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20集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三十七面,倒數第四行,從第九段看起:
【9、總之,說無、說不取、說舍,但為破執,非舍其法。三執既離,則三空齊朗,三障全銷。生死涅盤,兩皆不住。】
這些開示都是大乘修學的綱領,也是總原則,不僅僅是本經所說的,世尊在許多大乘經上都有相同的開導。說「無」、說「不取」、說「舍」,《金剛經》上說得最多,我們讀經的時候,時時會念到。佛說這些的意思,我們要明了,都是為了破執著。眾生無始劫以來,修行不能成就,原因就是執著障礙了。執著有兩種,前面屢次的說到,有我執、有法執。我執、法執以外,還有一個是執著空,以為佛說的一切皆空,萬法皆空,執著空還是錯誤的,空也不能執著。所以佛法教我們破執著,舍執著,非舍其法。不但不舍佛法,世間法也不需要舍。如果要舍掉法,法也要舍,那釋迦牟尼佛就不必著衣持缽了,都舍了,何必還要著衣持缽,還要天天去乞食?由此可知,不但佛法沒舍,世尊當年在世,大家都曉得,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舍法,法沒舍;每天都要著衣持缽,都要出去乞食,世間法沒舍;世出世間法都沒舍。
所以佛教我們舍,教我們斷,你要曉得那個意思都是在斷執著。若無分別執著,世法、佛法都沒有障礙。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上看到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為什麼《華嚴經》上,都說無障礙的法界?因為華嚴會上那些菩薩都不執著,我、法都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所以他就沒有妨礙了。這是很明顯的證據,非舍其法。實在說,如果把法舍掉了,這個意思前面也說過,就沒得修了。菩薩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都不能離開法,離開法這六條就修不成功。譬如修布施,布施要有對象,你布施給誰?持戒、忍辱樣樣都要有對象,包括精進、禪定。離開一切法,所有一切行法可以說都落空了。所以法不能舍,舍的是執著,我們常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不可以有,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
三執既離,三種執著,執著再多,佛把它歸為三大類,三大類就包括盡了,我執、法執、空執,這三種執著沒有了。則三空齊朗,朗是明朗,三空是人空、法空、空也空;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念到的大三空三昧,就是這樁事情。三空現前,三障就沒有了。三障是常講的:惑障,惑是迷惑,業障,業是造作。他給我寫的條子、、、、迷惑是惑障,也就是煩惱;第二種叫業障,業是造作;第三種叫報障,果報,六道輪迴的果報。這三種障礙我們的自性,障礙本性,所以稱之為三障。經論上有時候也說二障,二障跟三障不一樣,二障講的是所知障與煩惱障。三障講的是惑業苦,說的是這個,那麼這個有沒有呢?只要三空現前,三障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三障沒有了,輪迴就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
生死涅盤,兩皆不住,這就成功了。小乘人,聲聞、緣覺也有這個境界,三空現前,他也有這個境界。所以三空三昧,大小乘經論裡面都有,但是境界不相同。小乘三空現前,生死沒有了,六道輪迴沒有了,他住涅盤,這就壞了。涅盤是什麼?不生不滅,換句話說,他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生滅沒有了,生滅沒有之後現的境界不生不滅,他還有個不生不滅,這就是住偏真涅盤。這個境界,實在說,《楞嚴經》上說得好,不愧古德稱之為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楞嚴經》說,阿羅漢所證得的偏真涅盤,是一回什麼事?世尊說他們是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話說得太好了,把阿羅漢那個境界一語道破,他是內守幽閑,還是法塵分別影事,這個法塵是意根所緣的法塵,六塵裡面的法塵,還是法塵分別影事,這不是究竟的果位。菩薩比他聰明,境界現前,兩邊不住。如何兩邊不住?世尊在這個地方,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兩邊不住。應無所住,不住有,就是不住生死,無所住,不住生死;而生其心,不住涅盤;生死、涅盤兩邊都不住。這是菩薩,唯菩薩才能夠證得究竟的本性。
我們回過頭來看第八段。前面為我們介紹了觀照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實際上講就是用功。一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是般若 ,都是用功。真正會用功,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都沒有糟蹋,這是真正會用功。我們不會用,這才叫我們用讀經的方法。讀經,前面說過,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久而久之,忽於一念不生時,性光發現。】
