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萬字長文,把論文寫作和投稿的事講透了!
美國著名社會預測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指出, 「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 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應該記住」, 其中之一就是「在這個文字密集 (literacy-Infensive) 社會裡, 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巧」。「二戰」以來, 世界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學術論文寫作的研究與教學。
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視文章寫作的國度。早在漢代就有文章是「經國之大業, 不朽之盛事」的說法。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學術研究、學術論文寫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之重要, 受重視程度之高創造了歷史之最。近30多年來, 中國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進步和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為更好地反映科學研究的成果, 及時傳播學術創新的思想和觀點, 推動學術交流, 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寫作水平, 對今天的大學教師和學生來說, 很有必要學習和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理論和方法, 同時也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學術論文投稿與發表的要求。在高校, 寫作、發表學術論文是每一個專業人員畢生都要做好的基本功課。能否發表學術論文以及在什麼樣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幾乎成了評價教師和科研人員水平的基本標準和依據。在此, 筆者對學術論文撰寫、學術論文投稿與發表兩個問題作一分析。
一、學術論文的撰寫
如何寫好學術論文是一個大題目, 涉及的問題很多, 筆者曾在《學術論文寫作導論》《社科期刊撰稿與編輯規範十二講》等著作及有關文章中進行過系統論述, 於此僅對大家關注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分析。
(一) 準確理解和把握學術論文的基本特點
近年來, 從與作者的交流中, 從看過的不少學術論文、學位論文中, 發現不少年輕學者對學術論文的基本性質與特點缺乏深入理解與準確把握。學術論文是反映科學研究成果的一種重要載體, 是具有學術性的文章。學術性是學術論文與其他議論文體的根本區別。只有科學、準確地理解、把握學術、學術性的內涵, 才能科學、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學術論文的基本特點和寫作要求。
什麼是學術和學術性呢?目前流行兩種說法:一為「辭海」說, 一為「包容說」, 兩說都存在偏頗, 都未真正揭示學術的根本特性。1991年, 筆者曾發表一篇題為《試論學術性》的論文, 認為:學術是指對某一學科問題進行的科學研究所獲認識的結晶, 其涵義包括兩個方面, 一為研究的對象範圍是某一學科領域裡的問題, 二是這種研究對某一學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而學術性則是指對某一學科問題研究有創造、有新見、有價值的特性, 其基本特徵是在前人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供新知識。學術論文的學術性則是指論文體現出的作者對某一學科問題的研究有創造、有新見、有價值的特性。學術論文的基本特點是學術論文學術性的具體體現, 可概括為學科性、創新性、科學性三個方面。
1. 學科性
學科是指按學問性質劃分的知識門類。按教育部的統計, 中國高校設置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專業多達169個, 而韓壽根主編的《學科大全》則列出了700多個。
(1) 所謂學科性, 就是指學術論文所研究的問題, 都應從大大小小的學科中選定, 或者研究的問題雖為社會實踐中的問題, 但能夠納入某一相關學科並運用該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研究。如:西部大開發研究系重大現實問題, 但可從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社會、民族等學科作多角度研究, 亦具有學科性、學術性。
