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派啥意思

有人講以學院派標準衡量,梵高造型不準,還不如現在美院的學生畫的。果然如此么?到底什麼是「學院派」?什麼是「學院派標準」?

先說一下「學院派」,日常語言中的「學院派」大體上包含三層意思:一、普通人最經常使用的模糊含義下,學院派一詞包含「不正規」、「不規範」、「不成體系」、「缺乏必要的教育背景」等多重含義;二、在稍微精確一點的含義下,系指「基於正規大學教育背景」的專業工作或作品,若用來形容一個人,則是強調其教育背景或職業特徵;三、特指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一個美術教育體系,「學院派」的前兩層含義正是由此引申出來。

百度「學院派」可以得到以下答案:「作為美術史上的學院派,起源於十六世紀的義大利,而後流行於歐洲,盛及到十八、十九世紀的各個美術學院。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美術在出現了明顯衰落現象的同時,又受到巴洛克藝術的衝擊。為了捍衛文藝復興已有的藝術成果,反對巴洛克藝術對古典藝術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歐洲出現了許多「學院」,其中最具影響的是 1580 年由義大利的美術世家卡拉齊家族的卡拉奇兄弟在波倫亞建立的卡拉齊學院。因其建在波倫亞故又稱波倫亞學院。這些學院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要求極為嚴格。既要求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規律和文藝復興大師的藝術視為永恆的不得稍加超越的規範,又要反對巴洛克藝術對形式的追求。波侖亞學院的功績在於結束了古老的、行會師徒傳藝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而使整個美術教育向前大大提高了一步。其後的美術學院強調要繼承文藝復興時的古典藝術,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內容的典雅。重要的代表畫家有卡拉奇、列尼、布朗、布格羅、大衛、安格爾等等。學院派始於 16 世紀末的義大利,十七八世紀在英、法、俄等國流行。學院派重視的規範,包括題材的規範、技巧的規範和藝術語言的規範。學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藝術語言,要求高尚端莊,溫文爾雅,反對激烈的個性表現,講求理智與共性。學院派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強調素描,貶低色彩在造型藝術中的作用,並以此排斥藝術中的感情作用。在攝影出現之前,繪畫主要是要寫實,因此學院派其實是寫實派的大本營。現在我們講學院派,也就是指老式的寫實主義訓練方式。1850年代攝影出現,寫實訓練就成了大問題,因為無論你如何惟妙惟肖地描繪,還是不如照片來得準確,何況照片快得多,學院的教育中心原來是寫實技法的訓練,突然面臨這樣的局面,不知道如何反應。1860年代前後,巴黎出現了各種畫家的私人工作室,挑戰學院派。印象派的出現,其實也是挑戰學院派,原來具有官方色彩的「沙龍」,還是由學院派把持,但是庫爾貝在沙龍外面搭個棚子,搞了個「落選者沙」,搶了沙龍的風頭,學院派就進一步衰落了。」(引用中刪去了批評學院派的傾向性言論)

再回到中國的美術教育看國內語境下的「學院派」一詞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是伴隨西方油畫傳入展開的。其中避不開的一個人概就是徐悲鴻,徐悲鴻1919年赴法國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1919年的巴黎作為現代藝術的中心,印象派已經變成傳統,野獸派已經過時,塞尚高更的影響無所不在,立體主義方興未艾,學院派幾乎是保守的代名詞,徐悲鴻特立獨行,未追隨潮流,而是投身弗拉芒格(這個人現在百度都不太容易)門下學習寫實繪畫。其後,我們都知道,徐悲鴻不但是有國際影響的中國畫家,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帶給中國現代美術以全方位的影響,建國後更是身居中央美院院長和首屆美協主席之位。改革開放後,一些人對新中國美術教育的反思常常把矛頭指向徐悲鴻,我認為這不公平,要知道徐悲鴻1953年辭世之際,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還遠未成型。總之,50-60年代我國的美術教育體制大抵是照搬前蘇聯模式,這主要應歸因於當時中蘇的意識形態共性和中國的「一邊倒」外交政策等政治因素的影響,而非徐悲鴻個人對寫實的推崇。相當長的時期,中國美術高等教育中引進契斯恰柯夫教學體系,採用前蘇聯列賓美術學院的教程等。在中蘇友好的蜜月期,許多蘇聯美術教育家、畫家也都來華指導中國的美術教學,我們也派了大量留學人員赴蘇聯學習。中國「學院派」論的濫觴或肇始於此。

