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小鎮故事》見證「高冷」文化綜藝進化史

文/石榴 編輯/青禾 校對/栗子

任何題材的節目都經不起井噴式的消耗,文化類綜藝自然也不例外。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一整年的時間裡,國內各大電視台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而2018年過半,也有不少的文化節目悉數上線。

但量的變化似乎並沒有引起質的變化。當下,多檔文化綜藝所面臨的現狀是「氣勢洶洶」而來,「默默無聞」而去,雖然其中不乏一些備受關注的高口碑作品,但除卻央視即少部分衛視平台能掀起水花,文化節目市場看似火熱,實則卻並沒有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怎樣讓文化綜藝走出現如今的困境,或許這一次在江蘇衛視姍姍來遲的《小鎮故事》預兆著一個好的開始。

文化綜藝也可以很「年輕」

不同於遮天蔽日的高樓大廈所帶來的壓迫感,當「清華學子」李健帶著紀連海、陳果、史軍、屈峰、鄭永春等幾位專業學者組成「智囊團」走出演播廳,走進一個個小鎮,撲面而來的是塵封在自然天地間的文化氣息。

而當幾位赫赫有名的專家學者坐在一起閑聊笑語,品味來自傣族的特色美食,為口齒留香的食物讚不絕口的時候,不少觀眾似乎都意識不到這是一檔探索隱藏在小鎮中文化瑰寶的「嚴肅」的文化綜藝節目。

從第一期一開始,《小鎮故事》的氣質和套路,與以往觀眾看過的任何文化綜藝節目都不一樣。

從去年年初到現在,一年半的時間裡,文化綜藝的出現就像是為酷暑注入了絲絲涼氣,從《朗讀者》到《見字如面》,持續不斷的為市場與觀眾帶來意外之喜,毫無疑問的迎來了它們的黃金時代。

但事實上,從青澀走向成熟的文化綜藝的現狀真的有這麼樂觀嗎?

縱觀這一年多的文化綜藝,除了少部分節目在「文化」標籤的基礎上畫龍點睛,餘下的多數節目無不怕畫蛇添足,故而依舊在沿用上述幾檔節目的模式——或是傳統益智類節目答題PK的方式,或是加入傳統訪談節目形式的讀詩讀信,再配上嘉賓點評、專家解讀,幾乎每一個節目都是「相同的配方,相同的味道」,而如此單一的創作模式下無疑會造成節目被「文化」標籤所掣肘,進而呈現出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高冷姿態。

而這也在無形間就致使了追求新鮮感的年輕觀眾的大批流失。愛奇藝指數顯示,以《朗讀者》與《國家寶藏》兩檔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中,佔據著主要收視群體的95後觀眾分別為總收視人群的26%與24%,無不名列前茅,而這種種數據也都在顯示著其實現如今願意為「文化」買單的九五後觀眾從來不在少數。所以只想要用佶屈聱牙國學知識留住他們也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其實,說到底這裡最主要問題還是在於行業沒有分清「娛樂化」和「綜藝化」的區別。

一般來說,因為「文化」標籤所自帶的高大上以及多檔現象級節目所營造的高冷氛圍,讓不少「後來者」也被困在這小小的一隅,似乎不起個范兒、端著姿態就稱不上是一檔標準的文化節目。但其實「綜藝化」並不代表著「娛樂化」,為文化節目添加些更年輕生動的「綜藝化元素」,或許就能讓陽春白雪的文化綜藝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姿態。

《小鎮故事》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很好的平衡了文化綜藝節目的歷史厚重感與觀看的趣味性:首先是來自與眾不同的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話癆的「火星叔叔」鄭永春、和藹的紀連海、嫵媚又博學的女神陳果、植物人史軍、痴迷建築的文物修復師屈峰,這些高大上的學霸學者們看似嚴肅實際上卻可愛又有趣,不僅一路高談闊論、毫無保留的分享自己關於小鎮的感想,還會偶爾冒出一些玩笑話來活躍氣氛,和觀眾印象中的文化綜藝節目中嚴肅的專家學者似乎截然不同。

其次,則是節目所營造的輕鬆愉悅的氛圍,不論是走訪畹町小鎮,探索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與習俗趣事,還是緩緩道來的那些沉重的悲劇、真相,《小鎮故事》從不是狠狠的砸在人們的身上,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浸潤到觀眾的心中。

至此,我們才發現,原來當文化綜藝類節目沒有大製作、大舞台、大明星的時候,一樣可以兼具嚴肅與活潑的雙重氣質。

鳥語花香也是文化的一種

對於「文化」的定義,不論是行業還是觀眾似乎總是有著一個混沌的認知,即文化就是詩詞歌賦或是高深莫測的國學知識。

但實際上,文化是多元的。往遠了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無比廣闊的空間,有太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待著被挖掘、被發現;往近了看,「文化」的概念就更加包羅萬象,衣、冠、文、物、食、住、行都是文化的一種,甚至可以說《王者榮耀》也是一種遊戲文化。無論是古典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是數不盡的寶藏。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今的市場只有詩詞歌賦、國學經典類文化節目,誤以為詩詞就是文化的唯一解讀,將文化的表現形式過多地局限在傳統文化的範疇,並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這樣大環境的影響下,《小鎮故事》的呈現無疑是給了「文化」更多的發展空間——

節目中,在去往畹町小鎮的路上,未開發的原始山林充滿著神秘而唯美的氣息,而在這裡,更是這一群專家學者的天地:在其他人還沉浸在美景中無法自拔時,「火星叔叔」鄭永春猝不及防拿起一塊石頭就開講,一邊演示著操作,一邊講述關於鵝卵石的知識;而「植物人」史軍也不甘示弱,不少對於生活在都市中的觀眾而言完全陌生的植物他都能侃侃而談。

而在畹町小鎮中,節目組所特意探訪的南僑機工紀念館,將被遺忘的一段歷史往事緩緩道來,即使沒有了舞美燈光與背景音樂,但跟隨著「智囊團」的腳步,觀眾依舊可以感受到厚重的文化使命、傳承使命。

而這些,就是最生動的「中國文化」。

文化從來不是沉悶而套路的,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節目淪為市場的犧牲品,就是因為以往選准了目標,卻沒把握好配方,於是一不小心就會落入為了「談文化而談文化」的桎梏中,選手或明星嘉賓在舞台上侃侃而談,台下的專家滔滔不絕的講述專業知識,但觀眾卻被隔離在外,的確難以引起共鳴。

但其實文化無處不在,包括鳥語花香


推薦閱讀:

我想和你唱2這個綜藝節目每期的嘉賓是誰?
《蒙面唱將猜猜猜》第一季和第二季歌手變化如何?
真人秀嫁接文化綜藝成主流,但矯枉過正的《極挑4》仍待考量
《我們的征途》本周開播 尹正「高輸出」MAN力爆棚
撒貝南,何炅分別主持什麼綜藝節目?

TAG: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