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多線程工作的人真的很酷

最初想寫這篇文章是受到一個任務的啟發。我要去爬取網站上面的信息,一開始總是一個程序在運行,很慢很慢,過了兩天,實在不行,我誤打誤撞發現是可以幾個程序一起進行的,於是當天就把原本要好幾天才能單線爬完的數據用並發的方式爬取完畢了。

這件事情讓我開始擴展去想一些問題,程序有點像是我們要乾的任務也可能是多個身份,某個孩子的父親角色,正職是程序員,同時是某個職場專欄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吉他手。是不是人也可以兼顧多個身份,同時並行多個任務,多個興趣讓自己的生活賺翻呢?

這個時代有一些與以往很不同的特徵,信息呈現爆炸的趨勢,信息量不是太少,反而是太多,多得我們目不暇接。羅振宇說過,現在我們每個國民可以佔用的時間已經達到飽和,不管是什麼人,一天只有24h,不多不少,這部分資源已經成為了很多公眾號、綜藝節目、工作爭相佔用的資源。這已經造成了很多矛盾,一方面我們想要更多更好,但卻拿不出更多的時間,拚命在加班加點,其實也並不是在給自己多爭取到額外的時間,生活的挑戰越來越大,但是我們卻只能單單地像發動機一樣線性加速。

我是一個中科院材料工程專業的研究生,但是由於個人原因峰迴路轉準備去找機器學習的工作,於是這三個月去了一家深度學習的公司實習。互聯網公司的快節奏和高壓力經歷過的人應該深有體會,電腦上面同時打開幾十個頁面,微信客戶端保持在線,隨時需要溝通,半天焦急得上火發現自己一口水都還沒喝。更別提我這個半路出家的實習生,每天都被項目折騰得焦頭爛額,都要學習新的東西,我在那裡學到的就是「no excuse,及時交成果」,更要命的是我在研究所所承擔的實驗項目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每天只能是白天去公司實習,晚上抓緊時間回去研究所做實驗。但這樣還不夠,我還答應了之前認識的一個udacity的導師同時擔任學員互助班的助教,列教學大綱、及時督促每個學員進行學習、及時答疑、開班會……這些都是一手操辦,以至於我都還沒有喊累,有幾個學員都替我操心:「助教耐心十足,既要管工作也要監督我們學習。」讓我感動得差點流淚。

但越是這麼忙碌的時候,越是讓我反省工作中的缺失和不足。

回顧這三個月,仔細盤點了下自己的身份和任務,才發現自己拋開udacity的機器學習工程師學員不說,在過去三個月至少承擔了4個身份,而這4個身份都是需要很多時間付出的,三個月結束像是扒了一層皮。但居然有驚無險,很多事情處理得都有條不紊,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以前從沒有堅持養成的習慣。

學到了很多職場上的東西,也認識了一些朋友。但我也開始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我發現壓力最大的時候往往是成長最快的時候,我過往總是認為多種事情要一件一件來,專註才是最重要的。但經過這三個月,才重新開始明白到,其實我以前一直理解的專註是有點狹隘的。

我認為確實要專心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好,但是實際情況更多的是你正在專註寫一篇稿子,老闆突然來叫你把哪個進程搞一下,把哪個介面調用下,這個時候很難單手一揮拒絕說:「不,我正在忙稿子!」因此處理多件事其實是常態,問題是怎麼處理得總體效益最大化。

一、什麼是多線程工作

多線程其實是計算機的術語,是指在同一時間執行多於一個線程,進而提升整體處理性能。借用過來這個概念,也就是說你先燒水,水在燒著,你去弄茶具,放茶葉,等水燒開泡上是不是比你弄完茶具放完茶葉再燒水快很多??原因很明顯,因為燒水和放茶葉是可以同時進行的,相當於就是一個多線程的工作。

