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讀書時我在讀些什麼
起因是因為分析了好多知識變現的成功案例,發現教人讀書絕對是個投入產出比極其理想的類型。一,你不需要實際意義上具備書里有的專業知識技能,比如你教人怎麼讀《矽谷鋼鐵俠》,你肯定不需要自己是一位鋼鐵俠,也不需要擁有spacex;二,迎合了很多人讀書卻沒啥收穫的需求,也算是為廣大焦慮群體減輕焦慮的善意行為。
當然,還是要掌握如何畫思維導圖等等一系列功夫,這些功夫的特質就是,看起來似乎很高深,很容易學會併產生成就感。另外,為自己增添光環還是建議平時多看些讀物,這樣在教人讀書時能夠旁徵博引,從太平洋扯到中南海。最後就是履歷上要做功夫了,就像寫一份全新的簡歷,一定要鮮亮,不過不鮮亮似乎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然後就可以先席捲知乎,而後席捲公共號,建立公司,獲得風投,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當然我說的頭頭是道,我是沒有那份能耐的,以上頂多算是發酸?嗯。
不過我把我自己的讀書目的也拆解了一下,如下四宗:
1、焦慮:從眾心理,某老師都傾情推薦了,不讀恐怕就會錯失凈化心靈、脫胎換骨的機會。目的?沒什麼目的,大家都做了而已,不讀不就是out了么。
2、學習:掌握一門手藝,和焦慮無關,我要學一門宇宙最好的編程語言,那麼就得去看php從入門到放棄。
3、好奇:這本書看起來挺好玩的,要不要看看呢?好多人都好評了,要不要看看呢?
4、逼格:拍張照片發到朋友圈上,顯得特別深邃。
當然,這四點在某本書上還會產生交集,比如焦慮和學習有共生關係,因為焦慮所以要去讀學習類的書,有學習的心思就去讀焦慮類的書,逼格類的書其實也是從好奇出發的,焦慮類的書可以轉化為逼格。就像五行相生相剋,運轉不停。
如果一本書,始於焦慮,然而看完之後讓你掌握了生存技能,那這本書就是學習類的;
如果一本書本來是學習的目的來著,然而最後一隻放書架了,那麼其實它是逼格;
一本書本來是逼格類的,翻著翻著和作者共鳴的厲害,那麼其實就走到了好奇這一分類;
如果一本書,開始於好奇,最後每次都是要強迫自己翻下一頁,那麼這其實是焦慮;
分完類了,有什麼結論呢?
有時間有錢,想幹啥幹啥,讀書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選項。
推薦閱讀:
※完成一個小目標
※女性:喬治?桑
※關於「讀書」問題的反省
※如何從小讓小朋友養成閱讀習慣(Ren、Tao圖文演出)
※472.讀書19~《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