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不想努力了,怎麼辦?
你是不是經常遇到以下的幾種情況:
無論自己多麼努力,習題刷了幾套,挑燈夜戰幾十晚,投入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可課程就是絲毫沒有半點起色,每當得到成績的時候,你都想把自己給掐死;
無論自己在工作上有多麼用心,PPT做得多麼精美,報告的言辭和邏輯修改了多少遍,可升職次次都和自己無緣,你看著自己的工資單和職稱,恨不得找個洞給鑽下去;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也不去說什麼考取公務員和生活中的各種不順心,事實上,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有無數個時刻,你會在自己的心底萌生出這樣的想法:
人生好累啊,此時此刻的自己什麼都不想去做,只想靜靜的「喪」下去。
當然,不單單你有這樣的想法,在知乎上,有無數的人也曾遭遇到這樣尷尬的問題。三年前,我在知乎上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給出了以下的答案:
這個回答可能讓很多人產生了共鳴,因而收穫了2萬多的點贊。
正如我在回答中提到的那樣,當你不想努力的時候,確實可以通過斷網和去跑步的形式來解決。
但你有沒有遭遇過這樣的一種情況,就是無論自己多麼努力去把互聯網給戒掉,多麼努力地去跑步和健身,去見識不同的人,去看更加廣闊的世界,每當這些外部活動全部結束和消失的時候,自己又重新跌落進失望的谷底,依舊對別人,對社會,對學習,沒有任何幹勁。
為什麼會這樣子?不是說不斷的努力奔跑,就能逃離這種很喪很喪的局面嗎?
1,
要想弄明白我們為什麼會突然間不想努力,首先就得搞明白,我們為什麼會努力去做某件事情。在維持人持續去做某件事情這個問題上,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一個是反饋,另外一個是控制感。
反饋是什麼?反饋就是你此時此刻做的事情,它可以什麼時候,給到你多大的獎勵。
就像你現在正在剝瓜子皮,這個動作看起來挺無聊的,一個人干坐在那裡,靜靜地拿起一個又一個瓜子在剝著,多無趣啊。
但實際上,很多人就能一直坐在那裡,一邊看著電視綜藝,一邊嗑著瓜子,因為瓜子可以一邊剝,一邊往嘴裡塞,反饋的周期非常短,獎賞雖然不多,但卻相當的及時。
反觀不少人打著「自我提升」的名義報的各種培訓班,各種Live,參加的各種課程,即使獎賞非常巨大,畢竟一旦習得之後,會對你的職業生涯產生巨大的影響,升職加薪也可能會如虎添翼,但卻因為反饋的周期過於漫長,導致很多人堅持不了多久,就陣亡了。
反饋周期短,在每次的反饋中,能夠不斷嘗試到甜頭,可以增加一個人控制感,控制感是一項重要的心理資源,對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心理學家Langer和Rodin曾在一家老人院開展了一項研究,他們將老人們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由老人們自行決定放什麼電影、種植哪些花草,而另一組這些決定均由護士護理人員做出。
一段時間後,結果發現自己決定組老人的各種情況(如報告的主觀幸福感)都要比另一組的好。而且,18個月後,自己決定組老人的死亡率 (15%)要顯著低於另一組(30%)。
Luck 等(1999)把一些準備做結腸鏡檢查的病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手術前觀看了一個關於手術信息的視頻,另一組沒有。結果表明,觀看了信息視頻的病人比沒有看的術前焦慮更低(之前有研究表明,術前焦慮越低,傷口癒合越快)。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的方式來證實控制感的作用,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還有老師,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灌輸「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觀念,某種程度上來說,相信耕耘可以帶來收穫,本身就是一種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成果的堅定信念。
老人院的老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春天的播種,等到秋天的時候,你也能預測到沉甸甸的收穫,這種付出和成果達成的線性關係,可以促使你不斷去耕耘,不斷地付出汗水。
在播種和耕耘的過程中,會有不測之風雲,同樣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樣會有「高原現象」的出現。
2,
在習得某項技能的時候,剛剛開始,因為困難係數不高,加上有導師的指導,你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就能收穫到一定量的知識量,這種及時的反饋,可以讓你越學越起勁,越學越開心,因為你看到自己付出的汗水,一一有了回應,當然會去不斷努力學習了;
但當你的知識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因為知識的困難係數急劇增大,而你的學習能力或者說是認知結構並沒有得到提升,依然用舊的學習方法去攻克新的知識,這就會造成越是努力,越是沒有收穫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家看來,就是「高原現象」。
