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你的自我懷疑有多少?| 《人的分析》六要素之二
上一篇文章說了「動力」,這種力量讓人前進。今天我們聊聊「自我懷疑」,這種阻礙人進步的力量,相信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被它折磨過。它也有很多別稱,諸如不自信、恐懼、焦慮等,而我很喜歡用另一個詞「內耗」—— 解決現實中的挑戰已經足夠艱難,內耗卻讓人無法100%發揮自己。
我從一個具體的場景開始講。
(一)非985、211的優秀畢業生應聘知名公司,我最擔心的是什麼?
作為培訓師,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窩老師,我的大學是非985、211,還有機會進知名大公司嗎?」或者變個型:「窩老師,我的學校不屬於目標公司的招聘候選學校,還有機會嗎?」同樣,求職活動或文章里,《如何逆襲》永遠是最熱門的主題之一。
答案當然是「能」,但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是主要條件,就是你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這和我們上一篇文章《動力:力的大小》有關。第二個是相對次要的條件:你要有足夠的自信。為什麼呢?
很多同學想進入大公司,相信不僅是為了薪水,也為了能與優秀的人一起工作,對吧?那大家想像一個場景:如果一個硬性背景不是很優秀的人,見到很多出身名門的同事,會是什麼反應?我列兩個:
1、不自信,覺得別人都很牛。非985、211或非候選學校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高考這場遊戲中,她落敗了(不好意思,我直接了,但高考就是一個非贏即輸的遊戲)。我們用「逆襲」,也意味著她要從一個曾經的失敗者或弱勢者的位置開始。所以無論別人做的事情對還是錯,這種心理弱勢,會讓人覺得「我是不是錯了,畢竟別人都比我強」。
2、產生證明自己的強烈願望。這是不自信的另一面,在現實中的具體呈現就是「自我防衛」(英文單詞更形象,叫Self-defensive)。比如碰到批評這種負面反饋,就特別容易急於辯解或發怒。批評已經不僅僅和事情相關了,而是和「我這個人優不優秀相關」了(英文也有個對應的短語,叫take it personal)。
上述兩種情況是人之常情,可顯而易見,它們都會影響人的發揮。我很希望出現第三種反應——「既然公司都招你了,說明大家各有所長,做事即可」—— 可要做到這種心平氣和,何其之難。因此非985、211學校的畢業生進入知名大公司,會面對兩種困難:一來是融入團隊的困難。周圍的人都是好學校背景,在那個年齡段上必定自傲自負,也會自己抱團,想和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這種自傲,只有經歷了多年職場,發現學校不算什麼做出業績最重要之後,才會慢慢消減。
第二種困難,是在解決問題時候產生的內耗,知名公司給出高薪,是要人解決難題的啊。無論是不自信還是自我證明,一個人的內在情緒很容易產生偏見,比如高估了面前的困難,或者面對錯誤固執己見。
所以一個招聘官招人時,他不僅要考慮「能否做好」,還要考慮「能否融入團隊」。如果他沒有把握,一定會做更加安全的決定,這也是為什麼逆襲很不容易。過去15年,我教過不少高考不順但能力出色的同學,讓他們保持對自己的客觀評估,花費了我很多力量。也讓我認真思考了以下這個問題:「自我懷疑的心魔,怎麼辦?」
最後,我在自己的經歷里獲得了部分啟示。
(二)自我懷疑的心魔,我經歷過的有效方案是什麼?
我相信沒有人願意自我懷疑,但它還是如此難解,特別在你面對困難的時候。在談我的看法前,先說說我曾經看到過的一些解決方案:
第一步:分析自我懷疑的成因。比如:不切合實際的自我要求、來自對外界苛責的恐懼、來自童年形成的不安全感、缺乏自由選擇的環境。
第二步:對應地告訴你「應該」。比如:不要有太不切合實際的要求、不要理睬外部的負面信息、經常鼓勵自己並尋找積極的環境、經常自我暗示你能行。
效果怎麼樣呢?道理誰都懂,做到很難啊;或者就算短期緩解,一段時間後也會死灰復燃。在經歷過一段極度自我懷疑的階段後,我有了新的感受。
我發現以上的方式之所以效果有限,是因為基本上各種方式都是「對抗」—— 用「應該怎麼做」去壓制自我懷疑。但自我懷疑就像強大的病毒,應該怎麼做就像抗生素。一段時間後,自我懷疑會產生抗藥性甚至變異,你就需要用更強烈的「應該」去對抗,這是場無窮盡的仗。因此我的看法是:A、自我懷疑不能被壓制,只能被忽略;B、它是一種情緒,情緒的最大敵人是事實和行動。
我把它粗略地分成四個要素:
- 第一要素:「逼」到沒空自我懷疑。
以前碰到學員吐槽自我懷疑,我會安慰鼓勵,幫忙分析。但在自己經歷過那個階段後,我現在會笑笑說:」你有力氣自我懷疑和吐槽,說明還沒想去解決問題啊。」設想一下:如果有隻老虎已經在你面前想吃你,你還有空懷疑「我是不是打得過老虎嗎」,打啊!