學術論文的學科性, 突出地體現在它從研究的問題到研究的目標以及最終的結論都與某一特定的學科密切相關, 而與一般性的工作總結、工作問題研究文章, 與感想、體會一類文章, 與教材、講義式文章, 與理論宣傳文章, 與報道、介紹性學術綜述等不同。如:總結、研究某一學校的教學改革工作經驗, 不能算做學術論文, 而只有對若干所學校教學改革的某一問題運用教育學學科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得出自己的結論, 才構成一篇學術論文。
(2) 學科性還指學術論文的語言一般使用的是學科、專業術語, 說行話。如:哲學中的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認識與實踐、形而上學、辯證法等;文學中的題材、體裁、人物、形象、意象、性格、典型、情節、細節、敘事、抒情、描寫等。
講學科性, 不僅指論文研究的問題是學科問題, 而且其觀點、論述及方法亦要對某一學科的建設有積極意義。有人常向期刊編輯部提問「我的論文能否在貴刊發表」, 編輯也常為判定某篇論文是否適合發表而犯難。台灣學者謝延庚曾提出六種體裁的文章不能算作學術論文, 即: (1) 讀書心得或摘要; (2) 教科書式的文章; (3) 未提出主要論點只作引述的文章; (4) 單一資料來源寫成的文章; (5) 以經不起考驗的論點作依據寫成的文章; (6) 掠人之美或有剽竊之嫌的文章。謝氏主要強調學術論文「應有其特定的體裁」。筆者以為, 應主要從內容判定和區分學術與非學術論文。
2. 創新性
創新是學術論文最重要的特質, 是學術論文價值最集中的體現。沒有創新點, 就不能算作學術論文。學術論文的創新性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
(1) 發現、提出前人尚未研究過的新問題, 進行開創性研究。問題新是科學研究工作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提出、研究一個有價值的新學術問題, 是學術研究能夠做出創造性成果的根本保證。如:20世紀初, 羅振玉、王國維等從河南安陽出土的大量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字, 從而開始了對它們的辨認、研究, 進而以之為據考察中國古代社會, 開創了甲骨學這一門重要學科。新時期以來, 學界關於經濟哲學、創新哲學、生態文學、生態美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學發展觀、一帶一路, 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研究, 都是全新問題, 對這些問題的研究都具有突出的創新價值。事實上, 近30年來關於這些問題的研究都產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學術成果。
(2) 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 深化、推進已有研究。此類研究也叫發展性研究, 其創新性主要表現為:或提出新觀點, 或提供新材料, 或採用新方法, 或做出新論證。這種發展性研究, 其基本要求是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供新知識。如關於唐詩繁榮的原因, 北京大學中文系袁行霈教授認為「詩壇興衰與經濟相長相消, 經濟繁榮導致唐詩繁榮」。中央電大學員魯希才對此觀點表示質疑, 他著文《試論創作自由在唐詩繁榮發展中的地位———與北京大學中文系袁行霈「經濟繁榮說」商榷》提出:唐詩發展繁榮, 創作自由是其中主導性原因, 提出了與專家學者不同的新觀點, 受到廣泛關注[7]。再如, 發掘新材料亦可以推進前人研究, 取得突破性重要性成果。關於何時出現樂府, 以往各種歷史書、藝術史都認為是「漢代始立樂府」。而寇效信教授通過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代編鐘上「樂府」的記載, 運用歷史文獻與出土文物的綜合論證, 證明秦代已有樂府。他著文《秦漢樂府考略》指出了前人的錯誤, 改變了流行千餘年的結。
3. 科學性
學術論文的科學性包括研究和寫作中的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精神, 以及論文內容的科學性。如果單就論文內容的科學性而言, 主要是指論述問題的實事求是, 徵引資料的全面、準確、可靠, 得出的結論能夠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 提出的觀點能夠自圓其說, 經得起實踐檢驗。
(1) 分析問題實事求是, 主要體現在分析問題有理論、事實根據。所謂有理論根據即是說分析問題時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基本理論武器;同時所謂理論武器還包括各學科、專業的具體理論, 以及憲法、法律、黨和國家文件及國際法、國際公約等。所謂有事實根據, 是指分析問題要堅持以客觀事實 (包括現實的、歷史的事實) 說話, 堅持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
