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源拯救你的「寫作」問題

小學時我們按時交給老師「周記」,中學時「作文」成為決定我們中高考分數最飄忽不定的一環,之後的求學生涯更是一篇「畢業論文」決定命運,等到了工作中各種「報告總結」又撲面而來,「寫作」成了我們識字以來貫穿始終的課題。

片語成句,句組成段,段組成篇。「寫作」看起來簡簡單單人人都會,可對大部分人來說又是不大不小的難題。到底如何寫出既能清晰表達自己,又能讓讀者準確理解的文章呢?如何糾正用詞不當、句式冗長、結構零散、排版混亂等「寫作」錯誤呢?美國常春藤名校的入學考試必備讀物——《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將為我們一一解決。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布蘭登·羅伊爾以多年的教訓經驗獨創了一套教學體系,他出版的《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一本小小的黃色語法書》《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先後五次榮獲「國際圖書獎」、「總統圖書獎」、「年度教育圖書獎」等獎項,成為寫作、語法、邏輯推理領域的領軍之作。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以清晰的結構、簡潔的語言、恰當的例證和豐富的練習,為我們列舉的了20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原則,從遣詞造句、段落結構到排版布局,手把手從根源拯救我們的「寫作」問題。

1、遣詞造句既要「精」也要「簡」

2、段落結構既要「分解」也要「整合」

3、排版布局既要「設計」也要「修改」


一、 遣詞造句既要「精」也要「簡」

真正優秀的作品不在於用的詞語多麼「高級」,句子結構多麼「千迴百轉」,而是用最日常最簡潔的語言寫出最發人深省的感悟,與讀者產生共鳴。在寫作中我們要砍掉多餘詞,換掉生僻詞,多用短句、排比句,少用長句、混亂句

比如,「預先通知」中「預先」和「通知」就是重複,「結合在一起」中「結合」和「在一起」就可以只留其一。而像「非常」、「真正的」、「相當的」、「有點兒」、「大部分」這樣的限定詞大多數時候都可以省略,比如說一個人「優秀」「出眾」,而不用說「相當優秀」「十分特別出眾」。

在日常的微信交流中,我們經常遇到人發很長的一段話,沒有標點也沒有斷句,給閱讀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總是要反覆看幾遍才知道他到底在說什麼。而這樣的情況也常發生在寫作中,為了保持文章的清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一個長句拆成兩三個短句,長短句結合的文章能給讀者閱讀的韻律感,而短句不但容易理解,還比長句更加的靈動吸引眼球。

比如文中舉例的一個黑啤品牌的廣告:「黑與眾不同。黑高雅精緻。黑堅定果敢。黑神秘莫測。黑性感魅惑。黑光滑細膩。黑是慾望的另一面。」

這裡不但運用了短句還運用了結構相同的排比句,排比相對於結構多變的句式,不僅能減少讀者的分析過程,而且更加清晰有力。

二、 段落結構既要「分解」也要「整合」

「好作品和普通作品的最大區別,在於你是否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在說明文、議論文的段落中,例證是我們觀點的有力支撐。比如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自己「業務能力強」,不如舉一個例子說明到底做了哪一項突出的業務;比如彙報工作時,說年度的業績上漲了,不如清晰指出哪一個指標上漲了百分之多少。含糊的語言會讓人覺得作者缺乏自信和根據,也會弱化文章的主題。

如果你走進動物園,發現所有動物都被關到一個籠子里,會是怎樣混亂的場景?不僅動物寸步難行危機四伏,遊客也根本看不清誰是誰。寫作也是一樣,只有有序的分段才能讓讀者快速領會,一目了然。另外,要把主題句放在每段的第一句,讓讀者馬上抓住要點,而不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去猜你的中心思想。

「三」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任何文章都可以分成三部分表述,任何觀點都可以分成三方面說明。「三」不多也不少,不會太籠統,也不會太冗長。三段的排列結構有很多種,範疇結構是任意討論的事項;評價結構是從正反幾方面展開討論;時間結構是按照時間線的順序討論;比較結構顧名思義是將有對比關係的事項進行比較討論;線性結構是按照等級或重要程度等進行討論;因果結構則是由因至果或由果及因的討論。

除了分解,段落還需要整合。比如用上面講的「比較結構」來討論左腦和右腦的功能和開發現狀。為了讓讀者清晰了解,我們可以先對比二者的功能不同,再對比開發現狀的不同;或者全部說明完左腦的功能和開發現狀,再說右腦的。而不經過整合的段落則會出現「左腦」一句,「右腦」兩句的大混亂。

三、 排版布局既要「設計」也要「修改」

排版布局決定了文章的「可讀性」。不論是讀書還是看電視劇,開頭能抓住人眼睛的作品,才會讓讀者或觀眾有繼續參與下去的慾望。即使是在日常對話中也是如此,把最重要的話說在最前面,才能讓人更好的理解說話者的意思。比如請人幫忙買東西,先要說買什麼,再說去哪個店買,具體怎麼到達。相反的,如果前面把地址說的一清二楚,對方完全不知道要去幹嘛,他還是什麼都記不住,最後還要再請你重說一遍。

不僅內容要設計,整個文章的版面也要設計。加粗、斜體、下劃線、波折號會讓「關鍵詞」一下跳進讀者的眼睛裡;小標題或主題句會讓讀者對文章梗概瞭然於胸;頁面邊緣和行距、段距之間的留白則會讓讀者在視覺上更明亮舒適。

當一切就緒,寫作也遠遠沒有結束,即使再偉大的作家也是在無數遍修訂後完成作品的,自古有云:「文章不厭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來」。朱利安·巴恩斯說:「第一稿的愉悅源於欺騙自己它離真正的作品已經相當接近了;其後稿的愉悅部分源於意識到自己沒有被第一稿矇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每每寫完一篇文章都要貼在牆上,日夜斟酌反覆修改,有時改掉原文一半內容,有時甚至刪的一字不剩。魯迅對丈章修改也非常嚴格,他提倡寫文章「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他的絕筆之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僅有2600 多字的短短文稿——在生命垂危之際仍修改了53 處之多。


寫作是一個以小見大,自上而下的過程,《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從小處著眼,糾正每一處用詞用句,以大處知章,解決全文的思路布局。這本一小時就可以讀完的寫作「小紅書」,如一副不苦口的良藥,從根源入手,將寫作問題各個擊破,幫你的書寫流暢,思路清晰,藥到病除。


推薦閱讀:

拆解《3G資本帝國》第十四章
越是委屈自己,別人越不在意
一本非常有趣的漫畫書——《父與子》
《絲綢之路》第八章導讀
7 天 7 本好書免費領:《當呼吸化為空氣》

TAG:寫作技巧 | 書籍推薦 | 排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