二、為什麼要多線程工作

  1. 我認為最起碼的一點就是節省了很多時間。時間那麼少,要做的事卻那麼多,時間反而是稀缺資源,是我們的瓶頸。我們很多人都在抱怨每天都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看書,都在加班加點。但真的沒有時間嗎?實際上,更準確地說是我們的時間變得碎片化了,而我們很難再用過去利用整塊時間的方式去專註學習去看書,反而用發獃、看微信朋友圈、看公眾號的方式去填補這些碎片時間,實際上是我們利用碎片時間的能力不夠強,還沒能跟上快速變更的節奏。但如果用多線程的工作思維去思考,會發現其實會有很多時間是花在等待上面的,你發一條微信,可能你的合作夥伴得要個5、6分鐘才回你,如果來回十次的話那麼一個小時就廢了,但這些時間用來做整段的學習卻不可能,因為你也是一直在被對方打斷。
  2. 效果如同學會了影分身之術。如果進行多線程工作的話,你就如同同時在齊頭並進,工作項目的進度完全可能是別人的數倍。
  3. 高收益。多線程帶來的收益不僅是金錢,腦洞大開點,還有的是興趣,還有長遠的發展。我並不會給自己的職業定個死死的幾十年發展規劃,我一般會估計到自己十年內的職業,因為社會各個方面變化太快了,我有意識地去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之前在小木蟲上面看到有位在國企幹了十年的小主管想要重新進高校教書求助如何轉型。我當時在看到這個的時候我突然在想,有些人十年內只干一件事結果乾得很成功,這是單線程專註的勝利,但畢竟在正態分布上面是屬於少數,其實更多的人可能是一份行業幹了十年會累覺不愛,那麼十年過去了最後可能就只剩迷茫,但是如果在十年前除了本職工作就並發地進行演講、寫作、編程等等的其他方面的學習,就算最後不轉行,但是這些帶來的對職業發展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三、重要規律

  1. 重要的是流程,不是速度。

我過去常常以為工作最快的應該是要越快的速度,但實習三個月下來一直在反思工作的順序問題,有些時候同事在催著我要一些重要進展的時候,我卻遲遲交不出來,然後才發現自己去忙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經常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很多時候工作的時長或者說進度其實都是取決於耗時最長的那件事情,所以如果那件事情後續需要別人來做,並且時間很多花在等待別人的反饋再需要反覆迭代更新的話,最好是先做這一件事。在這一點上,我並不是很認同四象限法則上面的做最重要的事情先,我覺得,應該先做「燒水」這件事情先,先做別人等著你完成的工作先,這樣當別人在做的時候你就不用傻等,可以去做下一件事情,然後等反饋回來再去修改重新提交。並且要把耗時最長的事情先特別注意,用反向安排的方式去反過來推算如果我要5點就下班,11點就睡覺,耗時最長的工作要多久,什麼時候開始?先安排它開始嗎?哪一些是可以先讓它自己跑起來,然後就自動化走的?對於互聯網公司,更多的可能是一些腳本,對於絕大多數公司,這些「自動化的東西」是溝通,多多溝通往往可以讓別人自動地給你提供很多資源和新思路,也可以讓別人了解你的進展,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比你自己傻傻苦幹完然後再跟別人說「我做完了」別人來一句「我要的不是這個」好得多吧?對於工作更高的層面,其實是演講和寫作,因為演講和寫作都是可以增加你的受眾面和提高你的影響力的,而這些影響力都可以持續地自動為你帶來潛在的收益。所以,掌控好流程很重要,讓多個方面並發發展,而不是單線通道。

  1. 一次只做一件事

雖然說的是多線程工作,但並不是說要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情,最重要還是要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情,所謂的一個時間做多件事情,其實只是精力在多件事情上來回切換,有證據表明,切換後的時間往往是需要十幾分鐘才能夠再投入回之前的那一件事情當中。我經常使用奇妙清單結合GTD的方式來讓自己完全專註於當前的行動,只要判斷完了,會馬上去做,其他的事不會去想。所以多線程工作其實強調的是流程安排,不是切換,切換的次數,越少越好,專註做好一件事情很重要。

  1. 有靈感就要隨時記錄下來

提及一下,這篇文章的大綱並不是在我最閑適最輕鬆的時候寫下來的,恰恰相反,是在我最忙碌的時候草擬好的。「靈感」這個詞在一個TED演講中說得蠻貼切的,就是指的是惱人的小精靈,會時不時就出現,但卻轉瞬即逝,等你想把手頭上的事情忙完再來找它卻發現它再也不在了,所以在我最忙碌的時候反而是大腦最活躍的時候,我會把想到的東西都用頁面上方印象筆記的快速筆記功能寫完,大綱的話就用幕布草擬一個。這樣等我忙完手頭上的事情之後,我就有空寫文章,我可以馬上用大綱來提醒我我有哪些要點是要說的。

