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的「吃文化」真講究!
在吃上,北京人的「講究」非常多。這講究不是吃的多好,而是吃的有規矩。
餃子
先拿吃餃子來說吧,北京人常說「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出門餃子、進門面」」「餃子酒酒越喝越有」從這幾句俗語中您能看出北京人多麼稀罕餃子。
北京人過年吃餃子,破五吃餃子,頭伏吃餃子,立冬吃餃子,下酒吃餃子,遠行也要吃餃子。
北京的餃子種類也多,水餃兒、煎餃兒、蒸餃兒、還有鍋貼兒。
北京人包餃子講究餡兒大皮薄,「一個肉丸」的餃子那可是北京人的最愛,不管豬肉大蔥、羊肉大蔥、牛肉大蔥,裡面的蔥只是調味品,絕不摻其他的菜。煮的的餃子裡面就是一個圓圓的肉丸子,咬一口滿嘴流油,滿屋散著香味兒。
北京人包的餃子餡兒簡單但又複雜,雖然不離「肉蛋蝦菜」,但演化出千萬種搭配,豬肉混白菜、蝦又可配雞蛋、西紅柿還能配肉末。
北京人吃餃子都會自己調蘸料,醋、辣椒油、香油、蒜泥....看您口味調製。
您可能會覺得這事是真夠多的,不就是吃個餃子么?弄得跟吃滿漢全席一樣!您還真說對了,對於北京人而言吃什麼不重要,怎麼吃才是「講究」的正題兒。
炸醬麵
北京人最愛吃炸醬麵,小碗干炸,黃瓜絲、蘿蔔絲、青豆、黃豆、香椿、韭菜......這些菜碼兒多多益善。
炸醬的過程說來簡單,但也是個費工夫的細緻活兒。蔥、姜切末預備著,豬五花兒肉要切成大肉丁兒。鐵鍋里放上比炒菜略微多些的素油,燒到八成熱,下肉丁兒炒變得了色兒,半斤生的稀黃醬倒進鍋里,然後改用小火兒不停地翻炒。這個時候還可以加上些泡好了的黃豆,這樣吃起來更有味道。炸醬的時候不用再放鹽和醬油,更不能加水,否則炸出來的醬就不會醇香濃厚。
醬炸好了,當然要澆到面上拌著吃。講究的是吃「鍋挑兒」。
盛上多半碗鍋挑兒,上兩勺子醬,如果就這麼吃,有個不雅的稱呼,叫做「光屁股面」,意思是什麼也麵碼兒也沒有的面。一般來說是不這麼吃的。對於善於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從不馬虎的。
至於大蒜,北京人的吃法是咬整瓣兒的,唯有這樣才過癮。
打滷麵
昔年舊京普通人家兒,短則三五天,長不過十天半月,總可吃頓炸醬麵,打滷麵卻不能如此隨意。按過去老論兒,一般家裡辦壽才打一次鹵。
即便在北京,以「鹵」佐面,也不是籠而統之都叫「打滷麵」。比如茄子鹵,西紅柿雞蛋鹵,三鮮鹵,醋鹵等,用料不同,做法不同,叫法也不同。這些「鹵」中,不勾芡的叫汆兒(也叫汆兒鹵和清鹵),勾芡的叫芡兒鹵(也稱混鹵)。但都不能叫「打滷麵」。只有以白湯、肉片兒、口蘑、黃花兒、木耳、雞蛋等勾芡而成者,才可稱「打滷麵」。
打滷麵是老北京壽宴上的「角兒」,而且是蹲底大軸兒。舊京人家兒,只要辦得起壽宴,菜品可以將就,最後這個「大軸子」必須得壓台。
芝麻醬麵
過去的芝麻醬麵講究可多了。不僅要有恰到好處的芝麻醬。還有許多小料。
蔥花醬油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先在一個小碗里倒上多半碗上好的醬油,切一些蔥花撒在醬油上,然後將炸花椒的熱油砸在小碗里的蔥花醬油上,香味兒馬上就竄出來了。
芥末醬最好是用芥末面兒自己燜。悶熱的夏天,吃上一碗拌著芥末的芝麻醬麵,那股沖鼻子的辣勁兒能直衝到腦門兒,再打兩個噴嚏,人一下精神了起來,那叫一爽利!