(2) 徵引資料全面、準確、可靠。所謂全面, 並非把搜集到的資料一一羅列, 也不是隨便挑選事例、玩弄事實, 而是要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及其聯繫中把握事實, 徵引典型的資料, 做到不為我所用, 不失之片面。所謂準確, 是指引用時要準確把握資料的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忠實原文原意, 不掐頭去尾, 不歪曲原意, 並避免引文文字的差錯。所謂可靠, 是指引用資料時要善於辨別資料的真偽, 選用最真實的資料, 選用第一手資料。
(3) 無知識性差錯。凡論文涉及的社會、經濟、歷史、地理、文化、科技、教育、人物、年代、統計數據等等均應準確無誤。著名哲學家李澤厚《美的歷程》的初版本曾被有關專家指出100多處知識方面的硬傷錯誤, 這對其學術價值影響極大。
(二) 站在學術研究前沿選題
選題必須站到學術研究的前沿。根據筆者多年學術編輯和學術研究實踐的體會, 進行科學研究或寫作學術論文, 實質上就是與本學科、本專業權威學者的一種對話, 是與本領域、本課題研究的最新最有影響的理論、觀點的一種討論。選題就是要選擇一個前人尚未解決且有研究價值的學術問題。這裡需要強調的是, 凡做學問都應有問題意識:即要明確你的研究、你的論文要解決什麼學術問題, 要告訴同行一個什麼樣的觀點、結論, 即與他人不同且高明的見解。選擇課題應堅持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價值性原則, 二是可行性原則。
1. 價值性原則
所謂有價值, 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選擇的課題要具有社會價值、實踐意義;二是選擇的課題要具有科學價值、學術意義。
首先, 選擇的課題應有社會價值、實踐意義。
選擇有社會價值、實踐意義的課題, 重要的是要使選取的課題與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與總目標相一致。新時期以來, 國家特彆強調哲學社會科學要重視研究、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提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指導、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根據不同的學科和研究的不同問題, 科學研究服務於社會目標的實現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直接的服務, 可產生即時的、明顯的社會效益;一種是間接的服務, 其社會現實價值是潛在的、長遠的[10]。前者需要直接面向經濟主戰場, 探索研究並解決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現實問題, 其觀點、結論被黨和政府採納, 作為制定政策與決策的依據或參考, 直接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 此類以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以及其他一些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問題為主。後者則直接面向學科建設, 主要研究基礎理論、各學科史的問題, 通過對學科問題的研究解決, 起到為現實服務的作用。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史念海等人的研究堅持以古鑒今、經世致用, 具有十分典型的示範意義。他的《論西安周圍諸河流量的變化》 (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年3期) 、《秦始皇直道遺迹的探索》 (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5年3期) 等文探討的雖是歷史地理學科的難題, 但前者對從根本上解決當今西安水源問題提供了方案, 後者為國防建設提出了重要參考建議。
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 一切學術研究都是通過對學科發展過程中有關問題的探索解決, 促進學科的建設和學術文化的繁榮, 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維水平, 最終也都必然會對社會文化的積累、傳承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只是這種作用大小有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代, 要求學術研究要更具現實性、時代感。