這個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面的般若 光明現前了。為什麼會現前?記住前面這一句話,久而久之。久而久之就是你的定功到了相當的程度,這個事情不能著急,天天著急,天天想著,那這一輩子沒指望了。要讓它水到渠成,自自然然的,沒有一絲毫的希求,這才行,讓它自自然然的。縱然這一生當中達不到這個境界,也沒有關係,你也決定得生凈土。因為這個境界現前,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此地講是因定開慧,你智慧開了,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謂大開圓解,這個往生是實報莊嚴土,沒到這個境界往生,是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可見得能到這個境界好、很好,不能到這個境界,也沒有關係,何必要著急?著急反而壞了事,恐怕到時候連往生都不能得到,那才叫真可惜。性光發現的時候,
【經中真實道理,自然湧現。】
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相信,為什麼?我相信許多同修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功夫不很高,所以讀經的時候有些經的意思自然就現前,就明白了。這是一個好境界,但是不能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就沒有了。而且我們在讀經的時候,這個境界時間短,時間不長,或者一部經讀下來,只有某幾句經的意思往上涌。初學之人,往往在這個境界里生很大的歡喜,趕快拿起筆把它記下來,怕忘掉了,這是真的。其實要不要記?不需要,忘掉也沒關係,忘掉隨它去。過幾天它還會來,不要怕忘掉,好好的保持清凈心,這才重要。所以會修行的知道,抓住重心,重心是清凈心。這就叫做思惟修。這句話很難懂,我們初學的人往往看到思惟修這句話,全都落到意識裡面去了,也就是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個不是觀照了。思惟修是取它的意思,思惟是明了。經的意思忽然湧現起來,本來這個意思很生澀、很不好懂,聽講也沒聽懂,看注也沒看懂,忽然明白了,這個明白就是思惟的意思。平常我們要想這個問題、這樁事情,要了解有個深度的話,要好好去思考,你才能夠了解。這個地方用思惟來代表明了的意思,其實他沒有用思惟,他也沒有去研究,也沒有去想像,自然明白了,思惟是這個意思。修是什麼意思?從前不明白,現在忽然明白了;不明白沒有了,從斷無明上講叫修,無明是不明白,現在明白了。從明了叫思惟,從斷無明就叫做修。由此可知,它實在是一樁事情,看你從哪一方面來說。所以用思惟修這個名詞,這樣才是受持,才能領悟。可見得受持這兩個字,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把它錯會了。
現在有許多人,認為讀誦就叫做受持,其實讀誦不是受持,讀誦是讀誦,跟受持不相干。受是完全明了接受,持是真正把它做到,那個叫持。你還沒明了,還沒有把它做到,那叫什麼受持?像前面這個功夫有了相當程度,讀經意思自然明了。我們中國古人也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需要聽老師講解,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後就通,都明了了。什麼回事情?心清凈了,古聖先賢的文章,都是從清凈心裡頭流露出來的。我的心清凈,我的心真誠,我的心慈悲,他的那些文章、言語是這個心裡頭流出來的,我今天的心跟他的心一樣,他寫的文章我怎麼會不懂?他寫的就是我寫的,一個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所以不懂,就是他用心跟我們自己用心不一樣,那你就不懂了,如果用心一樣,沒有不懂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佛法不難。佛的一切經好不好懂?好懂。佛是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你也要能用這個心,經典一展開,意思你完全明了。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發心學道,無論在家出家,無論男女老少,真正發心求道,就是用真誠恭敬心去讀。只要去讀就行了,就能成功,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直念下去,老老實實的念下去就行了。老實念,念佛要老實念,念經也要老實念,念到得定,念到心清凈,性光發現,自然湧現,這種情形我們一般把它稱作感應道交。佛力加持,感應道交,自自然然就明了了。有同修想發心學講經,好事。講經要怎麼個學法?最重要的就是真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你要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基礎,根本的根本,你要修清凈心,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在方法上來說,古時候,可以說自古以來,代代相傳,一直到民國初年,學講經的法師都是從小座出身。
