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形而上,關於心學的一些東西
潛意識決定顯意識,意識精神控制著物質基礎,物質世界的一切法則,都源於自我意識所做出的決斷。意識是自身知識能力和主觀對世界的認識所決定,人是被意識所操控,而非人主觀行為。
宇宙的三個層次即:物質,能量,精神。所做的任何選擇,完全取決於意識選擇,意識決定物質。粗淺了解馬列主義的人都會知道這就是屬於唯心主義的觀點,是有局限性,或者說是不科學的。然而隨著事物的發生與年紀的增長,自身對待這個世界的看法自然也會因為周遭各種影響以及自己內心的意識而不斷產生變化。說了幾個淺顯的觀點,是自己比較認同,在生活中所經受的體驗趨同一致的結果。
而之前因為還沒開始工作,所以對陽明心學了解過一二,當然《傳習錄》是還沒有開始看的,接觸到好幾個觀點,以及了解到王陽明本人事迹之後,愈發的對陽明心學甚為敬仰。小學時課本曾說過王陽明在院子里「格」竹子的事情,那是第一次聽說格物致知,當然也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只是單純的覺得這個人好蠢啊,事實上卻是自己無知。一直這麼久,對於心學以及陽明思想的體悟和觀點沒有寫作成文,一來是不敢妄談,而來是所知甚少,而現在要寫一寫體悟,並不是自身成長了很多,而是想把之前零落的感悟做一個記述。
從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之後般的事迹便廣為流轉,開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不管是曾國藩,蔣介石,毛澤東,還是日本因陽明思想而發動的明治維新,像東鄉平八郎之類的人無一不對陽明心學推崇至極。
而後天泉證道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基本是陽明思想的核心,當然,其餘的還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等等,每一個都值得去學習。無善無噁心之體,理解為人心本無善惡,善惡之念或者對事物產生的善惡的看法都是因為意念的發動。真正修心的最高境界也是無善無惡,這個有點接近佛教的說法,既然心中無善惡的屏障,那麼觀察事物才能不為主觀意識所影響,避免先入為主的誤區。結合陽明先生解決農民起義時採用的招安政策之湊效,正是其無善惡之心直觀事物的核心問題,用最簡捷合理的方式解決。所以,修心務必無善無惡為目的,結合佛家寂滅因緣的思想,才能逐步獲得心中的寧靜。心學實際上是來源於儒學,而不是朱熹的那一套理學。孟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和良知異曲同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有良知,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的可能,為什麼致良知呢,致良知就是要找回良知,重新在內心建立主體性,還原生命的真實本相。「自知」「自明」和「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 第一層本身就是自知,自明,主體世界的重建。 第二層 ,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表達顯現良知,主體性的外在展開,即主體性的自我展現。 反思的過程就是誠意,讓自己的所有行為,經由自己內心的審視,讓其不加外在影響的反映自我,以判斷行為的善惡是非。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狀態,在本質上確定了我們對於事物的態度,而我們的態度,在決定著我們對於事物的行動方式。也就是心體的自我澄明,有時候並不能時時刻刻達到一個比較澄明的狀態,所以說就需要時常保持「格物」。每個人了解過心學,認同心學之後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或者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和世界觀,當然這些都是不形成體系的,如果形成體系,那必定屬於聖人這種級別的了。但是光是能形成屬於自身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儘管不完整,心學給到自身的受用往往是無窮盡的。很多人可能並不了解熟悉心學,但屬於他本身的方法論與世界觀也有可能與心學有所碰撞,這也是有可能的。像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一套一樣,你知道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幾個字,而要怎麼達到這個境界呢?其實反過來就可以了。物格,知致,意誠,心正,當然這只是最粗淺的來解答了,往深處究,自身也還需要學習一個。說一下陽明心學與我而言最大的一個就是「心外無物」這個道理。應該不叫道理,心外無物這個觀點原文是「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山中開了花,你沒有看到這個花的時候,這個花是和你的心同屬於一個「寂」的狀態。但你看到花後,花便在你的心中一時分明起來,所以,花在你心中,不在你的心外。但王陽明的這句話並沒有否定花在心外是不存在的。他只是認為花是寂的。所以說說王陽明是唯心主義是不合適的。當然我自身還是偏向於主觀唯心主義的。其意義在於無需受外界因素而擾亂自身,這樣就需要不斷修心,才能達到這個狀態。山中的花於我心同歸於寂。這裡的「寂」不是不存在,是不動的意思,但不是絕對不動,而是寂的同時包含著向顯轉換的無限可能性,靜的同時包含著動的無限可能性,不動的本身包含著動的無限可能性。
以天下萬物融入自己的主體,用實踐的方式不斷地擴充心之世界,形成獨立的主體性個體。 總之,說了這麼多無非表達一個,自身需要形成一個獨立的主體性個體,與這個世界萬物所溝通,聯絡。之前一直覺得哲學這個東西是無用的,因為不知道說的這些不知所謂的話語意義在哪裡。而現在,才略略理解了,哲學是致用的,尤其是中國傳統哲學,講求經世致用,但需要以心體悟。推薦閱讀:
※世界是變化的。
※因信稱義與因義稱信——宗教與信仰的不同
※原創書評 | 《知行合一》只是了解王陽明心學世界的入門級讀物
※漸進超負荷(Progressive overload)是自我提升最根本的原則
※養浩然之氣就是遵循本心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