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求義終結篇-知本

第二十一章 知本

「本,造字本義:樹的根部」——《象形字典》。引申為:名詞起初、原來、源頭、基礎、老底、所根據的經典或冊子等,動詞根據、遵循。

由此,我們發現, 「本」即可代表空間對待上、部位上的根部、基礎、,又可以代表時間順序上的起初,還可以代表發展過程上的源頭、原因、老底、依據。

「本」與 「末」相對, 「本」是關鍵的、重要的、起源的部位,是「末」的支撐,是「末」產生原因源頭、原因、老底、依據。

在第六章中,我們講到,「知」有著「懂得」、「通曉」、「管理」、「主持」的含義。

「知本」是不但要懂得、 通曉事物的「本」,還要能把握、有效地管理、利用事物的本,從而達到對事物整體上進行管理、控制和實現自己的目的效果。

「知本」是一個標準,它表示了人能合理地應物,和通過對事物的有效管控,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實現。

「知本」是一個境界,它表示了人從「本」上入手,去應物、去管控、去實現目的,代表了事情解決的徹底性,它與「知末」相對。這有點類似於中醫的「治本」和「治標」。

「本末」是相對而言的。《大學》中貫穿著兩條本末關係,一條是由「知止」到「得」,另一條是由「格物」到「平天下」,這兩條本末關係都是本中有本、末中有末的。

比如: 「修身」相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本,而相對於「格物、致知、誠意、心正」都是末;「身修」的本是「心正」,「心正」的本是「意誠」,「意誠」的本是「知至」,「知至」的本是「物格」;「身修」的末是「家齊」, 「家齊」的末是「國治」,「國治」的末是「天下平」。

在《大學》的層層本末關係中,三種實現之道貫穿始終,「明明德」告訴我們要抓住關鍵,「親民」告訴我們要突破自性的遮蔽,「止於至善」告訴我們要致力於善永不止息。

《大學》中談論「本末」的辯證,也不忘量的影響。

「薄,造字本義:漫延生長的草叢」——《象形字典》。

「厚,山陵之厚也」——《說文解字》。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是像「漫延生長的草叢」一樣稀疏淺薄、淺嘗輒止,還是如「山陵」一樣厚重凝實、積少成多。我們拿出了多少的精誠、多大的力度、多久的專註,我們也將獲得相應大小的收穫。

薄哪哪薄,厚哪哪厚,這是天地不易的法則。

d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更好的進行板書設計呢?
讀不讀大學的差距,是否會影響我們一生?
講座回顧|基礎篇:大學數學學習方法和技巧
減肥可以吃山竹嗎?
大學學費減免,反而可能傷害窮學生?

TAG:國學 | 儒學 |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