有一年,這是很早了,演培法師回到台灣,我正好碰著他,大家有十幾位出家人陪他到烏來風景區去玩,我也在座。他老人家告訴我,(因為我講經,他也是個講經的法師),他很感慨的說:你看!我們講經,你是年輕的,他那個時候是中年,還有一些老法師,仔細去觀察一下,都是講小座出身的,好像沒有佛學院出身的,講小座出身的。什麼叫講小座?復講。譬如你想學講經,晚上你聽我講這兩個鐘點;明天上午,你把我今天晚上兩個鐘點重複講一遍給大家聽,這叫復講。這樣出來的!如果叫你復講,你在講台下面聽經,可以聽到五成、六成,可以聽五、六成。沒有叫你復講,你頂多只能聽個一成、二成,出去忘得乾乾淨淨。明天上午要叫你講,你不能不注意,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聽,你還得寫筆記,你明天要重新講出來。這樣學出來的,確實我也是這樣學出來的。
李老師那個時候會下,他教講經就是用這個方法,用復講。古老的方法,跟現在學校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但是古老這個方法很有效果,成就的還特別快。學校用的這些新的科學方法論,我看收的效果不大。所以我們還是老觀念、老方法。雖是老觀念,老方法,當然也修正了不少;因為古時候那個真的古老的方法,我前面跟同學們提過,像從前香港海仁老和尚傳《楞嚴經》,經文跟註解都要背,那才是道道地地的老方法。我們現在不要你背經文,也不要你背註解,只是叫你要記,博聞強記,你要有這個能力,你聽了之後真能記得住,你復講才講得出來。聽了之後記不住,那就沒法子。這也是得有天賦,學不來的。
我在台灣早期做學生的時候,參加慈光講座,慈光講座都是大學生。李老師為他們編了一套教材,叫《佛學概要》,有十四講。十四講,因為那個時候學習的期限兩個星期,一天講一次,兩個星期這個課程就講完了。十四講,十四個小時,學生們聽完之後,我們把他集合起來,讓每一個同學復講。老師編的是表解,那個講稿是表解,李老師講一個小時,這些學生裡面講得最好的,可以講十分鐘。六十分鐘變成十分鐘,能講十分鐘的不多,一半都不到,大多數人是五、六分鐘就講完了。這才曉得不簡單,不容易!要什麼樣的人才能學經?學講經不是每個人都能學的,最低限度,譬如你在我這裡,聽我講這個經兩個小時,我同樣的教材給你,你要是不能講一個小時,就不能學經,要有這個能力你才能學,打個對摺;你十分鐘、十五分鐘就講掉,這個不行,這個沒有辦法學。
學經一定是有他的天賦能力,這才行,其次還得要有法緣,你講經有那麼多人來聽,這是法緣。緣從哪裡來的?要跟大家結緣,那不結緣,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講經的人跟一般出家人的用心不一樣,講經的人,對於結緣非常重視。像我們學講經的,這都是老師教的,我們到人家的道場、佛堂,當然一定先要拜佛,拜佛要拜三拜,三拜怎麼拜法?拜都是一樣拜,用心不一樣,口裡念念有詞,念的不一樣。第一拜要與道場的主人結緣,像這個地方居士林,主人是林長,寺廟主人是住持,要跟他有緣,我第一拜跟他結緣。第二拜要跟道場結緣,場所結緣,有緣,第三拜要與這個道場的信徒結緣。這個就是有緣了,將來就有機會到這個地方來講經,這個道場的主人來邀請你,道場歡迎你,這些信徒們都喜歡來聽經,這是有緣。沒有緣怎麼行?禮佛三拜,心愿不一樣。我們要想講經的時候聽眾很多,那別人講經我們要不要去聽?一定要去聽。人家講經你不聽,你講經別人也不聽,這沒人聽。所以真正發心講經的人,就是非常歡喜聽經的,哪個地方有講經的時候,絕對一次不空過的,不管他講得好、講不好,決定要聽到底。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你熱心聽別人講經,將來你講經人家也熱心來聽你的。精神、心愿不一樣。即使是初學講經的人,我這一天沒有講經,有時間我都一定會去聽。結法緣,跟講經的法師結緣,跟道場結緣,跟聽眾結緣,這樣才會有法緣。當然結緣要盡心儘力,你們大家對我的供養,幾乎天天都有,這個供養跟大家再結法緣,我們印了很多經書,做了錄音帶、錄像帶,做了CD,到處跟人結緣,這個緣、法緣才會殊勝,不結緣不行。這是有願要發心學講經的,這是基本的條件,必須要具足的。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我們得佛法這樣殊勝的利益、好處,我們希望把這份好處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才行。
這是教給我們從讀經下手,從讀經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學講經從聽講、從復講,從這個地方入門。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古大德都是這個方法出來的。先完全根據老師,根據古大德的註疏,自己不要加意見。講經如果有過失,那個過失多半都是自己加意見裡面所產生的。如果規規矩矩守住這個老方法,縱然講得不好,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就是好!找不出你的毛病,聽聽是不怎麼樣,有沒有毛病?找不出毛病,這個就好!所以初學的時候老師教給我們,要好好的記住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聽眾裡頭有行家來聽,我講的是不好,初學怎麼會講好?但是沒有毛病,你挑我的毛病挑不出來,這就好了,這就高明。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
