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谷】知識融合

知識融合思想

古希臘時期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斯曾說過:「水是萬物本源」,作為西方的第一個哲學命題,這句今天看似簡單甚至有些片面的話在整個哲學領域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它表述了世界物質基礎與自然界的統一性,表達了泰勒斯認為「世界是有規律的,可以用少數定理加以解釋」的主張。

時代變遷,經過一代代「哲學家」對世界孜孜不倦地探索,哲學的含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為了便於研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含人文科學),藝術學等原為哲學中重要的學科領域相繼從古老的哲學中離析出來成為了貌似獨立的學科。這給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但也使人類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出現片面思維。這無疑會在一定時間裡阻礙人類認知的發展。除此之外,離析的多元領域也使人類有了輕重緩急的區分,事實上近代以來世界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戰略中自然科學等領域由於其即見的利益一直深受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因而相對有較好的發展機遇,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問題由於即時利益相對較小,加之亟待解決的問題難度相對較大,一直不能有較大的突破,領域與領域之間發展日趨不平衡。

但實際上古往今來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在各自領域到達巔峰後意識到:「(1)世界可以認知,有內在的規律但不能完全認知;(2)知識是穩定的,但存在變化;(3)世界是一個整體,某一領域的發現往往體現了整體的普遍規律」這三點成為了人類科學體系的核心共識。其中最值得考究的是第三點,而這也就是知識融合提出的背景。

知識融合思路

一般情況下大家認同的科學是分為六大體系的(即分為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泛論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交叉衍生科學),但社會普遍認同的科學劃分是籠統的兩大分類(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限於學識水平以及為了便於表述控制篇幅,我想將科學融合的問題籠統的描述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合,並將一些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共性的知識(包括常識,經驗性知識)分別併入各類。事實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有內在的聯繫,雖然在相繼從哲學中離析後貌似分成了獨立的兩部分,但其實其內在的聯繫從未斷過!

現在如果我們細細回望人類科學的發展歷程就不難發現,自然科學各領域的發展其實是遵從一個普遍的基本規律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形式邏輯體系。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公理化原理,所謂公理化就是把事物的屬性量化,進而把事物間的相互聯繫通過建模等方法表達出來,然後根據實驗驗證不斷向已有的表述中增加輔助變數進行修正,再利用修正中的表述預判事物的發展規律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物理是由特徵理想化歸納出變化規律,數學是對問題特徵符號化(抽象化)進而演繹出變化規律,最後二者都是再通過邏輯和算術運算將規律運用至特定的環境(特殊化)的。因此自然科學內的各領域基本是可以融合起來的,它們都以相對靜態的物質世界為對象,之所以有所不同只是各自是從不同方面,層次對對象做出表述罷了!

相比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更加複雜,因為這些以非物質世界為研究對象的領域異常地富於變化,不同的時空點往往會有不同的結果。那是不是社會科學內部就沒有統一性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世界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沒有混亂,每個外在的混亂下都是一種秩序。因此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就一定會發現這些秩序。例如,歷史是可以促進哲學的思考的,哲學也會影響史學家挖掘史料的角度。而兩者都是不斷變化的,但兩者的變化並不影響它們之間的聯繫。只是先變化的促進後變化的罷了!當然這種聯繫還可以擴大到更大的範圍內。因此即使社會科學是不斷變化的,但其中的各領域還是可以融合起來的,它們都以相對動態的非物質世界為對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斷變化而又富於規律。

那麼對於基本可以進行內融通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否可以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都知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源於哲學以不同研究對象而產生的分支,因而哲學對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融合註定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實際上哲學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融通也是有巨大作用的,他就像粘合劑通過接近真理的理論貫穿二者的內在統一性,進而促進外在的統一性。事實證明:數學對自然科學規律的表述使自然科學能從物質基礎上以微觀的視角解釋和理解非物質上的架構,進而完成與社會科學的統一;而以哲學為代表的社會科學知識則通過迫使自然科學解釋理解各種宏觀現象而使它們的發展方向變得清晰。這兩條線周而復始,驅動科學領域的螺旋式上升。

更廣泛意義上的知識融合

到此知識融合的道路還是明了的,但如果我們想繼續下去就會覺得異常艱難了。但衝破科學尋求更廣泛意義上的知識融合思路還是明顯的:我們就必須把握哲學這種粘合劑。面對藝術以及除此之外的大多數知識包括神話傳說,宗教等可以概括性的定義為「人類以人為中心的創造產物」。我們目前還是只能圍繞人來聯繫(科學需要藝術的直覺和隱喻性,而藝術需要科學提供新的視角和素材),藝術通過情緒激發人的感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由現實出發以觸及理想世界為終極目標的。基因-文化的協同進化的思想就是這個思路。

目前各科的融合基本都停留在理論的互通性,啟示性(內在的普適規律)和因果的的邏輯性(大多表現為用某一領域的成果有邏輯的解釋另一領域的現象)上,對於廣泛上的大融合前景仍是模糊的。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類基於自己精力有限無法探知多領域的事實和社會對不同領域的需求程度所致的資源不對等分配而提出的「分學而治」策略的弊端。對於整個世界而言,如果我們以系統科學的視角來研究,則世界這個大系統就滿足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目的性,突變性,穩定性,自組織,相似性)和基本規律(結構功能相關性,信息反饋律,競爭協同律,漲落有序律,優化演化律),因此我們可以以此來架構學科間的聯繫。另外知識具備內在的統一性,而描述知識的理論卻表現出特殊性,這是有悖於我們的認知的,因此如果在面對此類問題時我們能始終懷有科學精神(懷疑,批判,分析,實證)就不會忽視其統一性。

對未來的展望

融合的主張是「所有看似無關聯的領域本質上是統一的」,因此各領域的理論往往有超越其所在領域的廣泛意義知識的融合,就需要我們摒棄以內容為標隹的學科劃分模式,而是要以其涵蓋的範圍來定義,並且要重視學科間的內在關聯性。知識的融合必將增強科學的預測能力,打破各個孤立模型的封閉性,產生1+1>2的效果。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人類目前的知識水平只能建構線性系統,但計算相對方便的線性系統卻並不能適用於複雜世界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於特定的對象和過程往往涉及耗散理論,突變理論,混沌理論等多方面,因而即使我們能夠構建非線性模型(往往不存在解析解已及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進而求出其近似解也往往無助於我們對實際的客觀了解。另外人類行為的最高指導原理是理性思考,但理論可證偽但不能證明的特性使許多問題不能通過人類的理性思考來解決,也就是說:「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因此我們需要認識自己的無知,對世界懷有崇敬,這或許是認識世界的最好方法。

世界是偉大的,但人類試圖以知識的形式征服世界的行為還是有尊嚴的。因此即使我們不能在有限的存在時空點裡把握經可能多的真理也沒有遺憾。就如胡適所說:「怕什麼真理無限,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推薦閱讀:

之樂日記:中國9大派系,操控萬億金融帝國
代理人模式:知識體系和自查原則(下)
混世悟:你的知識結構多維論嗎?
【C 入門】知識架構梳理

TAG:知識 | 知識體系 | 哲學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