  1. 分步去操作

    一個大的項目其實也不一定要用一個完整的時間去做,可以先把這個項目拆分成好幾個部分,然後每個大的部分再拆成可以思考的問題或者是可以執行的步驟,然後利用走路或者等電梯的時間就去思考應該怎麼去完成這些問題,然後一旦有時間了就可以馬上執行,這正是利用到了劉未鵬提到的「暗時間」,把一些重要的問題在開始做之前就想清楚,避免在做的過程中出現太多方向性的錯誤。比如說做一個ppt,就可以從整體配色、整體邏輯結構、切換方式、圖片等各個方面來考慮,而配色就要考慮是純色調還是混合色系,參考網站有哪些,圖片的搜集網站有哪些,是一邊寫文字還是整體做完之後再統一插入照片效率更高等等,把每一步都儘可能想到,然後動手做的時候就會思路清晰,不致於一邊做一邊想,速度會快很多。
  2. 減少搜索時間

    之所以可以實現多線程工作,有個重要前提是有比較多的資源。時間是一個,穩重的心態是一個(如果是焦急的心態往往會先去做最緊要的事情),還有就是平時就對待好的各種物品歸類好。說到這,有一件事情讓我對印象筆記比較感動,我今天網上買一個口紅給回家放假的女票,但我完全不記得她家的地址,於是我拿出印象筆記一搜索關鍵詞「山西」馬上就能定位到去年她發給我的她家地址的截圖,而我保留了下來,所以我就不用再去問多一遍顯得我多麼不上心。以及對於各種資源如找代碼文檔用dash,搜索電子書可以用微盤等,學習技能可以用youtube等等,這些在我《高效能搜索人士訓練手冊》有談到。平時就做好知識和資源儲備,到真正需要的時候就能隨時調用,這樣效率才會杠杠的。
  3. 了解培養習慣的價值

培養一項好習慣是十分有價值的過程,因為它相當於隱形地在不斷給你創造收益,這些收益可能是自由的時間,可以用來陪伴家人或者放鬆身心;也有可能是在默默給你前途發展加油。對這一點我特別深有體會,很多東西其實我早就知道,比如說要先作計劃然後再去按照優先順序去做,比如說用印象筆記去管理很好,可是需要付出精力去培養的習慣一般都是比較痛苦的,因為這是違反人內心的渴求的,對於即時快感的渴求,而不是限制自己換來的長期回報。但是一旦按正確的方法來做事,目標按照重要性排序,大任務拆成可執行行動,不驕不躁去做事,會發現其實自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而且從容淡定。而了解你的習慣帶來的價值是第一件要做的事。

四、必備工具

1.強大的知識庫

進行多線程工作的人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庫,需要使用的時候可以馬上調用。最基本層面上,我們日常工作中用到的很多資料、流程都並不是每天來一批新的,真實的情況是我們都在沿襲著之前的流程,之前的客戶資料,之前的郵件通知格式,各種模板……這些都是重複用的,對於這些東西就需要集中存放起來,隨時調用,為此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庫。但這只是基本層面,對個人發展來說,你也同樣需要自己的知識庫,包括總結出自己的時間管理、項目管理和專業知識等自己的知識庫,方便你可以隨時調用,等到將來某個你最需要某些知識點的幫助的節點的時候,才會突然意識到擁有自己的知識庫作為自己的後盾會讓自己變得更加難以擊倒。強烈推薦印象筆記作為構建個人知識庫的不二之選,之前寫過一篇瀏覽量過一千的《如何讓印象筆記成為讓你不斷精進的利器》,可以參考一下。

2.印象筆記的插件

我一直都是印象筆記的粉絲,從研一開始就跟印象筆記結下來比較深的羈絆,很多東西都交給印象筆記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也在不斷地了解各種印象筆記的拓展功能。剪藏和微信一鍵保存為人熟知我就不說了,有另外兩個跟mac有關,我很早安了卻沒有怎麼用,但是這三個月被緊張的工作逼得不得不用,卻發現這兩個小東西意外地好用。

