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選舉地理分析(2010年~2016年)

這是圓圈台北市選舉地理的下篇,這篇文章涉及到四場選舉,分別是兩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和兩場台北市長選舉。

2010年台北市長選舉

此次選舉是民進黨在野後第二場重要的選舉,2009年縣市長選舉結果表明綠營已經起底回升,支持度開始回升。本次選舉民進黨蘇貞昌聲勢不錯,但還是未突破台北市選民結構藍大於綠的基本盤,以近十二個百分點的差距敗給郝龍斌。

下圖是2010年台北市長選舉分區得票率:

下表是2010年台北市長選舉分區得票率具體數據:

此次選舉是典型的藍綠對決,這次選舉藍綠都打到雙方的基本盤。郝龍斌依然在台北南區大勝,南三區的文山、大安區再次橫掃六成多的選票,信義區、中正區的選票也接近六成。蘇貞昌贏得了深綠的大同區和淺綠的士林區,在老市區的萬華區蘇貞昌和郝龍斌的差距僅為0.04%,47票而已;在台北北區的北投區和中山區,郝龍斌僅領先2.15%和4.72%,顯示這些地方藍綠盤面近似五五波,綠營仍有翻盤的機會。這場選舉再次凸顯台北市選舉地理北綠南藍,舊市區偏綠新市區、外省眷村區偏藍的特點。此次台北市長投票率為70.65%,比上屆高出5個多百分點,但仍為未達到前幾次市長選舉的近八成的投票率,顯示民眾對選舉日趨理性,這也與全世界隨著選舉政治制度成熟、投票率下滑的規律一致。

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此次選舉藍綠雙方再次上演攻防大戰,馬英九任內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海關係趨於穩定。但馬英九任內「八八風災」救援不力、任內失業問題和貧富差距拉大、財政惡化等引起民眾不滿,支持率較其上任初期有所下滑。選舉結果最終馬吳配(馬英九吳敦義)以51.60%、近80萬票(近6個百分點)的差距擊敗蔡蘇配(蔡英文蘇嘉全),取得連任。而馬英九贏得連任,其最大因素是兩岸關係的穩定,這再次表明多數台灣民眾仍希望維持和平穩定的台海現狀。此次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率74.38%,屬高投票率,但投票率比上屆有微幅下跌,比2000年、2004年的高達八成多的投票率低了不少,顯示台灣民眾對選舉政治的熱情漸漸變淡,投票率下滑成為大的趨勢。

下圖是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雙方在全台灣鄉鎮市區的得票率分布:

下表是本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各組候選人在台北市各分區得票率:

此次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泛藍的親民黨不與國民黨合作加入選戰,但結果得票率不足3%,藍盤較大的台北市僅收穫2.58%的得票率,表明泛藍選民「棄保」,也表明親民黨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本屆選舉馬英九在全台北市僅輸掉深綠的老社區,且差距沒有10年差距那麼大,顯示中間選民和部分淺色選民對馬英九任內執政的肯定;馬英九在台北南區仍然大贏,南區的文山、大安、信義、中正四區和內湖、松山區得票率均超過60%,而台北北區和舊市區萬華區藍綠差距在4到12個百分點,高於藍軍基本盤。而蔡英文輸掉了淺綠的士林區,在大同區領先不到10%,在台北北區得票率不如預期,在台北南區依然大輸。蔡英文在此次選舉難道未滿四成的選票,表明其並未拿滿綠營在台北市的基本盤。

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

此次選舉選情對國民黨不利,14年爆發太陽花佔領立法院事件,其被綠營大舉操作,重挫國民黨選情;林義雄核四絕食更使馬英九政府成為眾矢之的,嚴重拖累國民黨地方選舉。而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在競選期間處理失當、柯文哲政治素人的明星效應和綠營對柯文哲的支持等,導致選情翻盤,柯文哲以57.16%的得票率,近24萬票的差距大贏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這是國民黨除了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之外得票率最低的一次。

下圖是2014年台北市長分區得票率:

下表是台北市長選舉兩組主要候選人在台北市各區的具體得票率數據:

此次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遭遇滑鐵盧般的失敗。連勝文不僅在深綠的大同區、淺綠的士林區僅僅拿到不到四成的選票,在台北北區的藍綠勢均力敵藍營稍佔優勢的北投區、中山區和老市區萬華區也沒拿到四成選票,就連鐵藍的南三區文山、大安、信義區也敗給柯文哲。柯文哲在大同、士林、北投區橫掃超過六成的選票,在台北北區大贏,除了最藍的文山區外,柯文哲在台北市都取得過半選票。此次選舉結果表明,部分淺藍選民和中間選民導向柯文哲,表明民眾對馬英九當局施政不力的不滿。此屆台北市長選舉投票率為70.46%,按理講泛藍大環境如此差的情況下,台北市長的投票率應與06年台北市市長選舉差不多,但柯文哲的明星效應讓部分淺藍選民和中間選民改變投票意願,出來投票支持柯文哲,沖高了本屆台北市長選舉的投票率。

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此次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選情對國民黨極端不利。首先是14年「九合一」選舉慘敗,藍營士氣大跌;二是太陽花事件後,馬英九政府的執政滿意度節節落,嚴重拖累此次領導人選舉;三是馬英九政府在不利情況下,砍掉退休軍人慰問金等砍自己鐵票支持者的動作,引起深藍的不滿,這些人的投票意願大幅下降,對國民黨選情更加不利,導致國民黨選舉崩盤;四是中途「換柱」風波,引起國民黨內鬥,也影響到選民觀感。本次選舉,民進黨蔡陳配(蔡英文、陳建仁)以56.12%的得票率,近689.5萬票大贏朱王配(朱立倫、王如玄)(得票率31.4%,得票381萬多)多308萬票。即便泛藍分裂,把宋徐配(宋楚瑜、徐欣瑩)近157.7萬票加起來,也輸蔡陳151萬多票。此次選舉投票率僅為66.27%,足足比08年低了11多個百分點,比12年低了近8個百分點。而這8到10個百分點大部分是泛藍支持者,本次選舉也是自開放台灣地區領導人民選以來投票率最低的一次。

下圖是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三組候選人在全台灣鄉鎮市區的得票率分布:

下表是本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三組候選人在台北市各區的具體得票率數據:

從此選舉,蔡陳在除最藍的文山區外在台北市11個行政區保持領先。深綠的大同區蔡陳橫掃超過六成的選票,淺綠的士林區獲得近六成選票;台北北區的北投區、中山區,舊市區萬華區和南區的南港區選票過半,這是民進黨在台北市在台北市贏得過半數選票最多區的一次。而朱王僅僅在鐵藍的文山區以不到2個百分點的差距領先蔡陳,即使把宋徐的票要加起來,藍軍也只在南區保持選票過半,且除文山外,差距均不到10個百分點。這表明台北市泛藍選民仍有相當數量未出來投票,這也是國民黨在台北市的最差戰績。

台北市選舉地理回顧到此結束,未來圓圈會更新台北市立委選區(七)、(八)信義區近五分埔和文山區古亭公館,圓圈在這裡感謝大家的關注和點贊。

(數據來源:維基百科,台中選會資料庫;整理:一個圓圈)


推薦閱讀:

TAG:台灣 | 台北 | 台灣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