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評教如何走出尷尬境地
近日,有人指出,部分大學的授課教授對「學生評教」持批評態度,甚至「有的二級單位70%教授反對學生評教」,認為「學生在評教過程中強烈的功利色彩導致評教結果缺乏公正公平,使得一些對教學負責的教授由於嚴格要求學生而得到學生『差評』」。
高校「學生評教」在發達國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移植我國後,卻出現了上述「尷尬」現象,究竟是何原因?
學生評教如何走出尷尬境地
來源 |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韓天琪
01
學生評教並非完全客觀
上課時希望老師不點名、不布置作業;在一門課程結束複習時希望老師劃定考試範圍;考試結束後要求老師放寬評分標準,給高分。這些目前存在於我國高校的怪現象導致學生在評教時往往會給要求嚴格的老師「差評」。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李曉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一所高校,而且非常普遍。
「『學生評教』的初衷是希望通過評教的方式約束教師,監督和提高教學質量。從實際效果來看,對教師的約束效力卻並不明顯。」李曉東說:「不擔心評教的都是學校里職稱較高的老師,他們有自己的授課風格,評教結果對其各方面的影響較小。評教活動真正影響的是中青年教師。」
對中青年教師來說,評教分數在他們的評價體系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但是,中青年教師對於學生評教存在不同看法,「評教是逼教師取悅學生」「學生評教等於誤人子弟」「學生評課加劇了教師的『丑角化』」等說法在「青椒」們經常出沒的論壇上層出不窮。
02
緣何「水土不服」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在歐美大學能行得通的「學生評教」,在我國高校卻「水土不服」的根源在於:在我國高校,學生評教缺乏與之配套的系列制度。
「學生評教的出發點是教育的供給者對教育的接受者負責,教育的受眾可以直接點評教育質量。」熊丙奇解釋到,「但老師和學生本身是矛盾共同體,學習過程老師對學生有要求,而學生對老師的嚴格要求可能並不十分理解。」
從全世界範圍看,學生評教只是整體評教活動的一個輔助。「學生評教能實行得好的一個前提是,學生本身追求更高的教育質量,老師若提供更好的教育並進行嚴格要求,學生會認為老師對他(她)很負責。如果學生本身不想好好讀書,只是想混一張文憑,獲得一個理想的分數,那可能會對老師的嚴格要求提出較低的評價。恰恰目前中國的一些學生屬於後者,這樣一來,老師給的分數越高,要求越松,評教的分數越高,相反的,如果老師授課和考試的要求都很嚴格,學生反而會給老師很低的評價。這樣導致的一個嚴重問題是,為了迎合學生,有的老師反而降低了課程和考試的要求。」熊丙奇說。
03
建立教師同行評價機制
在李曉東看來,可以把學生評教作為一個參照。「比如要求教師按照規範要求上課等等,但不能以學生的評價作為評價高校教師授課質量的唯一指標。」
「真正評價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共同體應該起到很大作用。」熊丙奇認為,評教活動至少要引入教師共同體進行專業評價。「教師共同體的評價要對教師的教育貢獻和教育能力按照教育標準來評價。」
總體來看,現在對高校教師教學的評價有兩方面,第一是行政評價,即由辦學者和行政領導來評價,第二是學生評價。「學生評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效果有待商榷。真正要提高教學質量還是要回歸到教師共同體評價上來,要求學校落實『教師治校』,這才是核心。」熊丙奇說。
李曉東和熊丙奇一致認為,從高校的角度來說,對教學的關注遠不如對科研的關注。
「行政評價更傾向於看論文、看課題、看經費,這是偏離教育本質的,導致學校更看重科研,而不是教育教學的投入。」熊丙奇表示,「引入教師共同體評價,目的是把高校教師的教育質量和教育能力作為評價標準之一,根據課程本身的要求來評價老師的授課效果。」
不過,由於教學中教師彼此分離的傾向更加明顯,教師同行評價機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不少難點。「可以採取的配套措施還有督導制度、課業檢查制度等等,這些制度都可以發揮作用,都能對老師上課形成約束力。」李曉東建議,要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作為高校教師授課的評價指標。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韓天琪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平台編輯。
你和你的導師
關係還好嗎?
歡迎留言與學術君分享
往期精彩
- 不要欺負給你修改論文的老師
- 想要「傍」上學術大牛?只要注意這7點!
- 80%的期刊投稿論文格式都有問題!怎麼辦?
http://weixin.qq.com/r/zTqxqa-ETvIxrevK92-f (二維碼自動識別)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資源
推薦閱讀:
※在居里夫人身邊的日子
※怎樣檢索到與你預期學術產出最相關的高質量專業文獻?
※驗證「歷史的量子糾纏」
※研究生留學擇校的時候,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各大網站發布的大學排名有參考價值嗎?
※急求各位網路大神教我怎麼折三浦摺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