一個是快速筆記的插件,這個插件能夠在任何環境下(網頁或者是其他應用程序)快速寫入任何東西,錄音,截圖都保存在同一條筆記當中,有個好處就是能夠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和隨時做筆記,我發現這個功能在看youtube、讀文章學習的時候特別有用,看到有用的地方就截個圖,複製文字,及時寫下自己的一些總結,看完一個視頻,也完成了一個知識體系的構建,然後一鍵保存,over!整個流程走下來不用來回切換到印象筆記,保證了思緒的集中。並且配合快捷鍵使用,如行雲流水般爽得飛起。

另外一個就是配合Alfred使用的workflow插件,這個插件可以在Alfred的workflow論壇上面下載好,然後安裝好Alfred後直接雙擊下載的印象筆記workflow插件就可以開始享受了。只要鍵入ens就可以開始在Aflred裡面搜索,並且還有多種搜索方式,按標題搜索,按todolist搜索等等,滿足多方面的需求。

最後還有就是印象筆記的幾個小功能,一個是鬧鐘提醒,我之前嘗試過很多日曆工具,包括Calenedars、voltage等等,但是都沒有堅持下來,但我覺得印象筆記的這個功能特別好用,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減少了app冗餘,反而能把精力集中在做事情本身上。我把很多東西都交到印象筆記身上,只留這樣一個入口,這樣我就不用再去關注其他的app的提示,只用看印象筆記的提醒就可以了。另外就是快捷方式,快捷方式把筆記放在了快捷啟動的地方,可以在近期要經常用的印象筆記放在那,然後就可以省去找的功夫,直接點開用。

3.剪貼板工具Paste/Ditto

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培養一個新的好習慣是比較不舒適的過程,但是一旦培養起來了,其收益是成倍成倍地返還的。剪貼板工具就是這樣一個習慣培養的過程,在mac下用的是Paste,在windows下用的是ditto。Paste使用起來非常直觀好用,Paste會直接記錄你複製過的任何內容,包括圖片、文字、文件等等,應有盡有。很難得的是,Paste會保留下複製的對象的格式,也就是舉個例子你從excel複製下來是表格,不管經過多少次複製粘貼,下次調用paste的時候還是表格,貼心的是你也可以右鍵paste的界面選擇粘貼為純文本,這樣就大大地拓展了使用者的靈活性,按需使用。使用方法非常直接,每次的Command+C或者是滑鼠右鍵的複製都會把相應的結果記錄到paste當中去,同時會有提示音。需要調用的時候只需要按一下Shift+Command+V就可以調出Paste的使用界面,游標移動到對應的目標,然後enter下就可以了。

看起來步驟不多,你可能會懷疑會有如此大的效用嗎?是的,為什麼呢?讓我解釋下,這是因為高效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專註,減少切換的次數,而複製粘貼恰好是打亂專註,不斷切換的破壞原因之一。Paste的出現使得人們不用反覆切換到另外一個頁面就能在同一個界面下把要複製的東西都儲存起來,然後一鍵粘貼完,免掉來回切換的精力損耗。並且Paste還有重命名粘貼的項目和分類標記的功能,有了這個,可以對工作和生活的不同類別進行整理和標示,調用起來得心應手。在多線程工作當中

4.奇妙清單結合GTD的方式

奇妙清單結合GTD的方式可以讓你在面對大項目的時候能夠清晰了解到自己的進展,清晰明白到接下來要完成的下一步行動。GTD的方法是分成五個部分,收集籃、待辦事項、項目清單、下一步行動和將來也許清單,收集籃是不管什麼信息都往裡面放,然後從中抽取出不同的類別分門別類放到不同的清單裡面,待辦事項往往是幾分鐘就能做完的額事,而項目清單則是需要多個步驟組合才能完成的事情的清單,下一步行動永遠只有一條,就是根據你當前的目標評估出接下來要做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可以有效推動你往目標前進的,將來也許清單就是一些瑣碎的事情,放進去以後有空就可以做。我分別建立了這五個清單夾,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待辦事項、項目清單和下一步行動。

我往往是在項目清單中寫下自己接下來要集中完成的一個項目,比如說我要寫完《能夠多線程工作的人真的很酷》這篇文章,我會在項目清單中寫下這一條,然後我會給這個項目定一個截止時間「下午4:00「前完成,在它的子任務當中將這個大的項目拆分成一個又一個可以執行的行動,然後我就可以開始幹活了,先把第一個子任務拖入到「下一步行動」當中,設定一個截止時間,然後動手完成第一個行動,完成了可以打個勾,接著把第二個分解的行動再拖到「下一步行動」中,設定一個完成時間,接著去完成……如此,把所有的子任務完成了最終在總的項目上面就可以打勾,表示完成了這個項目。