其次, 選擇的課題應有科學價值、學術意義。
所謂科學價值, 主要是指選擇研究的問題能對學科的建設、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科學的發展有自己的邏輯, 有自身的傳統, 帶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選擇研究課題和論文題目, 只能從某一學科專業的建設、發展的需要出發, 認真考量其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 考慮它對學科發展的作用, 盡量找到具有較大學術價值和意義的重要問題。學術性是學術論文之本, 研究的課題、學術論文的題目是否具有學術價值, 決定著學術論文有無學術價值。
選取具有學術價值的課題, 最根本的是選擇具有學術創新意義的課題。所謂創新意義, 在學術論文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現、提出新問題;完善、補充前人的觀點、理論;否定糾正前人某一結論、成說;發掘、提供新的資料;採用新的角度方法, 作出新的論證;運用已有理論研究解決社會和學科發展中的迫切問題。
2. 可行性原則
選擇課題一方面要認真考慮課題的客觀價值, 另一方面又必須考量完成課題的各方面條件, 從實際出發, 量力而行, 確定大小、難易適中, 有條件完成的課題。
(1) 選擇的課題要難易、大小適中。確定論文的具體題目和論證角度, 應該實事求是, 既不要貪圖輕便, 選擇一個太容易的題目;也不要好高騖遠, 貪大貪深, 勉強去做一個自己無力勝任、毫無基礎和準備、沒有什麼體會和興趣的題目。四川大學教授王世德先生在講到論文選題時曾以確定藍球架子的高度為例說明選題的大小、難易要適中, 很準確、生動。他還舉例說選題如摘桃子, 不要摘舉手之勞即可得者, 而要選蹦一蹦跳一跳才可摘到者。
(2) 選擇有條件完成的課題。需要作者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選擇的課題要與個人的能力特點相適應。每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科研能力結構並不相同。選題時必須從實際出發, 確定一個能最大限度發揮個人優勢和特長的研究課題或論文題目。二是選擇的課題要與個人興趣相一致。興趣對科學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直接轉化為人們對某一問題始終如一、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促進產生克服一切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巨大動力。興趣也是調動心理活動的積極性, 活躍思維和情緒狀態, 產生思維飛躍的重要前提條件。三是考慮其他必要的條件。如:獲取必要文獻資料的條件、完成課題的時間條件、導師的指導條件等。
(三) 掌握本學科學術史與最新研究進展
從事人文社科研究, 首先應具有強烈的學術史意識和紮實的學術史知識, 這是進入學科進行學術研究的前提和門檻。科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不斷積累、創新、發展的過程,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繼承性。要真正研究解決某一學科的問題, 必須對該學科發展演進的歷史有清楚、系統的了解, 對學科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有紮實、深厚的積累。如, 研究哲學的某一問題, 必須對中外哲學史有清楚的了解, 從外國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培根、笛卡爾、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 中國的老子、孔子、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 再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有關論述都要有清清楚楚的了解。這就需要認真閱讀該學科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論著, 了解掌握學科發展歷史上各種有代表性的觀點、理論及其演進過程。惟有如此, 學術研究才有基礎, 學術創新才有前提, 才能在研究中做到「接著講」, 而不會「從頭講」。