在高原現象的前後,你會持續地把這件事情給做下去,因為你會收穫到反饋,你會認定自己對當下做的事情有足夠的控制感,所以即使在這些時間段出現所謂的「突然不想努力,應該怎麼辦」的問題,你也可以通過跑跑步,健健身,聽聽歌這些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一咬牙,一跺腳就給堅持下去。
但置身於高原期中的你,卻體會不到絲絲的反饋,所有的事情彷彿失去控制了一般。
越是努力學習,成績卻越是往下滑;越是用心工作,績效和排名卻越是和你擦肩而過;越是經營一段感情,在乎的那一方卻越是對自己不理不睬。
在這段時期內,你心中充斥的,不是滿腔的熱血,而是此起彼伏的對自己的質疑、自卑、焦慮和恐懼。你的大腦,一次又一次地播放自己是如何失敗的,成績是如何一落千丈的,工作是如何徘徊不前的,感情是如何波瀾不驚的。
你越是在頭腦中播放自己的失敗,你的注意力就越是被負性的信息給吸引過去,正因為你的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負性的消息上,其他的積極消息,就再也沒有機會被你注意到。
所謂的「突然不想努力」,在高原期中,就會演變成「經常不想努力,持續性的混吃等死,怎麼破?」
3,
去年有段時間,曾少就遇到一個非常可怕的高原現象,那時候因為自己剛剛從地產公司離職,專心從事於新媒體寫作,離開了穩定的公司體制,只身前往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多多少少有點憂慮。
我制定了自己的寫作方向,買了無數的心理學書籍,把知乎上所有的心理學大V的賬號全部關注了個遍,購買了大量的課程和其他的付費產品,自己無時無刻不在琢磨如何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收穫到了一些效果,自己文章的質量也得到了提升,文章讀起來不再那麼枯燥無味,初步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接下來的日子,可越來越不好過。
自己越是努力寫作,文章的閱讀量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不斷下滑,粉絲也沒有增長,而是不斷的掉粉。
那時候的我,每天都異常的焦慮,焦慮到什麼程度呢?連續十幾天都睡不著,自己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最後自己的心臟實在受不了了,不得不去醫院看了看,吃了葯才好轉一些。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曾經提及: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給他足夠的自由,但卻不給他任何的關注,對他各種行為熟視無睹。
是的,置身於高原期的我,感受到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懲罰,我的努力,就好像無數記的拳頭,雖然用盡了全力,但因為全部打在空氣里,一點反應都沒有。
有同樣經歷的你,應該能夠感受到這樣的一種痛苦。
可能你會很好奇我最後是怎麼熬過來的,現在又是怎樣的狀態。
高原期的各種迷茫和痛苦,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的評價體系,從來都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之上的,我所做的大部分事情,為的不是獲得自身的成長,也不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感到滿足,而僅僅是為了證明我自己比別人優秀,我自己比別兒強大,我自己比別人優越。
所有的焦慮和失敗感,均來源我匱乏的內心。
因為我內心匱乏,所以別人一反對我,我就開始就行辯駁;因為我的內心匱乏,所以別人一說我的文章寫得不好,我就開始自責和內疚;因為我的內心匱乏,我時時刻刻盯著別人的反饋,而不是關注我自己是否感到滿意,是否能夠感到知足。
自己的知足取決於內心,而高原期的匱乏則大多數來源於自己想要的優越感。
如果你在高原期中,經常陷入持續性不想努力的狀態,或許你該反省一下自己,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是為了得到別人評價和意見,還是因為自己想要去把完成它。
真正的努力,應該是自然而然就能發生的,而如果僅僅是想得到外物的反饋,除非這個反饋來的非常及時,又或者是該反饋可以連綿不斷,否則,你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你說是嗎?
希望對你們有用!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曾少賢」,現在關注,回復「學習」,就能獲得一份關於如何高效學習的清單,熱愛學習的人必看;
回復「筆記」,就能獲得學霸們都在用的高效記筆記方法;
回復「書單」,就能獲得20本心理學和認知思維書籍PDF版本的下載鏈接。
推薦閱讀:
※教育的小悲哀----致焦慮的學生的歉意
※前言與目錄
※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了嗎?
※讓愛因斯坦與眾不同的不只是極高的智商數值,而是他的創作作品極富天才妙想嗎?
※手把手教你如何成為學霸(三)每天15分鐘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