【舍法,是舍其著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著空之病。】
凡夫、二乘之病,不外乎這兩大類。這兩大類裡面所包含的真的是無量無邊。諸位不要認為那個有是無量無邊,空難道還無量無邊嗎?空也不簡單,空也無量無邊,因為空跟有是相對的,有有多少,空就有多少。所以那個數目字是相等的,都是無量無邊,一樣一樣統統要把它舍掉。舍執著,前面講了,不是不要法,不是把法都舍掉。舍執著,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
【病除,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
寂是定,照是智慧。寂是體,照是用;照也是體,寂也是用,寂照可以互為體用。但是在我們初學,多數人是先得定,後開慧。我們根性不是大利之人,還是循這個次第去修,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就是守規矩,遵守老方法、老規矩。諸位要知道,老方法、老規矩,過去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們都是走這條路成功的。這個路怎麼會有錯誤?千萬不要認為,那箇舊了、老了,我們有新的方法,那就壞了。你這個新方法沒經過試驗,能不能成就是個未知數。人家老方法、老路子,多少人從那裡走過來都成就了。這是我們要認真反省,認真去深思的。我們要相信佛菩薩的教誨,要相信古聖先賢的經驗,記取教訓,遵循這個道路,我們的成功是非常有希望的。先求寂,正如前面所說的,到一念不生的時候,性光就發現了。性光發現就是照,一念不生就是寂。寂而常照,寂是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當然是常照,這個功夫相當高。觀照、照住、照見,寂而常照,這個照是照見。照而常寂,雖然常照,他的心永遠清凈,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污染。常照、常寂,這個境界就是佛境界。什麼人證得這個境界?在大乘佛法裡面,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華嚴》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證得了,四十一位裡面,地位最低的是初住菩薩,最高的是等覺菩薩,這是入佛法界。這是宗門裡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為他是佛的境界。
【此之謂,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無餘涅盤是怎麼回事?無餘涅盤是什麼樣的境界?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了。無餘涅盤就是寂照同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世尊為我們示現了個榜樣,教給我們要發大心,要發大願,要修大行,證大果。什麼是大心、大願?要度一切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這個心才叫大心、大願。到這個地方總算是很具體的告訴我們,要把眾生度成佛,這才行。所以此地無餘涅盤而滅度之,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盤。如果我們講分證的涅盤,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都證得,但是不圓滿。一定要幫助眾生證得圓滿,那才算數。沒有證得圓滿,我度眾生的這個願望就不圓滿,我的心愿就不圓滿。這才是符合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說的,發大心的人,發最上乘心的人,這是《金剛經》的當機者。我們學了之後,最要緊就是真發心。要發真實的心,功德利益就現前,就得真實受用。再看後面這一條:
【無論修何法門,如能領會此中精義而行,成就必速且高。】
這是真的。《金剛經》裡面所說的這些原理原則,是整個佛法的要領,不僅僅是般若 部。也就是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總綱領就是《金剛經》。因此,這個道理方法,無論應用在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能達到最高的效率,所以說無論你修什麼法門。由此可知,《金剛經》在中國佛門當中,確確實實,無論學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沒有說是沒有念過《金剛經》的,很少,很少聽到。所以一問《金剛經》都很熟、都念過,至少一生當中也念過一遍兩遍。這就是說明,這個經裡頭所講的是總綱領。可是你讀是一回事情,如果對精義不能透徹明了,不能應用在你的行門當中,那也沒有用處,讀了也是白讀。