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會說英語(三)

中國小孩完全可以輕鬆掌握外國語

看完有關前兩個問題的研究結論,最後一個問題也就有答案了。不過自己得出來的結論還不夠權威,咱在找科學家們給背背書。

關鍵期是指一個有機體生命中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某些外部條件對有機體的影響可以超過在其他時間所能達到的程度。語言獲得關鍵期的研究由來已久,1959年,神經生理學家Penfield和Roberts從大腦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歲以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Eric Heinz Lenneberg(1967)則從醫學臨床經驗,以「神經生理學的觀點」有系統地解釋語言學習關鍵期,他認為人的大腦從二歲開始側化(lateralization),在側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腦來學習語言,約在11-19歲左右,大腦會完成側化,從此,語言學習主要由左邊大腦負責。語言學習最好在大腦完成側化之前,這也就是所謂的「語言學習關鍵期」。人在語言關鍵期階段,可以在沒有外部干預,在不要教授的情況下,輕鬆又快速地習得一門語言。

語言學者們開始傾向於認為二語習得越早越好,因為嬰兒是從出生就開始習得母語的。Werker測定出:(1)嬰兒普遍語音分辨能力的存在;(2)嬰兒普遍語音的分辨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減;此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嬰兒普遍語音分辨能力在12個月左右開始逐漸降低,大約3周歲時低至與成人水平相當。依據Werker的研究結論,0-12個月的嬰兒普遍語音分辨能力最強,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開始進行二語的輸入使之習得並掌握二語是事半功倍的。我國學者王敏勤(1987)也早就依據關鍵期假設提出過嬰幼兒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設想。

總而言之,從我搜集的這些資料來看,小孩子學英語越早越好,給他創造一個類似於漢的英語環境,他就會從小學會英語並且能熟練地應用。還有就是不用擔心語言學多了會給孩子造成負擔,這個是我後來看其他資料人家得出來的結論:在中國,多方言家庭多得是,足可以比好幾過外國語了,人家小孩子學會了那麼多方言普通話也還很好。

中國小孩從小在家裡學英語的例子也很多,印象比較深刻的書是《寶貝比我強》,我從那本書里學習了許多雙語養育知識。所謂的雙語養育,就是兒童從出生之時就一直處於一種雙語環境中,其父親母親或者其他與兒童密切相關的家庭成員分別操不同的語種與兒童自然交流,他們的家庭成員也會交替使用不同的語言來交談。

國外這樣的家庭很多,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經常看到。比如一個家庭爸爸是法國人,媽媽是德國人,那麼在這個家裡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會說法語和德語,除非是父母有意識地只說一種語言。現在中國人和外國人通婚也多了,也出現了很多漢語和其他語言混合的雙語家庭。比如我們現在的鄰居瑪麗家,媽媽是中國人,爸爸是加拿大人。她從小聽漢語和英語長大,兩種語言就都說得好。瑪麗媽媽說她家瑪麗會自動區分漢語人和英語人,別人和她說什麼她就用什麼語言和對方對話,一般不會搞錯。

雙語養育需要的先決條件是父母雙方分別說不同的母語,在家庭生活中自然表達,或者父母雖然是同一個母語,但是其中一方有意識地用另外一種語言與幼兒交流溝通。這樣就對家長的語言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我雖然覺得雙語養育的方式對孩子學英語好處多多,也只能放棄,誰讓咱是英語差等生呢。

當然放棄雙語養育模式並不是就沒有路走了。除非本來就是雙語家庭,在我國就算是打算用雙語養育方式教孩子學英語的人家也不能完全做到均衡輸入一半漢語一半英語。大多數人家採用的都是二語習得模式。「二語」指的是相對於母語來說的第二語言,在中國一般指的是相對於漢語來說的英語。