奇妙清單結合GTD的方式好處在於把一個很大很棘手的項目可以拆分成很多目標描述明確的子任務,一方面避免了盲目的時間浪費,另外一方面在不斷完成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進度在朝著目標有序地推進,完成一個子任務就勾掉一項,逐漸積累信心和鬥志,有點像打怪升級。另外在面對一個很不想動手的項目時,我往往會這麼做,把第一個行動描述得超級具體、也超級簡單,比如說是「修改簡歷」這件事情我遲遲不想動手,那麼我就會把第一個行動變成「打開xxx簡歷word」,第二個行動就是「打開xxx項目資料」,對,就僅僅是打開文件我就列一個行動,這是因為當我做了這麼一件小事,然後我就勾掉這個行動之後我馬上就得到了一份滿足感,而這些滿足感又會作為新的動力支持我去完成下一個行動,所以全部行動完成之後精神抖擻,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

奇妙清單起到的作用其實不止於此,但我這裡只想談一下跟GTD的結合,因為一個項目很可能不是從頭做到尾,真實情況是不知道做到哪一步就要被boss打斷去干別的東西,而用這種方式記錄下來的話回來就可以馬上接著下一個行動做,相當於多線程的工作其實是在被每個動作有效推進的。另外的話,多步驟的工作往往是要伴隨目標和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比如說要調研scrapy來爬蟲,隨著調研所獲的資料越多,目標和相應要實現目標的步驟會發生變化,比如說調研調研著發現scrapy其實並不能實現百度的搜索結果的抓取,發現可能可以用人的模擬點擊的這種方式去實現,於是又轉向了模擬點擊,谷歌之後發現selenium在模擬點擊方面被討論得最多,於是轉而調研selenium是如何實現的……如此看來,其實目標和下一個行動是根據當前的信息和行動在不停發生變化的,而把這一些分析寫入到奇妙清單中,不斷調整下一步行動其實有助於我們快速調整和學習。

5.Moom

Moom是一款Mac系統下強大的窗口布局軟體,能夠快速修改當前窗口大小並放置在指定位置,Moom 默認操作點設立在了窗口左上角的綠色按鈕上,將滑鼠hover在綠鈕上就會彈出一個選擇菜單,裡面有五種尺寸可選,單擊選項即可變化窗口大小,並能將窗口移動到指定位置。另外,使用滑鼠(拖拽動作)或 Trackpad(三指拖拽)可以在選項icon中對窗口位置再次細化調整,將尺寸再縮小為原來的一半,這樣窗口就能準確的居於屏幕四角。因為mac系統下並沒有可以自動調整窗口的方式,但是有了Moom之後就可以在需要打開多個窗口和多個應用的時候自動把布局給我們整理好。

6.ipad+羅技K380藍牙鍵盤

以上說的都是mac的軟體,接下來我要介紹下ipad+藍牙鍵盤的妙用。ipad+藍牙鍵盤也是等到我要承擔多項任務我才開始真正利用起來的。ipad+藍牙鍵盤有好幾個好處,其中一個是可以隨時用起來(畢竟開電腦也需要一定時間和功夫),我習慣每天早早到公司,在一天工作還沒開始前先不打開電腦,然後用ipad+藍牙鍵盤打開奇妙清單,先把今天要完成的項目和要學習的東西用GTD列出來,然後再開了電腦信心十足地去一條一條去勾選做完的動作,信心滿滿地開始。然後一天結束,在回去之前我再用ipad和藍牙鍵盤記錄下今天學習到的東西和工作成果,明天要接著完成的東西是什麼,以此來不斷推進工作。