所以一定要把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徹,應用在行門當中。這個行門,此地講的修何法門,那是你依照佛法某一個法門修學。克實而論,在這幾天,同修們聽了之後,你也有相當的了解。行門是什麼?行門是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絕對不是我們修行的法門跟我們的生活脫節,沒這個話,脫節了不是修行。從早到晚,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有一切行持,都包括在我們那個法門之中。修念佛法門的,穿衣吃飯都念佛,與念佛都相應,沒有離開念佛。參禪的人,穿衣吃飯也沒有離開參究。諸位從這個例子就能夠曉得,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融合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佛法。所有一切法門,它的總綱領、總原則,沒有超過《金剛經》,都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所以你要領會《金剛經》裡面的精義,精是精華,義是道理。你要能夠體會到般若 的真正的義趣,它的理論、它的方法、它的境界,你去做,把它用在你自己的法門當中。
譬如我們念佛,我們就把金剛般若 用在念佛法門當中;參禪的,他就把金剛般若 用在參禪的法門當中;持咒的,亦復如是,持戒的,亦復如是,都把這個原理原則用上了。他的成就不僅僅是快速,一定高明。快速我們能想像到,當然快速。為什麼?他教給我們從根本下手,破三障、斷煩惱、開智慧,都是從根本下手,所以成就既快又高。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這個耶是問話)?如來有所說法耶?】
這也是測驗須菩提,測驗須菩提實在講就是對我們的考驗。我們聽了前面,看看程度怎麼樣。世尊來個小考,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及格,你是不是真懂得了。《金剛經》全經這種方法很多,往往世尊說一段,後面來個小考。這是我們看到,佛陀教學方法的善巧。叫著須菩提問他,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你以為怎麼樣?你認為怎麼樣?如來是不是真的有法可得?是不是真的有法可說?佛提出這兩個問題來考須菩提尊者。
【此節經文是說明如何是兩邊不取】
你對於兩邊不取的道理是不是真的透徹,兩邊不取的方法是不是真的明了?因為要透徹的明了,一定就應用在生活當中,這才能夠得受用。
【以及為何須兩邊不取】
這個疑問必須要破除。佛教給我們兩邊不取,為什麼?如果有疑惑,你自然就不能相信。不能相信,你當然就不會去做。聽了也許點點頭,不錯,不可能去做的,那就是理跟這些事實真相沒搞清楚。真的搞清楚了,不要佛勸,你一定照做。你還沒能做到,換句話說,你還沒懂,沒搞清楚。佛法之中,確確實實知難行易。從前孫中山先生的學說提出的,知難行易。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所以世尊要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知難!念佛往生,臨終十念、一念都能成功,容易!行真的是容易,知可不容易,真正知了一定會做到。這就是說明,這個經為什麼要常講,為什麼要深講,要透徹的講,道理在此地。
【舉果證因,明須因果一致。】
佛這個地方所問的,不是問阿羅漢,不是問辟支佛,是問如來究竟的果地。我們知道,一般經上常講的,如來得什麼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來所得之法。他是不是真的有所得?佛給我們說法,是不是真的有法?如來有所說法,是不是他真的有法跟我們說?
【於意云何四字,淺說是試探聽者明了程度。】
你的意思怎麼樣?你認為怎麼樣?
【深說是指示我等讀經莫錯會佛意】
這個意思最要緊了,這一句話提醒我們,不能錯會佛的意思。正是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能把佛的意思錯會了。
【要深深體會,方是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我們在三皈依裡面,皈依法,法是什麼?法就是正知正見。
【如來是法身,是性德。豈有所得,豈有所說。】
這在前面都跟諸位同修報告過,這部經裡面,有的時候說如來,有的時候說佛,說如來是從本性上說的,說佛是從相上說的。從相上講,可以說有得,可以說有說;從性上講,沒有。《壇經》裡面,六祖就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怎麼還會有法可說?那就不是本來無一物。前面我們剛剛見到過的,如來果地的境界、大涅盤的境界,是寂照雙融,寂照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裡面還有東西,有一絲毫東西在裡面,那就不是寂。所以,它用如來。真如自性之中有沒有法可得?有沒有法可說?這個意思實在講,確確實實為我們暗示了,為什麼兩邊不取,如何兩邊不取,意思都是暗含在其中。我們看看須菩提所說的。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我們看世尊跟尊者的問答,可以體會到他們的言語充滿了高度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實在說這就叫金剛般若 智慧。