先說一下下語言「習得」與「學得」的區別。習得是指在非正式教育模式下、非有意識有積極目的的語言學習。兒童獲得母語的方式一般被界定為習得方式。前面在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監控理論」裡面已經提到過。學得是指在較正規的教育模式下進行的語言規則學習,語言學得就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或者藉助工具書和其他聲像設備有規律自我教育等方式來學習一門語言。小孩子在接受正規教育之前,如果父母也沒有進行較正規的家庭教育,那麼他們所掌握的各項本領基本上都是習得而來。因為他們遺傳里就帶著模仿與重複的基因。小孩子學習站立行走跑跳等等動作也和學會說話一樣,是不用大人特意教的。小孩子不知道神經如何傳導大腦的指令也不知道如何調動某塊肌肉,但他們會拿起勺子舀起食物然後把勺子里的食物送到嘴裡。這不需要什麼理論知識就能完成,同樣他們學會說話也並不懂什麼發音器官也不懂得什麼叫語法規則。

喬姆斯基假定兒童大腦里有個語言學習裝置,這個裝置啟動後兒童可以在非有意識的主觀努力下學會任一門母語。這個獲得母語語言能力的過程被認為是個習得的過程。

克拉申的監控理論認為這個語言的習得過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也就是外語的學習。還是那句話,只要條件具備,也就是有合適的語言環境,有足夠的和有情感內容的語言信息輸入。

一般中國家庭採用的二語習得模式就是家裡人為了孩子學英語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家庭成員從小專門或儘可能地和孩子講英語,同時卻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學會什麼,也就是小孩兒無意識狀態下學會英語的聽說。二語習得也可以指其他形式的非正式語言學習,比如中國小孩如果隨父母搬到英美加拿大等國在英語社區環境下也可以用非正式教育的形式學會英語。總而言之習得強調的是「以非正規教育形式」,強調大人的引導。

這裡再解釋一下雙語養育和二語習得的區別。雙語養育的兒童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是同時獲得的,他們從小就在大腦中形成了兩種語言代碼系統,在能夠與人溝通時,其相應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習慣就已經初步形成了。而二語習得強調的一是時間滯後,接觸第二語言時間在母語之後,二是學習的非正規性,也就是小孩子不是有積極主觀意識地接受正規語言教育。

在小孩子學習無意識,父母也無積極主觀意識的環境下小孩子學習兩種語言的方式是雙語養育。在小孩子學習無意識,父母有積極主觀意識的環境下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方式是二語習得。在語言學習者與語言輸入者都有積極主觀意識的環境下學習第二語言的方式是外語學習。外語學習不限定是兒童,成人學外語的方式多是採用「教—學」模式,自學是從書本或者其他學習資源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是「教—學」模式的特殊形式。

解釋了這麼多還是為了證明為什麼小孩子學英語越早越好。越早學習,語言關鍵期的作用越明顯,採用二語習得方式學好英語也就更容易。

事實上書上或者網上幼兒二語習得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前面說過的《寶貝比我強》裡面的湯北辰小朋友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要不然人家爹媽也不能把經驗寫成書。還有一本《雙語寶寶養育博客》,裡面也介紹了好幾個小朋友從小在家裡習得英語的成功經驗。再有就是知網上的一些研究論文,介紹的是家長對幼兒在家庭中習得英語的實證研究結果。其中王立波在論文里描述自家孩子在中國的英漢雙語環境下0-6歲的語言發展情況,以及考察到英語對話、英漢混合句以及混合思維等特點;他那篇文章介紹的還是很詳細生動的,他觀察到的幼兒英語系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家一般也都有。呂明珠做了嬰幼兒英語教育研究。通過總結自己在家中對孩子實施英語教育的過程,她得出相應結論:幼兒語言教育深植於家庭教育之中,幼兒語言教育從家庭做起是最根本之道。蘭月秋、黃曉苑均以自己的兒子為研究對象得出結論,在漢語環境下,在家庭中對幼兒實施英語教育是可行的。

