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恢復一個生態系統這麼難?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疑問困擾著我:現在的科學技術是相當發達了吧,但為什麼對人類來說,重建一個被破壞了的生態系統還是那麼難呢?

我曾經異想天開地認為,不是把需要的物種投進原有的或者類似的環境中去就行了嗎?就像把化學物質投入反應器中一樣,再控制好相應的條件,然後靜靜地等待時間的結果就可以了嗎?

近期通過我對《失控》的閱讀,明白了恢復一個特定生態系統的兩大難點:次序組合、無拇指效應,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次序和組合:

首先回到我那個異想天開地想法,做過化學實驗的都知道,按照我說的,在特定的時間把相應的化學物質(可能是一種或多種)投進去,並且控制好相應的條件,確實就可以製備出我們想要的物質,這其中就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加入物質的順序和物質的組合方式。

加入的順序和物質的組合方式不同,很可能最終得到的產物就不同。問題來了,那麼同理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控制加入物種的順序和組合方式,從而「製備」出我們想要的生態系統呢?

答案當然是因為兩個過程投入的「原料」差別太大了!雖然策略是差不多的,但化學實驗需要我們加入的是沒有生命的化學物質,而構建生態系統需要的卻是活生生的生物,生物的複雜性可比化學物質大太多了,而且一個生態系統有那麼多物種,加入一個物種就意味著它可能要和其他已經存在的物種發生相互作用,而從整體來看,這些作用交織在一起就像一張網,我們無法知道編織這樣一張特定的網需要在什麼時間引入哪些特定的作用。

在一個實驗中,實驗者將幾十種不同的水藻植株和微生物,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和不同的順序放入了一個大燒瓶中,十幾天以後,等這些混合體穩定了下來,實驗者們發現,它們各自發展成了不同的系統,就連普通人都能看出來,因為從顏色就能看到明顯的區別,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棕色的還有的是白色的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混合體最後都能穩定到某一形態,但我們卻沒法在一開始預測特定的次序和組合方式會如何發展。

所以,恢復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需要特定的「菜譜」,或者說是組合指南,而我們對這份組合指南還缺乏認識。

二、無拇指效應

什麼是無拇指效應呢?無拇指思想由人工智慧專家丹尼·希利斯提出,他在人類的大拇指上看到了與人們恢復一個生態系統中相似的故事,即:很久以前,藉助拇指的抓握,使用靈巧的手使人類的智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智能一旦達到某一特定水平,手就沒那麼重要了。這裡的「某一特定水平」,就是我們最後想恢復的那個生態系統,而「拇指」就是在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某一特定時期必需出現的中間條件,這個中間條件可能是一些物種、特定的氣候等等。

儘管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我們想要的那個系統已經不需要中間狀態,但要想發展成為最終的那個狀態,在某一特定時間,中間條件必須出現。

而棘手的問題是人類很可能並不知道這個中間條件是什麼?需要在一個生態系統發展的哪個特定時間出現?就算知道了,這個中間條件也有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由於中間條件的缺失,恢復特定生態系統的可能性再次降低。

凱文凱利將生態系統擴大為活系統,即:想恢復或合成任何一個活系統,人們不僅需要組合指南,還需要那根獨特的拇指。

參考書目:《失控》凱文凱利著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


推薦閱讀:

TAG:生態系統 | 閱讀 | 失控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