其次, 及時了解和掌握學術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動態趨勢。只有知道某一學科當前在討論什麼問題, 哪些問題已經解決或基本解決, 還有哪些問題有待解決, 攻克什麼問題能對學科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產生突破性影響, 才能明確自己研究的方向。總之, 必須對自己研究領域裡前人的成果了如指掌, 才有可能選准符合自身實際的有價值的課題, 也才可能避免選題重複, 從而形成創造性成果。其路徑有五:一是堅持連續閱讀本學科、本專業及相鄰學科、專業, 尤其是自己研究方向所涉的最新專著和重要 (核心) 期刊, 以及時掌握本專業最新研究進展;二是堅持閱讀各種文摘報刊, 尤其是《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各有關專輯等二次文獻, 了解本學科及相鄰學科最新研究動態信息;三是關注重要學術會議研討的問題及進展, 及時閱讀本專業及相關專業各種學術會議的報導、綜述, 以及各有關專業年鑒、手冊等;四是及時了解、掌握國家、地方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課題指南, 明確國家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關切與需求;五是主動與同行交流, 多向自己的導師、老師請教, 這是了解本專業動態信息十分重要且便捷的途徑。
(四) 善於發掘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資料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基礎。自然科學研究主要靠實驗,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則大多依靠文獻資料。能否積累和掌握較豐富的文獻資料, 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能否成功。有學者講到:「寫論文就是資料運動, 運動資料而已。寫論文寫書沒有什麼決竅, 我是從資料堆里走出來的。」這些深刻的見解道出了資料對科研、論文寫作的決定性意義。
搜集、積累資料, 貴在全面、系統。與自己觀點相佐的資料, 甚至論敵的材料, 往往可以啟發論者提出或完善自己的觀點和論證。反面資料可促使論者反駁對方論點、論據、論證, 有破有立, 增強論文的說服力。正因如此, 著名中國哲學史專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岱年先生認為:「在選定論題之後, 就要對於從古到今有關這個問題的資料進行廣泛的考察;有時對於間接有關的材料, 也要加以調查。」他把掌握關於某一問題全部資料的方法, 比喻為「竭澤而漁」, 認為只有經過「竭澤而漁」的工夫, 寫出的論文才有堅實的基礎, 才不易被駁倒, 才會有學術價值。按張先生的要求, 開展某一課題的研究, 寫作學術論文, 必須把涉及該課題的全部資料, 起碼是有代表性的資料都一一認真翻閱, 否則, 該項課題研究的結論、論文的觀點就難免不出問題。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時, 從搜集資料到成書花了20年時間, 不僅閱讀了中國歷代小說版本, 而且收集了兩千多年來亡佚的小說, 輯成了《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古今小說鉤沉》三本資料集, 做過6 000多張卡片;正是由於資料充分, 才使《中國小說史略》新見迭出, 論斷科學、可靠, 長期為學者們所研讀、引用。郭沫若在講到他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時, 也自稱把整個先秦史材料都給「剿翻了」。正是對研究資料搜集、積累的高度重視和花費巨大功夫, 才成就了先哲們的傳世之作。
在搜閱、積累資料方面, 由於計算機、網路的出現, 我們現在已有了先進的技術, 具有更為良好的條件手段, 尤其是中國知網等為快速、準確、全面搜閱報刊資料、學位論文等各種文獻提供了便利。當前應特別注意的是, 要重視深入調查研究、搜集掌握第一手資料。所謂第一手資料是指研究對象的材料, 研究觀察的記錄, 實驗或調查統計所得數據、圖表, 親自採集的樣品、標本等。2016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結合出土資料深化李白研究》的報道, 講到《李太白全集校注》的出版, 就是得力於查核典籍和地下文物, 弄清了詩中出現的有關人名、地名、官名等等[15]。另外, 還要善於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科學的分類和整理。尤其要把在資料的閱讀思考中自己的發現和看法寫成長短不一的讀書筆記或札記。在資料的搜閱中如能如此長期堅持, 就可能圍繞某一學科某一問題積累較豐富可靠的資料, 從而加以分類、整理、研究, 就容易發現問題, 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理論, 寫出有獨到見解而又資料翔實的論作。
(五) 增強質疑、批判意識, 積极參加學術問題的討論與爭鳴
