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京都大學合格】「我為什麼要上私塾?」
【本期專訪人物介紹】
行知學園優秀畢業生:陳曉峰
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2017屆物流專業(2+2項目)
2016年4月 赴日本杏林大學交換
2017年4月 報名行知學園經營學課程
2017年10月 神戶大學經營學研究科 合格
2017年12月 京都大學經營管理研究科 合格
對於國內大學2+2項目赴日的陳曉峰同學而言,杏林大學並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一直有一個名牌大學夢。而在經過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行知學園老師們的幫助下,「夢」不再是「夢」,一切都成為了現實。
行知給我的是系統的知識構架
「一開始沒有打算報塾。」2017年初,已經在日本的大學中度過了一年學習生活的陳曉峰同學覺得,與通過語言學校赴日留學的學生不同的是,自己已經身處日本大學的環境中,只要自己把教材看一看,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院應該不在話下。「但後來看了過去問之後發現即使買了教材學習,也根本無從下筆。」他諮詢了已經考上大學院的前輩,聽到的都是「如果想考上好的學校必須花費很大的工夫才可以」後,他開始考慮報塾學習。
就這樣,2017年4月,陳曉峰來到了行知,試聽了一節劉老師的經營學課程。「劉老師講課講得特別清楚,給人感覺即使之前沒有經營學基礎的同學在這裡也完全能學好。」陳同學說道,正是劉老師深入淺出的授課方式,令他覺得在這裡學習「肯定錯不了」。
陳同學說,在大學雖然也學過經營學的相關知識,但都是「一點一點」的。到行知學習以後最明顯的體驗是「它給我的是一個體系,老師條理清晰的講課告訴了我經營學由哪些部分組成,它的發展歷程是什麼,都有哪些著名的學者等等,」他認為,通過這樣的學習才會對經營學有一個自己內化了的認識,「就像抽屜一樣,知識變得頓時有了條理起來,看到考題以後也知道從哪個方向作答了。」陳同學說道。
會「懟人」的「王子」
在行知,陳曉峰有一個別稱叫「王子」,他說,因為之前在大學裡學過經營學,課堂上當劉老師講的知識點與自己所學的不太一樣時,就會向老師提出質疑,「但結果基本上都是老師是正確的」,他笑著說道,也正是因為這樣總會給人一種想「懟人」的感覺,才有了「王子」這個稱呼。
「我還挺喜歡這個稱呼的,」陳曉峰同學對這個稱呼一點都不介意,「質疑的過程能讓我對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這種課堂上的互動使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更加良性的關係,教與學成為了一個更為完整的過程。
除了課堂上的互動,班裡同學之間在老師的倡導下課下也形成了學習小組,大家約到一起自習和互相提問。陳曉峰認為,學習氛圍十分重要,「大家一有空就往行知跑」,當身邊的人都在學習的花對自己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我覺得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學習的話很可能中途就停下來了。」
用「沙盤推演」撰寫研究計劃
陳曉峰說,寫研究計劃書是備考中一項艱難的任務。「花了好多時間,第一次給老師看了之後幾乎被全盤否定了,」他說,寫第一稿的時候很匆忙,就是學到什麼知識就寫什麼,「完全沒有獨特性,寫出來之後連自己都不知道在研究什麼和怎麼研究。」
行知的大學院課程包含研究計劃寫作的指導,當然經營學也不例外。經歷了第一稿的挫敗後,陳同學在研究計劃指導的課上聽得更加認真了。在聽取了老師們提出的建議後,他通過學校和互聯網,搜集了大量的相關文獻進行閱讀,其中包括很多最新發表的英文文獻,「經典研究當然要看,但那些研究方向基本也都被學者們研究很深了,研究計劃要想找出創新點,要去看一看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英語文獻。」陳同學說這個過程就像是「沙盤推演」一樣,他花了兩個多星期時間不分晝夜地看文獻,翻譯英文文獻,然後進行思考,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和創新點。
「研究計劃要找創新點,而比起那些大的方向,從細小的方向下手會比較容易。」這是陳曉峰的經驗之談。當準備工作做到萬全時,一篇成功的研究計劃也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最後,陳同學談到了自己學習寫小論文時的體會。「小論文不訓練肯定寫不好,」他說,不僅要練,練的時候還不能看書。翻開書練習寫小論文雖然能把知識點寫的十分完整,但當合上書後其實這些東西根本再寫不出來了,而考試又肯定是閉卷,所以從一開始就要練習不看書寫小論文。
讓我們祝福陳同學在關西的生活一切順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