1958年馬克西莫夫與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學員合影

據此可知,狹義的「學院派」——發軔於16世紀末,18-19世紀流行於整個歐洲的美術教育體系——早已消亡。當今世界各國的美術教育體系中儘管依然保留著許多歷史上「學院派」教育的內容,但早已不是承襲其衣缽的延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把歷史上的「學院派」作為禁錮藝術的證據時刻警惕其對當代美術教育的侵蝕。而中國人口中的「學院派」更多指向前蘇聯美術教育體系下嚴格的技術訓練和操作規程。

所謂的「學院派標準」呢?既然「學院派」都已消亡,那麼「學院派標準」顯然也早已過時。但還是有人津津樂道於學院派標準,那麼學院派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是造型準確么?不是的!正如上面引述的百度百科所述,學院派追求的是「造型完美和內容的典雅」,按照貢布里希的說法就是「得體」,學院派的標準也是照著這個來的,最核心的標準並不是準確,而是理想的共相比例關係,是和諧、端莊、神聖等等,是古希臘、文藝復興大師們所建立起來的規範性造型模式、比例關係和色彩範式。換句話說,為了達到完美的形式和諧的比例,是可以犧牲掉物象準確性的,甚至肖像畫中人的面容本身的像不像都是可以被調整的。

就以學院派的代表人物安格爾為例子,我們都知道,安格爾的許多繪畫中人體比例並不準確,這種不準確很大程度上(一定程度上是認知缺陷)是故意的形變以求得形式的完美,典型如《大宮女》那拉長的脊背。而這些變形甚至成了塞尚、馬蒂斯等現代畫家追求人體形變的一個起源。再有安格爾所繪製的肖像人物面孔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難道是他描繪的模特都長一個模樣,共用一個表情么,不是,這是延續自拉斐爾的古典原則(可以上溯至古希臘),就是所謂的「標準像(聖象)」準則,人的面孔是標準的卵形,表情安詳靜穆高貴,少有活潑的表情等等。事實上,正因為被許多嚴格的教條限制著,古典的學院派繪畫儘管被我們習慣性地稱為「寫實」,但實際上並不寫實,而是寫「共相」,寫理性和意識形態價值觀所共同尊崇的「標準範式」,從現代意義的寫實角度去看待古典學院派繪畫,事實上畫家是在虛構「真實」。Proust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批評「現實主義」文學是虛構,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以「學院派」的標準衡量梵高、塞尚、馬蒂斯這些現代繪畫的先驅們的作品,最應受到指責的恰恰不是「造型不準確」。事實上,和古典畫家們比起來,這些現代派畫家,包括那個後來真真是故意歪曲地畫的畢加索,他們的許多繪畫作品比較古典的學院派大師們要更忠實的複寫了對象。依據「學院派」的準則,現代畫家的作品最應受指責的是粗俗、野蠻、非理性、不和諧,因為現代繪畫在古典學院派看來是揭示「殊相」這一轉瞬即逝的混亂,而非畫家能力不足,技術缺失。

現在很多人口中的「學院派」標準,事實上既不是19世紀歐洲學院派的標準,也未必就是契斯恰柯夫體系下的標準,更多的只是給畫得「像不像」的貼一個「學院派」的標籤,去否定那些現代技巧下的一些畫作而已。

事實上,戰後的西方世界,主流藝術界已經完全接受印象派以來的歷次現代藝術運動的成就,現代藝術所確立的新的藝術標準也已被廣泛接納,即便不是超越,至少和古典標準平等地佔據了藝術學院的講席。塞尚、梵高、馬蒂斯、畢加索等一眾現代派大師早已被現代學院體系所接納,他們的藝術也不只是美術史的章節,也是學習的範本。中國大陸至遲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融入了這個潮流,不再拒斥西方現代美術。

儘管我是繪畫的局外人,不能準確道出中國美術院校當代課程體系和教學規範,但可以肯定的是,契斯恰柯夫體系肯定不是當代中國美術教育的唯一準則。印象派、立體派、後現代,甚至當代藝術的許多方面都早已完全融入了中國當代高等美術教育中。只要不是在第三層意義上使用「學院派」這個稱謂,梵高的繪畫,梵高的技巧已經是現代語境下「學院派」的一部分了。