講到馬克思的研究方法, 列寧曾給予高度評價:「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 他都用批判的態度加以審查, 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 他都重新探討過, 批判過, 在工人運動的實踐中檢驗過。」世界高等教育會議 (巴黎, 1998年10月5日至9日) 發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第一條標題就是:「教育與培訓的使命:培養批判和獨立的態度」;第五條「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中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教育學生, 使其「能夠批判地思考和分析問題」;「課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對學科知識簡單的認知性掌握, 課程必須包含獲得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造性分析的技能, 獨立思考、集體工作的技能。
懷疑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前提, 也是科學研究的起點;批判是突破思維定勢與思維慣性的關鍵, 也是引發學術新見的重要方法。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學習、創造、否定、再創造的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 進行科學研究和寫作學術論文, 首先應認真學習、研究和繼承已有成果, 吸取其精華, 同時又不能就此滿足。要發現前人、他人研究的不完善甚至疏漏錯誤之處, 就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以大膽懷疑、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成果。事實上, 學術史上許多不朽之作, 都是由懷疑前人已有的結論入手, 從而抓住了問題, 找到了癥結, 深化或超越了前人研究, 推動了學術理論的發展。著名文藝理論家、古代文學專家霍松林先生的《論白居易的田園詩》 (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年3期) 一文, 就是在對西方傳統的關於田園詩的界定的質疑中, 通過對白居易田園詩的全面深入分析, 得出了田園詩不僅包括表現農家樂的作品, 而且也包括表現農家苦的作品, 從而改變了西方關於田園詩就是表現農家恬靜、閑適、優美生活的詩作的傳統觀點。
考察人文社會科學論文內容, 幾乎絕大多數都帶有商榷的因素, 或乾脆就是與人討論、爭鳴某一問題。著名歷史學家、版本學家黃永年教授《今本〈西遊記〉襲用〈封神演義〉說辯證》一文, 針對1958年香港柳存年先生文章提出的《封神演義》成書早於《西遊記》, 以及《西遊記》「有若干處應為《封神》書中敘述所演化」之說, 認為是《封神演義》襲用了《西遊記》, 而不是相反, 並作了充分論證[19]。其後, 青年學者方勝又在《光明日報》撰文《〈西遊記〉〈封神演義〉「因襲」說證實》, 通過對兩部作品中詩詞的比較分析, 指出:「《西遊》是詩詞的原作者, 而《封神》則是抄襲。」從而支持了黃永年文章的觀點, 並從一個新的角度補充了黃文的論證, 深化了該問題的研究。可以認為, 沒有討論、爭鳴就沒有真正的科學研究及其學術進步。
寫作學術論文是一項複雜的綜合性工作, 除以上幾點外, 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注意, 如遵守學術規範、強化問題意識, 鍛煉理論思維能力, 尤其是求異思維習慣、邏輯思辨能力、考證辨析能力等等也都十分重要。
二、學術論文的投稿與發表
作者撰稿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精神勞動, 論文寫成後如何投稿與發表也有許多學問, 無論撰稿、投稿與發表, 均需作者認真對待, 正確認識和處理撰稿、投稿與編輯的關係。
(一) 正確認識審、選稿活動中的編輯心理
編輯工作是一項組織精神產品生產的社會活動, 編輯人員是精神產品出版、傳播的把門人。在編輯工作中, 審稿環節與作者關係最為密切, 決定文稿的取捨, 是一個核心環節。在審稿、選稿活動中, 編輯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1. 絕大多數編輯都具有正常的心理人格, 能在審、選文稿中公平公正評價文稿
作為學者和學術期刊編輯, 絕大多數都會欣賞、喜歡選題新穎獨特、觀點鮮明清晰、論證紮實嚴謹、文字生動流暢的有價值的學術論文, 會給此類文稿以較高評價從而選用它。而面對學術論文時, 不分學術水平高下, 放棄良心道德, 一味肯定、選用質量平庸甚至水平低下文稿的編輯少之又少。
2. 編輯主觀心理因素對審、選文稿可能產生影響, 但這種影響十分有限