吃麻醬麵用的醋最好是米醋。因為米醋味薄,吃著爽口,適合夏天吃。
至於吃芝麻醬麵的麵碼兒,黃瓜絲屬於最基本的。除了黃瓜絲,還應該有小水蘿蔔絲和切成末的青蒜。另外,還應該加上點兒腌香椿末兒。最地道的腌香椿應該選用紫色的那種,而不是綠色的。還可以再加上點兒胡蘿蔔絲,抄過的豆芽菜。當然少不了大蒜。
最後,再說說餐具。吃芝麻醬麵最有情趣的餐具不是碗,而是半個西瓜皮,那感覺是從心裡往外清涼,悶在心裡的火氣能消去一大半兒。
一些吃食的講究
說到芝麻醬,那可是北京人最鍾愛的調味品,可謂上頓沒吃著,下頓就得吃上。
吃燒餅,北京人必須要吃現烙出鍋的椒鹽芝麻醬燒餅,只有這樣,夾醬肘子或者醬牛肉才夠味兒呢,是不?
吃涮鍋,吃爆肚,麻醬小料絕對不能少,也不能替換,您給北京人弄一碗沙茶醬、蘸剛涮得的手切羊肉片和百葉,他非跟您急眼不成。
麻醬小料里,還不能少了香菜。
鹵煮小腸里,也要放香菜;當然也有的店家說鹵煮里絕不能放香菜。暫且算個爭論,擱置一下。
餛飩里,應該放香菜。
冬瓜汆丸子里,必須放香菜。
羊雜碎里,也少不香菜。
可炸醬麵里,一圈的菜碼兒放全活兒了,卻絕對不能放香菜。沒錯!北京人就是這麼窮講究,沒有為什麼!
窮講究的還在後面呢!
喝炒肝,喝麵茶,不能用勺,溜著碗邊,轉圈喝。
喝豆汁兒講究吸溜,還得就著焦圈、鹹菜絲。
糖蒜,必須緊跟銅鍋涮肉的「步伐」。
北京人在吃上還講究時令,通俗點說,也就是「什麼日子口兒吃什麼」。
麵條和餃子,在很多日子口兒這「哥倆」經常輪番「上陣」。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轉;頭伏的餃子二伏的面三伏的烙餅加雞蛋。 甭管什麼時候,一碗舒坦的麵條下肚,北京人的味蕾才算找到了歸屬感。
立春
要吃春餅,俗話稱之為咬春 。《四時寶鑒》中就有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綿延千年,至今仍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令,每到立春日,都要卷餅咬春。炒合菜、醬肉還有松仁小肚,一樣都少不得!
驚蟄
驚蟄這天吃懶龍的習俗流傳已久,驚蟄過後,大家要為新的一年奔波,傳說吃了懶龍,可以解除春懶。一想到懶龍濃濃的肉香和獨特的滋味兒,小編忍不住流下了哈喇子。北京孩子最愛的大肉龍,一咬滿嘴油!
寒食
寒食和清明通常差著一兩天,講究吃「十三絕」: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薑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基本以甜食和小吃為主。
端午
北京人的端午節從五月初一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五月初五,這個節日要吃紅棗江米的粽子,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蛋黃、黃豆、雄黃酒。
數伏
數伏講究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些都是北京人愛吃的,在節氣里,準保吃的肚圓。
中秋
吃月餅,北京人不愛吃什麼蛋黃的、火腿的,最認的是自來紅、自來白和提漿月餅,對五仁月餅也不那麼反感。
冬至、立冬
吃餃子還是吃餃子。早年間,老北京人冬至這天不吃餃子吃餛飩,但是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冬至這天開始吃餃子了。立冬這天吃餃子,有不凍耳朵的說法。
臘八
每年臘八,都要吃臘八粥,稠糊糊的一大碗下肚,特別香。同時還要開始腌制臘八蒜,等除夕吃餃子的時候,就著臘八蒜,真夠味!