由於奇妙清單能夠在客戶端和ios設備上同步,所以在ipad上面的更新可以在電腦馬上體現,所以在工作的時候我既可以看電腦端的奇妙清單也可以看ipad來跟進項目的進度。而且這款羅技K380藍牙鍵盤還有個很好的優點,就是它自己預留了三個按鈕可以連接三台設備,也就是除了可以連接我的ipad,還可以連接我的mac pro以及iphone(簡直是量身定做的好嗎),只要按一個按鈕就可以隨時切換,用一個鍵盤的錢就能被三台設備使用,是不是超級划算?只要輕輕一點就能夠在三台設備無縫銜接,這才是滿足了多線程工作的要求。而且重量加上電池只有403克,攜帶很方便輕鬆。除了簡便性,我用ipad和藍牙鍵盤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打字很舒服,我喜歡這種打字的感覺,不太喜歡用手指在屏幕上點擊的感覺。不要小看這種舒適感,其實舒適感可以很大程度決定我們去不去做某件事情,尤其是厭倦或者是享受工作。如果打字是一種享受的話,就會有可能持續地去工作,但是鍵盤打得難受,那碰都不想碰。我很早就買了ipad,但一直等到有藍牙鍵盤我才開始真正用ipad來規劃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悄悄說一句,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每當我工作有點厭倦的時候我都會換種工作方式,要麼就是把外接鍵盤直接換成在mac pro上面打字,要麼就是換個舒適的地方。

7.快捷鍵

快捷鍵的使用是我每次談到工具的時候都要提的,因為儘可能用快捷鍵跟只用滑鼠真的是兩個世界的不同,說不定在點滑鼠的時候用快捷鍵操作就已經完成好幾個動作了,效率是真高!所以用一款軟體之前鑽研透一個軟體的快捷鍵肯定是沒錯的,關於快捷鍵的記憶都是慢慢來的,一開始記一遍能記住的都是天才,我往往是需要往複幾遍在工作中用到才能記住的(也算是一種刻意練習吧)。正因為快捷鍵的記憶比較讓人覺得麻煩,部分人用兩次忘了就不再撿起來了,確實是遺憾。關於快捷鍵mac系統下有個神器,叫做cheatsheet。

關於使用方法,真的是超級easy!在應用程序下長按?-Key,它就會顯示當前程序所有的快捷鍵,正在用哪個應用就會顯示哪個軟體的快捷鍵,連百度的時間都省下了,不可不謂神器。關於快捷鍵我有幾個是比較喜歡的,一個是mac系統自帶的,按下fn+control+F3就會顯示通知欄,然後打出應用的前幾個字母enter就會切換到那個應用,對於同時要照顧好幾個應用的界面的情況真的是很棒的功能;關於瀏覽器的頁面切換,我用的是Chrome瀏覽器,Chrome瀏覽器在多個頁面切換下當然可以用滑鼠,但是很慢,我喜歡用?+num來切換不同的頁面,num表示的是第幾個頁面,這樣的切換會比tab或者tab+shift更加靈活,實際上當前常常用到的可能只有2~3個頁面,所以可以把當前工作相關的頁面放到1、2、3位,然後用這個快捷鍵,一開始用得不習慣,但是用熟了之後簡直愛不釋手不能停。

8.幕布

幕布是用來在線思維概要整理的,相當於是將你腦中所想的東西轉變成有條理的東西,書寫結果是採用樹形結構分布的,整個過程簡單上手,結果可以隨時保存,直接預覽,並且還可以一鍵轉化成思維導圖。

主要功能有4點:寫筆記,幕布通過樹形結構來組織內容,筆記條理性。內容清晰深刻,方便分享;思維整理,快速的整理思路,一鍵查看思維導圖,不斷拆分細化每一個主題。一鍵分享、演示,方便的進行思維碰撞與頭腦風暴,寫起來很easy輕鬆;內容創作,捕捉靈感,整理出大腦內容,使其變得清晰;任務管理,它提供了一種簡單直觀的任務描述和管理方法,幫助的梳理和拆分任務,通過幕加標籤功能,標示任務執行信息。我這篇文章的大綱就是在我很忙碌的時候用幕布草擬出來的,接下來主要把時間花在寫文章上面就可以了。

說了很多,其實最終多線程工作是通過合理安排流程和提前準備好相關的資源來把我們浪費掉的時間給取回來,真正地把時間變得更加充實,利用起來而非變得停滯不前。只要用對方法,利用起時間,我們是可以成為超出我們想像的人的。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簡書賬號:九日照林。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

推薦閱讀:

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的軟體有哪些?
[每天三件事]——度過第一個100天,我收穫了什麼?
進小紅書之前的揣測,來了以後得到驗證。你也能預測未來
偽學習者,壓根分不清乾貨和雞湯
「頭腦王者」教你,如何讓學習「上癮」

TAG:高效學習 | 學習方法 | 高效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