握這些規律後,他們往往只需要做少量的題目,就能夠達到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

2、選擇難度適當的題目

題目太難沒興趣,題目太淺沒意思,根據孩子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題,讓孩子通過思考做出來,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孩子會很有興趣。

我們教過一些初二、初三的學生,平時學習非常吃力。做入學測試時,我們發現原因是他們以前的知識跟不上。例如要學習平方差公式或者是全等三角形了,但他們可能把乘法分配律和三角形的知識忘得一乾二淨了。

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果斷地放棄讓他們直接學習初二、初三的知識,而應該先把原來孩子不明白的基礎知識徹底弄通。如果一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卡在12減9等於多少的水平,那麼即使他是一名初三學生,我們也必須從這個水平出發,把斷了的「知識鏈條」接上,才能繼續下面的學習。

3、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提高興趣的核心是找到方法,讓孩子掌握方法,自己解出難題,享受成功,不但快樂更有自信。

好的數學學習方法並非盲目的重複做題或死記硬背,也不拘泥於不同版本的數學教材。因為雖然教材和題目千變萬化,但是核心的東西沒有變,那就是知識。

如果我們能從知識出發,把每一串相關聯的知識從頭到尾讓孩子徹底地明白、學通,孩子在大腦里對知識結構有非常清晰的認知,而且清楚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到哪些知識,那麼孩子自然能夠思路清晰地解出題目。

數學課的課堂模式

在數學課的課堂模式上,為了提高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我們也需要做出轉變,重新定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我們首先來看一組來自美國緬因州國家科學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它由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於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它形象地展示了:採用不同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

這個理論又被稱為「學習金字塔理論」。金字塔顯示,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率是大不相同的,「聽講」的效果最差,記住率只有5%;讓學生教別人的效果最好,記住率竟達到驚人的90%。

我們會發現,學生學習掌握的主動權越多,學習的效果越好。

而現實中我們採用得最多的教學方式是:

怎樣的數學課堂才是好課堂?老師在課堂上應當扮演什麼角色?我們可以從上面的兩張圖略窺一二。

在上課模式上,學生要眼、耳、手、腦、口並用,要有充分的小組合作和小組討論,這樣知識才能記得多、記得久、記得牢;老師充當的不是「教授」的角色,老師應該成為導演、導遊、評委、主持人、啦啦隊長,在課堂中穿針引線,而非主宰一切。

從「被動地聽」到「主動地學」,當孩子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相互討論,傳染聰明,碰撞思維的火花,享受成功的喜悅,那麼興趣自然而然在課堂中被激發和培養出來了。


推薦閱讀:

10897 如何不重複地枚舉 24 點算式?(上)
智力測試中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寶葫蘆能收寶葫蘆么?」——苗苗大人
如何正確教幼兒園孩子數學?步驟超全太實用了!
有沒有大器晚成的數學家?

TAG:趣味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