【此答看似所答非所問,實則極圓、極妙。應當學。】
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他答得圓滿極了,答得妙極了。
【意謂佛問如來有所得、有所說。而我今尚未成佛,那裡知道?】
佛所問的這是如來,如來是圓教佛果的境界。須菩提在世尊大會之中,他的身分只是阿羅漢。本經裡面世尊讚歎他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我們在這裡能看出他的身分,他怎麼知道如來果地的境界?所以這個答覆就很妙了。
【故今依佛向來所說之義略解之,當不致大錯。】
自己沒入這個境界,但是常常聽佛講經說法,佛這麼說的,我能夠體會一些,能夠接受一些,照著佛的意思來說,大概不會有大的錯誤。這就是我剛才跟諸位所說的,李老師教我們初學講經,就採取這個原理原則,我們完全依據,因為自己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證果,佛的意思我們怎麼會曉得?你不知道佛的意思,那佛的這些文章你不全部都講錯了?用你自己的意思來解釋,那怎麼行?完全不一樣!可是在這個時代,眾生很苦,佛法衰微,沒有人傳播弘揚。我們是佛弟子,皈依三寶了,三寶弟子,有責任弘揚佛法。在這種情形之下怎麼辦?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得已而求其次,講註解,這個過失就減少了,把它減少到零。像我們這一次用的《金剛經》,採取的註解,江味農居士的。他的註解非常豐富,要把他註解全部拿來講,時間太長,那個註解要一個字不漏詳細講一遍,至少要講一年,時間太長,我們沒那麼多長的時間,把裡頭重要的摘錄出來,所以稱之為節要。雖然沒有全講,重要的意思都討論到了,都講到了。這就是講注,我們今天只有這個本事。講經,要開悟才能講經,沒開悟不能講經。今天我們的本事只限於講注而已,這個自己要知道的,才不至於有大的過失,跟這一段的意思完全相同。
【無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實相般若 】
實相就是真相,決定不是假的。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般若 是真的,那個不是虛妄的。
【自性中亦本無此名號】
自性里有這個東西沒錯,但是沒有名號,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起的,所以名字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裡面所講的那個實相,這是真的。像許許多多的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名字裡頭含的那個意思也是假的。譬如「我」,一般指的身體是我,我這個名字是假的,我這個體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個地方都要把它辨別清楚!實相般若 的名是假的,實相般若 的體是真的,那個東西不假,沒有這個名號。
【眾生因障而不顯】
實相般若 既然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哪一個沒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有。雖然有,沒透出來,也就是雖然有,不起作用。我們今天一天到晚生煩惱不生智慧,般若 智慧不能現前,什麼原因?因為你有障。
「障無一定」,障實在講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我們講二障、三障,歸類、歸納把它合併起來說,為了說法方便起見,用歸納的方法,其實是無量無邊,所以障沒有一定;因此,除障之法也沒有一定。佛法裡頭為什麼會有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會有無量法門?這些話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八萬四千,確確實實八萬四千條。諸位查《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裡頭都有,這不是隨便說的。實在講,是因為煩惱有八萬四千,障有無量無邊,佛的法沒有別的,對治煩惱,幫助我們破障的,障有無量無邊,法門就無量無邊,是從這兒來的。由此可知,我們的煩惱沒有了,障沒有了,那佛法也沒有了。所以佛法也是從緣生,因為眾生有障,所以才有佛法;眾生要是沒有障礙,佛法就沒有了。因此前面經上才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道理在此地。為什麼佛法也要舍,道理在這裡。小乘人過了河才舍,好像治病,病治好了就舍、才舍,這個意思好懂。本經所講的意思深,正用的時候就舍,這個前面都說過了,舍執著,並不是舍法。法,我要用它,用它而不執著它,這比小乘就高明了。小乘在用它的時候執著它,必須自己病好了之後,舍它也不執著它了。這個跟大乘不一樣,大乘是用的時候就不執著,小乘是用的時候他還執著,所以有法執。這是金剛般若 跟一般經上講的義趣不相同的所在。