再就「造型準確」這一點說幾句題外話

我不是搞美術的,說不專業,只談點個人一點體會。「造型準確」在我熟悉的幾個搞美術的老先生口裡,事實上等同於「畫結構」,而不是拿一張照片,沿輪廓勾描所得的那種準確。事實上,一些搞國畫的人經常會表達一種看法:寫生讓學生不會畫了,畫出來的東西像標本、圖例,根本不是繪畫。可以看出,專業畫家眼裡的造型準確絕不是廣告宣傳片里那種光潔漂亮的照片模式,甚至不是未受過訓練的人眼裡的安格爾繪畫的模樣。「畫結構」是西畫影響下的專業術語,中國古典畫論中把這個叫做「骨法」,就是謝赫六法之二「骨法、用筆是也」。這個骨法是由南北朝流行的「骨相」說衍生出來的,很大程度上和埃及壁畫的絕對正面律、古希臘的古典原則,文藝復興的理性精神一致,本質上就是強調畫「共相」。伴隨審美和技能的進步,今天畫家們談論的「畫結構」已經超越了古典主義關於人體和諧比例的「共相」,現代派畫家所追求的「共相」(這恰恰是古典畫家,或者說19世紀的學院派無知的領域,因而誤以為是「殊相」),或者「骨相」更依賴藝術家本人的視知覺和情感觀念,但無論如何,只有描繪「共相」、「骨相」的繪畫,才夠得上「骨法」,稱得上「畫結構」,才會被畫家這個群體所承認。

那麼看看學院派都畫些什麼,畫到什麼程度:

丟勒素描,流暢優美的線,很好的凹凸感,但是可以明確感受到畫家臆測的形狀。丟勒發明了立體絲網坐標,可以按照物象投影點描輪廓的古典大師,但是其繪畫中並未排除主觀性

安格爾的素描多以線造型,頗類中國的白描,他和之前的荷爾拜因、之後的門采爾以及中國的黃胄並稱「三爾一黃」,他們的素描範式是國內「徐悲鴻-蔣兆和」體系下大寫意人物畫的基礎訓練內容

荷爾拜因,這個手部練習無論如何沒有比梵高的更準確

門采爾,這個以素描著稱的大師,誰敢說他這幅繪畫在「學院派」準則下是準確的?

門采爾的眼睛莫不是一個魚眼鏡頭?

門采爾這個女人彎腰的背部裙裾和梵高模仿米勒的相比又能準確到哪裡去?

看不上梵高的,來辨認一下門采爾畫了什麼

大概口口聲聲說什麼「學院派」的,就是指這種素描吧

但是請接著往下看

蘇里科夫,巡迴派大師的作品

列賓美術學院教程-優尼科作品,很細膩,很有視覺衝擊感,但是能用準確去形容么?

列賓美術學院教程-素描範例,這個也是「骨法」的一個示例

列賓美術教程-人體結構,不信熟悉現代醫學解剖的人會認可這種繪畫在解剖生理上的完全準確!

依18-19世紀歐洲「學院」的眼光,某些中國人口裡津津樂道的「學院」標準繪畫也是夠得上野蠻、輕佻;而在契斯恰柯夫體系挑剔的眼光下,18-19世紀歐洲「學院派」的一些繪畫根本夠不上準確。霍克尼在他前幾年出版的論證歐洲畫家使用光學設備輔助繪畫的書里給出一系列證據表明許多古典繪畫因為藉助光學設備拼接圖像,輪廓變形走樣比比皆是。即使把目光再窄化一些,聚焦在契斯恰柯夫體系的繪畫里,我們也能看到嚴格的約束下,藝術家是如何讓自己的才智儘可能自由馳騁,以儘可能差別化的風格表達自己的藝術訴求。更何況,以嚴格的幾何光學和生理解剖學的眼光看一個個面對具體模特的繪畫,徒手操作的記錄意義上的準確性根本就是笑談,就是和藝術無關的東西。

蘇里科夫素描肖像

列賓美術學院教程-素描範例

這種明暗關係和肌肉團塊,在藝術上合理,現實上準確么?

當代中國大陸美術教育體系下,中國人口中的「學院派」更多地指向前蘇聯美術教育體系下的訓練規則,而非19世紀的歐洲「學院派」。若非要想說歐洲那個「學院派」么,不妨看看徐悲鴻:


推薦閱讀:

馬蒂斯1910年繪畫《舞蹈(The Dance)》解析
【乾貨】超詳細的素描靜物寫生法則!
從中野京子看15-18世紀的西洋繪畫發展

TAG:繪畫欣賞 | 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