他們這些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單一的語言環境中人為設置的雙語環境在促進兒童二語習得方面的效果不可能如移民特例或者混血家庭中先天的雙語環境一樣完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期導入外語教育,對於兒童以後的外語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說這些實證研究證明前面理論研究的結論是正確的或者至少是具有可行性的,中國普通家庭要想要孩子長大學好英語應當從小就進行英語教育。而進行英語教育的方式,不是傳統的學得 「教與學」學習方式,而是習得的「教與無積極主觀意識的接受和模仿」方式。

也有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二語習得進行了理論研究,並就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取得共識。一是國內家庭應當盡量為嬰幼兒提供二語習得環境,英語教育開始越早越好。二是運用關鍵期假設理論論證了嬰幼兒二語習得優勢。三是通過研究幼兒早期第二語言語音、語法、句法習得的過程及其與母語的區別,驗證了英語習得與英語學得對幼兒英語發展能力的影響。

這裡舉個反證,也有學者並不認同關鍵期假設理論,他認為「認為第二語言有一個關鍵期的觀點是錯誤的。起碼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得不到科學研究的證實。第二語言之所以達不到母語的水平原因很多。(1)第一語言的干擾是導致錯誤發音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對語言的其他方面(如語法)的影響可能比較小;(2)學習者對語言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結果;(3)沒有學習的語言環境或者由於種種心理原因不能充分利用資源,得不到豐富的語言刺激。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不認同目標語語言與文化,就會導致退縮行為,避免與目標語社會成員交流,造成語言輸入匱乏。起碼年齡不是導致語言學習失敗的根本原因」。

不過我覺得這位學者的結論從另一個方面恰恰說明了兒童具有學習第二語言的優勢,也就是習得優勢。從他的結論看,只能說兒童相對於成年人從學得的角度來說不具備優勢。 比如說第一語言干擾導致成人學英語發音錯誤較多,那麼幼兒習得英語時恰恰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母語對二語發音的干擾,加上幼兒語音發音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和發展成為定式,所以可以很好滴學會二語的標準發音。關於語音問題,後面還會有更多的科學的解釋。

再有學習者對語言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結果。這個是站在成年人非常理性的角度來說的,也就是說語言學習者能不能管住自己好好學。幼兒在二語習得環境下,不存在興趣與動機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問題。對幼兒來說,接受第二語言並利用第二語言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是一種本能。只要第二語言能夠與人溝通並能達到目的,那就模仿和使用唄。比如我家棉想要喝奶,她就會說「奶,奶」,沒人搭理她她就會改說「milk,milk」。等她得到了奶瓶下一次她想要喝奶的時候會優先說「milk」,這無關興趣與動機,這是本能的一種反應。

最後他說「沒有學習的語言環境或者由於種種心理原因不能充分利用資源,得不到豐富的語言刺激。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不認同目標語語言與文化,就會導致退縮行為,避免與目標語社會成員交流,造成語言輸入匱乏。起碼年齡不是導致語言學習失敗的根本原因」

年齡確實不是導致語言學習失敗的根本原因,只是幼兒習得英語更容易一些罷了。成人得不到豐富的語言刺激是因為成人會因為不好意思而退縮,比如和老外或者其他英語學習者說英語時張不開嘴,可小孩子不會呀,小孩子不懂害羞,嘰里呱啦說錯了也無所謂。這一方面自然也是小孩子佔優勢了。3歲之前我家棉說英語毫不害羞,過了3歲以後她社會情感發育有了羞恥心,日常生活中她才漸漸不說英語了。我們問她,她說我們是漢語人,她只能跟英語人說英語。後來我們分析,在她那時候的認知里,她要盡量與周圍環境相一致。大家都說漢語,她自然也應該說漢語才對。


推薦閱讀:

真正聰明的家長,只教會孩子這一件事!越早看到越好
專治「不想吼孩子,脾氣上來忍不住」這種病!
在體驗了10家早教機構之後,我選了這1家... ...
再忙也能做好爸媽——如何和另一半分工
會說話就會說英語(十七)

TAG:早教 | 英語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