【除障之法沒有一定,則佛說法當然亦無有定法可說了。】
所以如來沒有定法可說。下面再解釋: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雙非,就是非法、非非法,就是雙離,也是雙遮,謂皆非也。】
雙離是兩邊都離,兩邊都不執著。遮是止的意思,也是離開的意思。怎麼個離開?就是不執著、不分別。無論是你所修的佛法,你日常生活的世間法,金剛般若 的大原則就是叫你在一切法裡面,不要用分別心,不要用執著心。法要用,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裡面就生智慧,就不會生煩惱了。
「長老此數言,圓妙之極。」須菩提尊者解釋得好,解釋得非常的圓融,解釋得非常之妙,他那個圓融之妙,在底下我們一條一條會看出來。
【佛經文句,應作面面觀,佛自言:我說法窮劫不盡。何況我等凡夫,可不從多方面去領會耶!】
這一點也說明了佛法之難,難在哪裡?我們平常講,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是它的難處。經典是佛法的教科書,跟世間教科書不一樣。像現在學校的教科書,小學的教科書,中學生不要了,用不著,永遠都不要了。中學教科書,大學生不要了。換句話說,他的教科書期限很短,很有限制的。佛法不一樣,佛法這一部《金剛經》,你今天學佛初學,你就拿到這個課本,一直到你修三大阿僧只劫成佛,還是這個本子,還是這部經,沒有換第二個教科書,這個教科書就不可思議了。不換本子成嗎?成!你的程度高,它的理論也高,說得也深;你的程度淺,它意思也淺,它裡頭的意思可淺可深。淺,很適合初學、初入門的人;深,其深無底,要到如來果地才能夠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沒有達到圓滿。《金剛經》如是,一切經無不如是。這是佛法難的地方。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佛法容易的地方。所有一切大乘經,初學的人都可以選修。選的要領必須符合自己修學的條件,這樣你修學起來就格外容易了。
譬如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精神、生活壓力都很重,時間分秒必爭,每天空閑的時間很少,如果大部的經典,對我們來講就有困難。不要說《大般若 經》了,連《華嚴》、《法華》、《楞嚴》,我們都感覺得受不了。所以在這個時代,最便利我們修學的經典,分量要少,含的意思要圓滿,這就是很中我們的意了。《金剛經》分量不多,五千多字,不到六千字,很適合。《無量壽經》雖然長一點,還行!還能夠讀誦受持。大部的對我們就相當困難。所以選擇經論,要適合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條件。同樣一個道理,弘揚也必須要顧及這些條件。譬如我們講的學講經,學講經你要了解現代是什麼樣的社會,現代人需要的是些什麼,現代的人不需要的是什麼,都要搞清楚。不需要的,太深、太長、太羅嗦的,他不需要。他要很簡單的、很短的、很淺的,很容易明白的、馬上有受用的,這最歡迎的了。你說到一個地方去講經,講一個月,說實在的話,新加坡例外,其他地方不歡迎。到美國去,人家馬上就拒絕你,我們沒有時間聽。在美國講經,他就很坦白的告訴你,開門見山的說,我們的長假只有五天,這就告訴你了,你不能超過五天,五天他有的時候還安排一、二天,他私人還辦事。實在講最理想的是三天。你要認識環境,能夠說是連續講一個月,不簡單!現在這個機緣希有,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學講經,你跟哪些人講?現在是交通便捷、方便,資訊發達,我們的活動範圍已經是全球,不像從前一生的活動範圍就是一個小小的地區,現在我們的活動範圍是全球。那麼你就要了解,在這個世界上哪些國家、哪些地區,他們需要的、不需要的,統統要搞清楚。所以東西要精簡、要短,這才得到大眾的歡迎。跟過去弘揚佛法那個時代不相同了,用從前那種方法講經說法,在今天行不通,這是必須要知道的。現在人病在什麼地方,我們選擇的正是要選擇特效藥,很短的時間它馬上就見效,那你是高明的大夫,這是講經的好法師。必須很短的時間能夠有效果,能夠幫助他得利益。這就是要體會到佛說法它的精神、它的義趣,要從多方面去領會,從某一方面去發揮。所以佛法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潑潑的。
【如來所說之法,即無上覺,即究竟覺。究竟覺即無念。經云:離微細念,照見心性,名究竟覺。】
這是說明佛所說之法,深廣都不可思議,無論是哪一部經,為什麼?都是從究竟覺裡面流露出來的。江居士引經來解釋,什麼叫究竟覺?無念是究竟覺。無念是什麼?清凈心、平等心。有念就不平等,有念就不清凈。所以我們講清凈心,大家容易體會。究竟圓滿的清凈心,這個心廣大沒有邊際,所以佛講的那個意思、所說的法,那個法的意思沒有邊際,其深無底。
可見究竟覺就是無念,「無念如何可取」,當然不能取,這就是教你法不能取,佛法也不能取,非法也不能取,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
【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