編輯活動是編輯者主體的活動, 編輯個人的思想、心理、情緒、態度及興趣、專業、學識能力等等主觀因素難免對評價、選用文稿產生影響。如在不同的思想、情緒狀態下審稿, 工作態度的認真與否必然會影響稿件的評判。另外, 編輯專業、興趣、愛好的不同, 以及學識水平的差異等等都可能導致對同一篇論文評價意見不一。所以, 當你的投稿被一家刊物退回後, 可以而且應該再投其他刊物。
從編輯影響審、選文稿的因素而言, 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引人關注的現象。
一是名人迷信。在部分學術期刊編輯部及其編輯者思想上存在一種傾向, 即過分看重作者的單位、職稱、學位, 以及聲譽、地位、影響等外部因素。由此, 部分編輯審稿、選稿時眼睛老盯著專家名人, 名家的論文也因此常易獲得較高評價而有機會較多被選發。本來學術期刊重視專家名人並沒有什麼不對, 問題是只看是否專家名人, 不看是否專家名人的名作, 只要是專家名人的論文一律發表, 就有問題了。事實是, 專家名人的大多數論文是高水平的, 但不排除個別論文也屬應付之作。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是名家、新人一視同仁, 既尊重專家名人, 也不薄新人新作, 同時還應特彆強調愛護、扶植新人新作, 以盡編輯培養人才的責任。
二是人情關係稿。照顧人情關係稿在學術期刊辦刊中時有出現, 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問題的出現有些與個別編輯者的思想品質有關, 如個別編輯違反職業道德及有關規定, 降低標準, 變通手法, 想方設法幫助親屬、朋友、熟人、上級等刊發論文。再者, 也有個別編輯為個人發文而與同行刊物搞「協作」交換。更有甚者, 少量編輯以發文謀取個人私利。但是需要說明的是, 問題的出現並非都與編輯個人思想品質有關, 不少也與個別編輯部乃至主辦單位相關政策規定有關, 如有的編輯部及主辦單位就在審選、刊發稿件方面有不少特殊規定:如強調辦刊的內向性, 規定學報在校內外作者文稿質量相當時, 優先發表本校作者文稿;在青年作者與中老年作者文稿水平相當時, 優先發表青年作者的文稿。另外, 審選文稿時充分考慮學校學科建設、申報學位點等需要。凡此, 也體現了刊物對主辦單位所承擔的責任。另外, 個別刊物向作者收取版面費, 或實行董事會 (理事會) 經費贊助制等, 此類情況大多由主辦單位辦刊經費不到位造成。這些雖對刊物學術質量造成影響, 但是對編輯者來說, 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儘管上述種種編輯者主觀因素對審、選文稿可能產生影響, 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對於絕大多數編輯來說, 這種影響的產生是極個別和十分有限的。之所以如此說, 一是中國出版物的審稿一直實行三審制, 尤其近年來借鑒國外名刊的做法普遍實行同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辦法, 嚴格規範的審稿程序可以從制度上基本排除編輯個人因素對審、選稿件的干擾。二是各級政府主管部門 (如教育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及省級相應主管部門等) 經常性地組織開展期刊審讀、評優、辦刊質量檢查評估以及各種核心期刊的遴選、排名等, 各項質量指標和要求制約著編輯部及其編輯人員只能堅持質量第一, 排除各種干擾按標準衡文選稿。三是新時期以來, 各主辦單位及編輯部均實行嚴格的工作考核與管理, 主辦單位對編輯部工作業績的考核亦以刊物的質量水平及學術影響力為主要依據。而編輯部內部對編輯人員每年及聘期均實行量化考核, 而責任編輯組發的論文質量是考核中的重點指標。當前, 學術期刊編輯部及其編輯人員思想、心理上的壓力不小, 這也制約著他們必須精心組約高水平的論文, 準確評價選用稿件, 不敢稍有懈怠。四是編輯出版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的加強。黨的十八大以來, 由於黨中央堅持反腐敗, 狠抓黨風廉政建設, 取得了十分顯著效果, 目前正在形成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在學術期刊界, 各主辦單位、各編輯部都認真開展廉潔自律的教育, 且都制定有廉潔自律的規定, 建立了嚴格的紀律和制度約束, 從總體上看, 大家都有了維護和執行《中國出版工作者行為規範》的自覺性。目前, 學術期刊只看關係、不講質量, 以及發人情稿、關係稿的現象已少之又少, 絕大多數編輯人員都能自覺廉潔自律, 在審選稿件中堅持標準, 排除干擾, 形成了以質量衡文、取文的良好氛圍。
3. 作者撰稿、投稿時可以分析研究編輯心理, 但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寫出高質量的論文上
