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中國奴隸社會

中國文明是非常典型的農業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延續性和穩定性是其文明基本特徵,在經歷無數次蠻族征服後,其不僅沒有像埃及、波斯,古巴比倫或希臘文明那樣,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過間隔或者消亡。反而一次次將外來民族同化,中國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從未中斷過,而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其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和同化性。從五胡亂華,金遼蒙古,直至滿清,雖侵入中原建立王朝,但終為中國文化所同化,即所謂漢化,5000多年的中國文化延續至今,仍然能認出古代甲骨文,而其它文明的古文字卻早已失傳,可見其文化傳承的完整性,這讓人對中國文明的延續性感到驚奇的同時,也疑惑於中國文明究竟靠什麼,來維護其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穩定性呢?

中國文明起源於四千多年前,黃帝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部落聯盟逐步走向強大。而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和蚩尤的九黎部落一樣,都是遠古時代我國黃河流域重要的氏族部落之一。最開始黃帝部落與蚩尤的九黎部落發生戰爭,在戰爭中黃帝部落處於劣勢,於是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結成聯盟共同對抗蚩尤的九黎部落,最終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的九黎部落,之後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發生矛盾,最終將炎帝部落擊敗,從而統一了黃河流域,促進了各部落的融合,從而形成華夏族,而中國人也被稱為炎黃子孫。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而這種形式等同於部落中選擇新的族長,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禹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約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夏朝滅亡後建立周朝,而商朝時期其文明已經十分發達,具備了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有曆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已經十分高超。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改為父子或兄弟相傳,實行世襲制度,從此,真正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王位由「父子相傳」的先河。 開始了「家天下」時代。

可以說中國文明的發展是從氏族部落的制度中延續下來的,這種延續性在歷史的不斷深化下最終發展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突出地表現為「父權統制,在家族內部,父輩掌握絕對的權利,而整個中國文明的理念是以家族中父慈、子孝、婦從的觀念,而這種觀念也同時擴展整個國家制度上,即君仁、臣忠、民順。中國文明的核心觀念是……家,而整個文明的結構理念就是由宗法制至下至上,不斷的向上延伸的體系,這也造成了中國皇權制度的絕對權威,而這也是中國文明延續性的根本,只要是在中國的家庭制度上,不會產生大的變化,無論中國文明受到其他文明任何嚴重的衝擊,都在在衝擊過後,由下至上的重新建立其整個文明體系。家國同構的共同性具體表現為「家是小國,國是大家」。而這種以「家國同構」為基礎的文明,家長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樣,對此,這種結構表明宗法關係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同時也也正是這種絕對的權利,使得整個文明的階級關係、等級關係都被皇權控制。即大貴族階級的權利和宗教權利都被牢牢掌控在皇權制度下,而其他文明君權或多或少被大貴族及宗教利益所左右,而這也是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本質區別,而這種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秦朝,並一直延續到近代。

隨著歷史的發展,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紂王昏庸無道,以至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

分封制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國家政權,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同時宗法制也直接促進了分封制,其王位由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兒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而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貢獻財物,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它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疆域。

而到了周朝後期,由於貴族內部的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失勢的貴族和貧困的士階層,社會地位不斷下降,也在城中與一般平民雜處,成為「國人」的組成部分。另外,在「國人」中還有百工、商賈等工商業者以及社會的下層群眾。在周代,所營築的城邑通常有兩層城牆,從內到外分別為城和郭,城內稱「國人」,城外的稱「野人」或者「鄙人」。而這種分類也是貴族階級為維護自身統治,而將兩者有意的區別開。

那時社會實行的是井田制,將田地分割成九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平民使用。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中央一塊田地由大家合耕,收穫歸國家所有,為公田;其餘八塊收穫物歸各家所有,為私田。而西周獲取稅收的方法有兩種,其一,平民耕作公田;其二,諸侯向西周貢獻。到周夷王時,已有諸侯不朝。同時,隨著私田的不斷開發,使西周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壞。國人不斷依靠從山林湖澤捕魚、打獵營利,這都對西周朝廷的經濟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周厲王即位後,周厲王寵信一個名叫榮夷公的大臣,聽從他的建議實行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的「專利政策」,壟斷山林川澤的收益,霸佔了一切湖泊、河流等天然的資源。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進諫說:「人們已經受不了了,都在議論紛紛"。周厲王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

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周厲王得知後十分滿意。對召穆公說:「我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他們再也不敢議論了!"

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

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暫時將矛盾壓了下去。矛盾無法宣洩,越積越多,人們忍了三年後,終於忍無可忍,在公元前841年。國人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得知風聲,慌慌忙忙帶了一批人逃出周都鎬京。國人打進王宮。厲王出走後,朝廷里沒有國王,經大臣們商議,由召穆公和另一個大臣周公主持貴族會議,暫時代替年幼的周天子行使職權,歷史上稱為「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維持了十四年,而周天子成年後,便重新掌管了國家的權利。不過西周的共和行政與羅馬共和有很大差異:羅馬共和,有個代表平民權利的保民官,而西周共和行政則是貴族執掌國政,還未發展到羅馬的程度,雖然從今天看來二者都屬於寡頭政治,但中國文明這並非是依靠奴隸製為主的國家,但其宗法制的社會的特性,使其制度體現在君王統治上,只要君王勤於治理國家,實行仁政,使得整個國家的階級矛盾得到緩和,整個社會就會趨於穩定,這樣的社會意識形態與西方的平等意識存在很大差別。

到周朝後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在葵丘會盟上,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認,中國文明進入到了春秋戰國的混亂時期,分封制也隨之崩潰。在而隨後的歷史中,由於分封製造成權利的分化和動亂,秦朝統一後,建立郡縣制,而分封制則被中央集權制所取代,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而周王朝依然是奴隸貴族統治,但他們這種理念卻如同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目的一樣是告慰死者,出於宗法制中的"孝道"影響,認為人死後仍然要在陰間生活,所以要將奴隸殺掉,使得死者在陰間使用。而中國是否是一個典型的奴隸制國家呢?這一點在學術上存在爭議,因為整個國家的制度,並非如羅馬或埃及那樣整個國家制度都與奴隸制度緊密相連,而中國文明的特殊結構又不能完全將其歸納入奴隸社會中,而中國更確切的稱呼應該是叫農奴,正是這種模糊的概念,使中國在對待奴隸制態度上一直模凌兩可,直到近代才被徹底根除。

實際上中國文明的發展,其宗法制的影響根深蒂固,以家為核心的主體思想,使得其文化並不像其他文化那樣如此依賴宗教信仰,同時也造成了其意識形態上對階級的認識是以家的形式來認識的~~~君王如父,而從歷史上說,中國沒有明確的君權神授的理論體系,儘管君主自比天子,但必須施行「仁」政,所謂「仁」政就是自覺約束權力。為君不仁者那麼推翻他就成了正義的行為,王朝被人民推翻是應該的,沒有任何違背天理之處,而這種觀點幾乎在大部分的史書中都存在過,而這也是對君王絕對權利的制約。也正是宗法制這種相似而模糊概念,使得其階級抗爭的方式對準的是昏君,而非是整個家國同構的宗法制階級制度。

推薦閱讀:

未幾get——一無所知者的認知演化論
豬八戒在高老莊跟高小姐結婚三年,為什麼高小姐沒有懷孕?
蘇東坡:感觸有趣的靈魂
他山之石,台灣文創十五年背後的情感營銷
論2B的真正起源

TAG:歷史 | 社會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