取就是執著,執著就是錯誤,錯在哪裡?因為心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心性裡頭要是有,那你可以取,心性裡頭沒有,所以你取就錯了。心性里沒有,那我不取行不行?不取也錯了,錯在哪裡?心性裡面雖然沒有這些法相,它能現法相,所以心性不是無,心性是空,空不是無,空中能生有,能生幻相,相雖然不真,它能生。因為它能夠生相,生這個幻相,所以你也不能取空,你取空就錯了。這個就是說明為什麼兩邊都不能取。取法相不能見性,取非法相也不能見性,都錯了,這是把一切法都不可取的道理說出來了。我們明白了,懂得了,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會用的話,你的生活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法與非法兩邊都不取,你得大自在,你真正的智慧現前,你煩惱沒有了。這個生活方式是什麼?我們講席當中常說的,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怎麼呢?不取非法相,一切都隨緣,我不落空。心裏面乾乾淨淨,於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住法相,沒有法相。法與非法兩邊都不取。這就是古大德所謂隨緣消舊業,這話說得真好!如果你一有執著,一有能取所取,你就又造新殃了;古德講莫更造新殃,你又造新殃了,那就壞了。所以說搞清楚、搞明白的時候,才知道佛講的是對的,佛所教的是一點都沒有錯。法與非法都不能夠取,都不能夠執著,我們才能過得快樂,才能過得幸福,才能過得像諸佛菩薩一樣美滿的生活。這個念頭轉過來,那就恭喜諸位。喜從何來?你現在是乘願再來了,你的業障消掉了、沒有了。業障怎麼消的?因為業障就是分別執著,我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業障就沒有了。智慧現前了,從今而後,你所修的是無量功德。連你穿衣吃飯都是無量功德,真實智慧,廣度眾生,做的是這個,念頭一轉就是!真的是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業報為乘願再來。
這一樁事情,在理上、在事上,《金剛經》講得透徹,真是簡要詳明,不羅嗦,直截了當的為我們說出來了。要緊的就是要在生活上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就像世尊在本經開頭顯示的穿衣吃飯,就把這個道理顯現得十分的清楚。穿衣,每天穿衣穿得整整齊齊,穿得乾乾淨淨,不著空,不取非法相。雖然穿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取法相。這就講我們隨緣而不攀緣,不固執一定要穿什麼顏色,一定要穿什麼款式,那就執著了,那就取了法相。一切都隨緣,隨緣就自在。穿衣裳,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取,穿衣裡頭顯示出金剛般若 。轉從哪裡轉?就從這裡轉。過去天天穿衣,現在天天還穿衣,可是從前穿衣跟現在穿衣不一樣了,境界不相同了,以前著相是凡夫,現在兩邊都離,佛菩薩!怎麼會一樣?從前穿衣吃飯是搞六道輪迴,現在穿衣吃飯是無上菩提!怎麼會一樣?學金剛般若 要在這裡學,學了之後,馬上在生活上兌現,你是真的學到了,你真的得受用。如果不能把學到的這些理論、方法,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那你叫白學了。《金剛經》聽了、念了,依舊搞生死輪迴,那個就錯了,那不是佛對我們的願望。所以要緊的,前頭都說過,佛法要行,不要住,也就是說,要做,佛法要做,不在口說。世尊顯示出來的是身教,完全做出來了。釋迦牟尼佛果地上所證的無上菩提,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統統顯露無遺,沒有一絲毫隱藏,統統都露出來了。雖然它都顯示出來,我們眼睛裡頭有翳,有翳就是眼睛害了病,長了白內障,嚴重得很,看不見,瞎了眼看不見,不是佛沒有露出來,佛菩薩統統顯露出來了,可惜我們看不見。過在我們自己,佛菩薩沒有過失。所以世尊身教、言教,身顯露出來是圓滿的,言所說出來的是有限的。我想諸位同修冷靜去想想,應該能夠體會得到。佛講這麼多經,所講的還是很有限很有限,但是他在生活上所表現出來是圓滿的、大圓滿。那就是窮竭不盡的都在生活上表現出來了,這個味道很深、很長、很濃。《華嚴經》上比喻,芥子納須彌,芥子是很小;又說一微塵里轉大法輪,微塵更小了,比芥子還要小;一毫端容大千世界,毫端是我們汗毛,汗毛尖端上,這真的不假。這就是說點點滴滴圓滿顯露,絲毫的隱藏都沒有。在哪裡?在一微塵之中,在毛端上。何況穿衣吃飯,那還用得著說嗎?向這個地方去面面觀,向這個地方去體會,才真正知道佛法不可思議,我們的心性不可思議,而後才知道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不可思議。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總被領導拉去基督教會怎麼破?
※海外採風 | 新加坡鄭永年:對中國人來說,哲學即是宗教
※關於萊昂納多.科恩(Leonard Cohen)最後一張專輯《You Want It Darker》?
※為什麼伊斯蘭教國家很多而基督教和佛教幾乎沒有?
※是不是所有的回民都是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