近年來, 由於中國學術研究成果的數量迅猛上升, 而學術期刊的數量卻無明顯增加。發稿難尤其是發核心期刊難已成困惑學者的一大突出問題。一批年輕學者尤其是博士、碩士研究生等常常為寫出論文不能見刊十分著急。在此情況下, 部分作者開始了對編輯的關注, 了解、研究編輯的專業背景、性格為人, 以至個人的興趣愛好等, 以便更好地與編輯交往、交流, 以此拉近與編輯的關係。如此做法, 作為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本無可厚非, 但也確有少數人把自己論文的能否發表押在處理好與編輯的關係上。大量事實表明, 論文的能否發表, 不主要決定於編輯, 而主要決定於論文的水平。當你真正拿出選題新穎、觀點獨特、論證深刻的論文時, 大多數編輯尤其是具有較高思想道德和學識業務水平的編輯者都會對之進行正確客觀評價。即使有個別心理偏執的編輯者大多也會因事實本身改變其心理定勢, 從而使其突破原有局限, 客觀、公正地對待真正優秀稿件。相反, 如果稿件本身質量不高甚至無質量、無水平, 那麼, 作者再研究編輯心理, 再懂得編輯心理, 再怎麼處理好與編輯的關係, 也無法改變其文稿被淘汰的結果。
(二) 學術論文投稿與發表應注意的問題
學術論文的撰寫應遵循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規律和方法, 而如何把撰寫完成的論文投向合適的刊物並得以順利發表, 卻也值得認真研究。
1. 選擇適合的期刊投稿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學術期刊事業快速發展。目前, 國內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共5 000多種, 其中僅人文社科類就有3 000餘種。由於學科專業、出版地域和主辦單位等不同, 各種學術期刊大都有自己的辦刊宗旨和內容特色。作為作者撰稿、投稿, 必須對相關期刊的內容特色與風格有清楚了解, 尤其是應對每種期刊的優勢、特色、欄目、研究重點、組稿計劃等了解清楚。在學術刊物中, 各家的辦刊理念和方針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如:有的重視基礎研究, 有的則重視應用、現實問題研究;有的側重這幾個學科或專業方向, 有的則側重另外幾個學科或專業方向:有的特彆強調觀點創新, 而對論證是否紮實包括資料的充實等不甚注重, 而有的則在重視觀點創新的同時, 特彆強調論證的紮實、嚴密, 資料的可靠、翔實;有的喜歡長篇大論, 注重資料的全面充分, 內容的深入系統, 而有的看重文章觀點的新穎, 強調內容的簡潔, 文字的樸實清新。總之, 作者投稿時應充分考慮到期刊的特點, 選擇最合適的期刊。
2. 做好與編輯的溝通與交流
作者與編輯打交道, 既是一門學問, 也是一門藝術。尤其對於學術期刊編輯來說, 作者與編輯都同為學者, 甚至連專業、學科以至研究方向、研究領域都可能相同, 可謂真正的同道、同行。由此, 與編輯打交道, 一定要平等相待, 互相尊重, 以誠相見, 絕不能以自己是某一專業方向研究的專家、學者而過於自信甚至居高臨下。對編輯部及同行專家的審稿意見應虛心聽取, 認真對待, 對正確意見採納接受, 對不完全正確意見則作為繼續研究和修改文章的參考。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投稿後一般不要著急向編輯催問審稿結果。各學術期刊大都有一個基本相同的規定, 即收到稿件後3個月內由編輯部負責向作者通知是否刊用的意見。如作者急於知道稿件處理情況, 可在投稿後2個月左右時詢問編輯。此外, 作者與編輯的聯繫主要是與專業編輯的聯繫, 在無特殊情況時一般不要越過專業責任編輯而直接聯繫主編或其他編輯部負責人討論稿子問題。
3. 關鍵在精心打磨論作
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成果。投向期刊的文稿, 必須經過反覆推敲修改, 保證論文在理論、觀點上不出偏頗、錯誤, 資料真實、翔實、可靠, 論證上不出現前後混亂或矛盾, 以及文字、內容的重複, 文字表達上的不準確、不順暢以至病句。一篇論文如出現上述任一問題, 都會給編輯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以至編輯對作者的學風文風產生懷疑, 從而對論文做出較低評價以至否定之。因此, 在投稿前要特別注意花功夫仔細檢查論文, 如認真核對引文, 校核注釋、參考文獻等, 盡量避免錯訛。投稿應在形式上做到項目要素齊全、完整, 按刊物的要求凡中英文篇名、作者署名、工作單位、摘要、關鍵詞以及基金項目及其批號、作者簡介及聯繫方式等必須齊備。切忌將初稿、草稿, 講演記錄稿, 碩士、博士論文原稿或書稿的章節原封不動送交編輯部。尤其需注意克服依賴編輯幫助自己整理、刪改和加工論文的思想。學術期刊論文的篇幅一般以1-2萬字為好, 也有一些刊物歡迎長稿, 但盡量不要超過3萬字。作為編輯, 最喜歡的是選題新穎、觀點鮮明、論證深入、邏輯嚴密、文字流暢、具有較高創新價值、且一字不改就能發表的文稿。
推薦閱讀:
※論文格式要求及字體大小
※小技巧之如何降低論文查重抄襲率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8第一期論文的學習筆記(下)
※Mask-RCNN論文解讀
※模型壓縮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