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1—「馬歇爾·托爾科夫斯基工」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CGI網站原文鏈接cgigem.com/index.php?

黃金時代1—「馬歇爾·托爾科夫斯基工」

by D_kimberley

20世紀前鑽石大多是原石交易,加工也只是為了體現原石本身的特性,並沒有進行過科學的設計與推敲,這些經典的早期切磨款式中包括歷史悠久的枕形切磨;風靡一時的玫瑰式切磨;巨鑽獨有的莫卧爾式切磨;具有宗教背景的馬查林式切磨等等。以當今對鑽石光學效果來評價他們無疑多以漏光、黑底等負面評價居多。

隨著1919年波蘭數學家馬歇爾·托爾科夫斯基開發出最早期的圓形鑽石切磨設計(光學)理念,從這一刻起揭開了長達1個世紀鑽石切磨款式大改革的序幕,而「上海工」便在這世界鑽石加工業百花齊放的大浪潮中應運而生。

Tolkowsky·Marcel與《Diamond Design》

設計受玫瑰式切磨的影響,將玫瑰式切磨旋轉180度,便有了圓鑽切磨亭部的基本樣式。經計算當光線從鑽石正面冠部進入第一次反射其亭部刻面角度需大於48度52分,第二次反射則需小於42度43分,這對於講求對稱性的鑽石上是決不可能做到的。

在1919年出版的資料中Tolkowsky提出了理想的亭部切磨角度(亭部主刻面)為40度45分,可以提供最大折光以及最活潑的火彩,又損失生動(亮光)最少。

在上圖76頁中,將亭部兩側斜面調整至40度45分後,當光線P1從正面進入最終在斜面上逸失,而光線P則被反射回來。為解決P1的光線損失可藉由在上面增加傾斜小面矯正之(上圖80頁),該小面要求折光(折射出鑽石)而不反光,則P1便可從正面逸出,並可增加火彩。經計算得改斜面(冠部主刻面)之最佳角度為34度30分。

由於光線兩次反射後仍有若干光線無法從斜面靠近腰圍部分逸出,故需增加約42度角的小面幫助折光,此小面即為我們所熟知的上腰小面。同理經研究也應在亭部靠近腰圍處增加小面,約大於亭部主刻面2度以避免損失可能沿上腰小面反射而來的光線,此種刻面稱為下腰小面。

最後在鑽石檯面周圍增加星刻面,約15度,用以減少經由亭部漏失的光線,並可進一步改善鑽石表面的刻面分布,增加閃光。

Tolkowsky的圓形理想切磨方式較之舊式切磨有諸多不同之處:針對鑽石原石的損耗更高;涉及利用機械設備將鑽石腰圍磨圓與切割等。故而其理想比例並不適用與所有的原石,但他的研究對切磨優質天然品質的原石有極重要的影響力,較低品質的原石則更多以保存重量的目的來切磨。

推薦閱讀:

有關鑽石中裂紋的分類與研究 2-解理
被封為"最美伴娘" 阿嬌手戴生命珍寶鑽戒
鑽石那麼小的切割面,是怎麼切出來的?

TAG:鑽石 | 鑽石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