大年初一
餃子不在年三十吃,而是在初一。吃完年夜飯,就準備包餃子了,大家一起動手,一邊聊天,一邊包餃子。拜年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素餡的接神餃子,也叫五更餃子。有的餃子里還要放上一枚小銅錢,謂吃到銅錢者為吉祥。
大年初二
初二還要吃麵條,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要吃炸醬麵,最好是到哥哥姐姐家吃面,為了融合感情。
大年初三
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北京的吃主講究,合子餡兒應該以小白菜和菠菜各半剁成餡為主,適當放點切碎的青韭、炒熟的雞蛋末兒、蝦皮及一些調料。其實北京人吃烙合子時,那餡可以變換花樣,有時是青韭白菜餡兒、有時是韭菜蝦皮餡兒、有時是韭菜粉絲蝦皮餡兒等。
正月十五
這幾種元宵餡兒最招北京人待見:什錦、芝麻、豆沙。
吃的禮節
中國是禮儀之邦,北京是首善之城,禮儀教化更是講究的不得了。
北京人在「吃」的禮節上與其說是講究,不如說是規矩,這些規矩真的特別多。
吃飯不能吧唧嘴
北京人認為,吃飯吧唧嘴,那吃相太難看。
喝湯不許吸溜
喝湯出聲給人印象也不好,顯得沒教養。容嬤嬤在宮裡也是這麼教育小燕子的,都記得吧。
吃魚不能說「翻」
翻魚和翻船同音。應該把魚從頭開始倒轉一面,叫做「掉頭」,安全回來的意思。
不能說要飯
盛飯時一定不能說:還要飯嗎?如果這麼說了,家裡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乞丐才要飯呢!
不許用筷子敲盤碗
在北京人看來,有這種行為的人都是「丐幫」的,只有乞丐討食時才會用筷子敲打碗盆,家長會告誡小孩說不要敲碗盆。
吃飯時不能端著碗滿處跑
在北京,大家一起吃飯時,您不能端著碗滿處跑,這行為也是「丐幫范兒」,也不能隨便換座位,落座就是落座,換來換去的沒禮貌。
煮餃子,「看破不說破」
破了不能說「破」 說「破」不吉利,尤其是過年。要說餃子「掙」了。
筷子不許立插米飯中
因為這景象神似香爐,只有死刑犯的辭陽飯或者祭奠先人時才這樣插筷子呢。所以家裡長輩最忌諱這個,吃飯的時候,誰這麼干,純粹是給別人添堵呢。
吃菜不許攪菜碟兒
在北京,圍桌吃飯,夾菜時,在盤子里亂翻的人,肯定被數落,小孩子這麼做,大人更是會當面「教育」。
長輩先動筷子
春節了一家人吃團圓飯,長輩不動筷子其他人不能動碗筷的。長輩要做主位,其他人不得坐。
吃飯時手扶碗
吃飯時,手要扶碗,不準一隻手放在桌下,如果因為這種壞毛病將碗打碎了,還免不了一頓打。
夾菜只夾眼前的
夾菜吃只能吃自己跟前兒的,最好別夾別人跟前兒的。伸著筷子夾別人跟前兒的菜形象很差
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溜
北京城過去誰家要是有個迎婚嫁娶、請客吃飯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叫「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溜」。
酒滿敬人,茶滿欺客
勸酒時要斟滿,以示對對方的尊重。但倒茶恰恰相反,絕不能滿,滿了就是欺客。
您看衚衕里的小飯館,幾個北京爺們兒端著滿滿的一杯二鍋頭吃著擼著串、就著花毛一體,山南海北的高談闊論,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越喝越聊越帶勁兒!
吃的問候
「吃了嗎,您內?」
這是最有北京味兒的打招呼方式,其實並不是真的問吃沒吃,而是反映出北京的禮數,「說聲請,叫聲您」,小不了你,大不了我,卻透著親切和關心。
這就是北京人的關於吃的「講究」,表象看似另類,形式有些教條,但內涵主旨上絕對主流、正能量,這份「講究」,就是咱北京人的生活態度!
推薦閱讀:
※希臘文明VS中華文明 那個對於當今世界的影響更大?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獨角獸在西方文化中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估計你也認不全這些字
※有哪些關於土耳其文化與歷史的紀錄片與書籍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