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鄉土情懷
05-13
我前幾天與一親戚閑話家常,其間他提到了自己的兩個侄兒、侄女,他們今年分別以碩士與本科學歷畢業。然而說到就業去向時,兩個年輕人都表示看不上家鄉。原話是這樣的:「別說浦城了,南平也不會考慮。」而年輕人的父親竟然也觀點一致:「浦城這樣的小地方,你們也好意思回來?」家長的潛台詞大約是讀了書,長了本事,卻又回到家鄉來工作會讓人恥笑。據說其中的碩士生有機會到隔壁縣市「XX學院」當老師,但顯然這個職位對其沒有吸引力。家裡唯一贊同他們在家鄉謀職上班的是母親,她不希望與孩子們離得太遠,但是她的意見幾乎無足輕重。
這種調論其實並不新鮮,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年輕人想要到外面闖世界也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可以鼓勵。但如此赤裸裸地表達對家鄉的輕視還是讓我心裡受到了震動,有一種滯重的悲哀感漫過我的全身。誠然,我們閩北的發展還不夠快,與大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機會確實不太多。然而,許多學業有成的年輕人對家鄉的屏蔽,並不是因為就業遇到挫折,機會太少,而是在最初的選擇上就主動關上了家鄉這扇大門,這不僅僅是偏見,而是情感與思想上的背棄。試問,你的成長是不是歸功故鄉水土的養育?你的成才里有沒有家鄉教育工作者們的辛勞?並不是說每一個地方的人才都得回歸家鄉,狹隘的地方民粹主義也不可取,但是我們的年輕人不應該對有待發展的家鄉心存先入為主的鄙夷,而應該在選擇就業目的地的時候,將它擺放在一個與其它地方平等考慮的位置上。 大體上一個人才的誕生,個人努力最重要,父母有生養的功勞,培養則主要歸功於教師、學校與社會。那麼,花費了心血與金錢,直接生養了人才的家長有沒有打發子女遠離家鄉的自由?當然有!但是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沒有人才的家鄉永遠得不到好的發展。又因為我們沒有發展起來,所以人口流失越發嚴重,造成惡性循環。很多背井離鄉的人們成為「北漂蟻族」、成為廣州人口中的「外省仔」、得忍受上海人講「阿拉上海擰」怎樣怎樣,這難道比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更好嗎?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小而精緻繁榮於人們的生活是更有益的。當然,這樣的理念還有待在人民群眾當中培植,對年長的一輩我們不能要求過高,但是今天的本地年輕父母在未來就不應該再犯同樣的錯誤。時代要進步,地方要發展,觀念就要更新。當前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他們的家長,普遍都存在著鄉土情懷的缺失。但熱愛家鄉的人都明白,就我們浦城這個地方,土地肥沃、歷史悠久、文化繁榮,經濟也在穩步向前中,能讓人引以為傲的東西太多了。政府應該利用起來,正確宣傳與培養人們的鄉土觀念。另外,自新世紀以來小學都有開設鄉土課程,這非常好。不過,我覺得在初中、高中階段鄉土課程的設置更為重要。關鍵是這樣的課程絕對不能成為一種擺設,而應該真正地、實實在在地為培養鍾情於家鄉的人才出工出力。
我的前女友是一個本科生,那年畢業她就走上了家鄉的教師崗位。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毅然選擇返回家鄉。她回答說自己的本科算不了什麼:「如果有更大的本事,誰還會回來?」我聽了就很不以為然。留在家鄉不應該讓人覺得沒有面子,留在家鄉的人更不應該妄自菲薄。人們如果沒有鄉土情懷,長此以往,一個地方甚至我們整個國家都會成為受害者。我的親戚另外還有一個侄女目前在瑞士留學,她的父親表達了這樣的意見:「能留在瑞士就盡量留在那邊。」看,這就是明證。推薦閱讀:
※如何引導叛逆期的弟弟?
※中國式父母以及親戚為什麼喜歡用我都是為你好來綁架子女?
※培養「刺蝟型」小孩
※孩子愛吃屎怎麼辦?
※家庭不和睦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