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日甲午戰爭淺談(一)戰前局勢

【天朝體系崩潰】

中日兩國在地理上比較靠近,兩國文化方面又較為趨同,可謂是一衣帶水的鄰居,但自鴉片戰爭和黑船事件後,西方列強勢力開始重視在東亞的擴張和貿易,鴉片戰爭前,西方在中國得不到平等對待,鴉片戰爭後,中國卻得不到西方的平等對待,前後之差距巨大,令天朝上國從天空墜落到人間。而未開化的國家容易受西方國家的資本侵略,但也可以利用外國投資、技術等發展本國。就如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用來傷人,也可以用來傷己。所謂資本主義如同水一樣:可以資灌溉,可以便交通,也可以泛濫成災,要看人怎樣對付罷了。(引用自《清史大綱》)

但清朝並非是無可救藥、病入膏肓,如清朝接受西方的科技、思想等,進行西方化改革,並非無富強之可能,而當時清朝的確是在數次對外戰爭失利和太平天國運動後不得已才學習西方,在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清國磕磕碰碰地開展了洋務運動,而那個時代也被稱為「同光中興」,人們彷彿已經能看到大清國在不久之後的未來,師夷長技造出了洋槍大炮,建立起近代化的工業體系和軍隊,重振天朝雄風,揚威於四海。

但是這一切都被一個蕞爾小邦打破了,這看起來的確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日本,只有清國區區一省之地,資源貧瘠,財政收入遠遠不及清國,清國擁有東亞第一,世界第九(一說為第八)的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而日本建立其海軍時,購艦資金還需要發動國民捐款,就連尊貴如皇室也通過賣出首飾、節食和削減開支來籌集資金,當時還一度在清國淪為笑柄。

當然,諸如什麼清國腐朽不堪、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已經富強起來的教科書式答案本人是極其不滿意,那隻不過是應試教育中呆板的歷史定論。其實當時的清國比我們想像中的不堪,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不堪。清國和日本同樣是在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並且通過一系列的對外對內戰爭和掙扎後才學習西方走上近代化之路的,要是說在當時明治維新有多麼輝煌,也不見得,日本和清國同樣簽訂了一大摞不平等條約,但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確實比清國要好,在經過了倒幕戰爭和西南戰爭後,守舊的幕府被推翻,趨向於開化的明治政府上台,但當時日本的狀況比清國好不到哪去,甚至更差。

【日本之崛起與戰爭始由】

當時日本國內有大大小小一共276個藩,想一想就知道,在日本這麼一個面積比雲南省略小的國家,一共有兩百多個藩國,每個藩國都有自己的領地、人民、武士和財政大權,這麼一瓜分,中央政府的權力能有多少?簡直是比周朝的天子還要不堪,中央政府做什麼事都需要獲得藩主們的支持,凡事皆仰人鼻息,中央集權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大名鼎鼎的「廢藩置縣」就誕生了,而各藩藩主則獲得了等同於貴族的華族身份,並且每年由政府向藩主和武士們發放俸祿,防止他們叛亂。

但是這麼一來,雖然中央政府的權力比以往增強了不少,但每年發放俸祿的巨大財政壓力也使得政府喘不過氣來,如1871-1872年度的財政決算表明,當年歲入5044.5萬元(日元),歲出5733萬元,當年歲祿支出即達1607.2萬元,而作為新政府財政最大來源的貢租僅為2005.1萬元,可以看出僅歲祿一項就幾乎將其蠹食殆盡。因此又實行了「秩祿處分」,即廢除對武士的俸祿制度,改由以公債的形式發給士族,這些公債或抵押或投資於各行各業,導致大量資本流入華族資本家們手中,而大部分武士則失去收入來源,不得不進入工廠,這也為日本的工業化提供了原始資本和大量勞動力。期間雖然有部分武士發動叛亂,最大規模的就是倒幕功臣西鄉隆盛發起的西南戰爭了,不過以舊武士為主的叛軍並不是在實行義務兵制和進行西方化改革後的政府軍對手,這些叛亂都被明治政府鎮壓了。

但日本國內市場狹小且缺乏工業原料,而內有各種近代化轉型的矛盾,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即使日本完成了開化,但在西方列強眼中仍是一個弱國,因此許多不平等條約尚未廢除。並且雖然在東亞以清國為中心的舊秩序尚未完全崩潰,清國仍是「老大帝國」,日本卻一心想要以日本為中心的建立東亞新秩序,因此與清國開戰是難以避免的。至於清國方面,也並非是如教科書上述的毫無準備,在琉球問題之後李鴻章、恭親王等人就預料到日本是中國之大患,而光緒帝也極力支持對日開戰,以為與慈禧對抗作資本,當時清國不論在哪方面來看,其力量都遠超於日本,國民和資源的龐大是日本無法比擬的,軍隊大量購進西方武器,在甲午開戰前清國常備軍數量大約有一百萬人,而日本只有6個師團,每個師團15400人。海軍在賬面上也是東亞第一,清國在當時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不論從噸位還是從數量上看,清國都佔了優勢。


推薦閱讀:

河豚、春帆樓與刺殺者

TAG:甲午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