所以面對自我懷疑的唯一辦法,就是「沒空想」。但胡思亂想是人的天性,沒被逼到那個份兒上,誰不願意坐著想啊。某種程度而言,自我懷疑是舒服的,它在幫人逃避行動。
至於怎麼逼,你可以用設定Deadline的方式,也可以用損失提前顯示的方式(比如給朋友10,000元,不行動錢歸他)。作為培訓師,我更願意的是兩種策略:一、等待。我會「卯死問題,等到你受不了,發現不如早死早超生」;二,如果這個人足夠信任我,我會強壓很多任務,壓到沒空想,不得不行動。
說到這裡,貌似又和「動力」相關了。以上兩個策略,我會在《內在動力如何生成》繼續寫。這裡想表達的是:自我懷疑壓制不了,只能沒空想。
- 第二要素:只想「下一步能做什麼」。
我覺得人在自我懷疑中,「下一步能怎麼做」是個很有力的問題。說到底,自我懷疑就是對「願望實現不了」的一種恐懼。如果一直盯著「結果是不是能做到」,人必定恐懼到不能動彈。同時,會奢望著哪裡有顆靈丹妙藥,一勞永逸的解決眼前的問題 —— 我現在都記得當年賴在床上不想起來,滿腦子等待奇蹟的狀態。
「下一步能做什麼」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把人的注意力強行從結果和幻想挪開,落到現實和行動上來。這時候,我會強烈建議用紙和筆:
1、拿兩張紙。一張紙上寫《下一步能做什麼》,另一張紙標明《吐槽紙》。
2、想吐槽,用《吐槽紙》,吐完了,繼續寫《下一步能做什麼》。劇透:這個辦法會很好地讓你意識到自己是如何在情緒里打轉的,哈哈,要把吐槽紙寫滿也不容易。很多時候只是祥林嫂般的重複,比如「他怎麼能這樣」、「事情怎麼能這樣」。
- 第三要素:打「小仗」,打「勝仗」。
對於寫這一條,我有點猶豫。因為如果你能做到第二要素,管它做的是對是錯呢,能動第一步,已經比80%坐在那裡胡思亂想的人強多了,不是嗎?都值得慶祝。
可很多人不是這麼評價自己的,是以「結果好壞」來衡量的。所以第一步打勝仗就變得很重要。有勝仗,才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打下一仗,慢慢建立起良性的循環:
惡性循環:自我懷疑 --> 無法行動 --> 奢望靈丹妙藥 --> 情況惡化 --> 自我懷疑 --> 更加無法行動 --> 奢望更強訣竅 --> 情況惡化 --> 自我懷疑。
良性循環:自我懷疑 --> 沒空懷疑,只想下一步 --> 事情有所進展 --> 自我懷疑緩解 --> 繼續下一步 --> 獲得些進展 …… --> 目標被實現,至少個人有進步。
而為了打勝仗,就要打小仗,哪怕這一小步簡單到「明天早點起床」。這個時候,如果有過來人提醒你,指導你,是有價值的 —— 良性循環的形成需要細心呵護。但這個階段,我不建議很多人去讀書聽課,比如去看什麼《目標的SMART原則》之類。因為書或課程,絕大多數都追求「系統、全面、最優化」。可此時此刻,人最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又被諸如「這個目標是否合理」的雜念所困擾。如果沒有高人,你情願相信自己的直覺—— 什麼東西是可實現的你一定清楚,然後趕快行動。
(以後我再寫《為什麼你要更多相信自己的身體,而不是腦子?》)
- 第四要素:復盤,確認自我懷疑「無用」。
我一直記得一個人講過的話:「我不恐懼,不是因為我不會恐懼,而是因為發現恐懼沒用。」這是至理。不過人是現實動物,只能理解她體驗過的東西。復盤,是把這個經歷沉澱成一種經驗。經歷多了,慢慢會形成一種應對模式 —— 你還是會自我懷疑,只是自我懷疑到行動之間的耗費,大大壓縮了。你可能會對著自我懷疑笑一笑,說「又來了,坐,喝茶」。
1、第一要素:逼到沒空自我懷疑。
2、第二要素:只想下一步能做什麼。3、第三要素:打小仗,打勝仗。4、第四要素:復盤,確認自我懷疑無用。
再強調一次:第一個要素最重要,是大前提。沒有第一要素,後面都有回火。
(三)應用:為什麼面試感覺那麼糟糕,你還是進了下一輪?
最後,再簡單說個應用吧。
有些同學可能經歷過,或者在別人的面試經驗里看到過:一個應聘者在面試中被Challenge到死,得不可能進下一輪了,可最後的結果出乎意料。
招聘里有個專有名詞「壓力面試」,道理也簡單,因為在壓力下人比較難偽裝。有同學被Challenge到死,這只不過是一種測試你動力大小和自信心程度的方式。如果你慌了,代表了你的自我懷疑了。自我懷疑是情緒問題,能不能回答到位,是能力問題。
如果我學員告訴我有類似情況,我會立刻問「你有沒有慌」。不慌,或者專註下一步沒空自我懷疑的人,比較容易表現出色。
這就是我想談的第二部分《信心:力的阻礙》,人的水平基本等於【能力-內耗】。希望我分享的方式,能對你有啟發。如果你有降低「內耗」的看法或好方法,歡迎留言。
【預告】:受寫這篇文章的啟發,下一篇我想回到動力部分,聊聊《內在動力如何生成?》。動力和信心是互為影響的一體兩面,今天談到的應對自我懷疑的方法,對動力也有類似之處。把兩個放在一起看,可能會更加清晰。
郁宏翔
用現實主義的方式,靜候理想主義的未來
推薦閱讀:
※我已經自我否定到終點了,誰能指點我?
※事情還沒做之前就否定自己怎麼解決?
※你什麼時候知道自己不過是個普通人,既不能仗劍天涯四海為家,也不能琴棋書畫揚帆策馬?
※你有什麼感到非常惋惜懊悔的事嗎?
※出現強烈的自我否定情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