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96回:光怪陸離恣意塗鴉,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仙劍波斯臥龍崗

皇氏古建築大全

HUANG JUMBO HERITAGE LIST

第96回:光怪陸離恣意塗鴉,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我走到一個別墅區,很多外牆上畫著奇特的塗鴉,過了雅芳河,路過步行街,一個停車場後面還有巨幅塗鴉,路過一個叫舢板房的亞洲餐廳,最後返回到曼徹斯特大街,看到一對母女在十字路口候車,少婦不怎麼管教女童,這條馬路上能看到更多的巨幅塗鴉,高約十多米,

我過馬路經過施工的地方,再途徑拉蒂默廣場(Latimer Square),看到草地上坐著一個流浪女,她將一個超市的購物車推了出來,上面裝滿了她的家當,草坪上鋪設著睡墊,她的頭髮非常長,你為我她為什麼選擇流浪,我想只有台灣的三毛小姐知道。

我穿過草坪,看到路邊一輛白色轎車裡面下來四個穿著灰太狼服飾的本地人,他們朝我走過來,應該是去參觀什麼聚會了,灰太狼外套非常逼真,顏色不一,四個人走在路上,就真像是四匹餓狼在穿梭,我繼續徒步,沿途看到一些老爺車,有1965年就開始上路行駛的汽車,

很多老房子的外牆上有很多塗鴉,很多教堂被夷為平地,空蕩蕩的舊址上擺放著很多椅子,在施工的地方看到一位美女洗澡的巨幅畫面,建於1864年的聖保羅三位一體太平洋長老會教堂(St Paul』s trinity Pacific Presbyterian Church)只剩下廢墟了,

那裡擺放著185張椅子,185張空椅子廣場是為紀念2011年的地震中遇難的185個遇難者。每張椅子都不一樣,無論是搖椅、酒吧椅還是嬰兒椅。來到這裡感受一下紐西蘭人民對於那些逝去生命的悼念方式。「這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又震撼人心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見歷史,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以藝術的角度來紀念逝去的生命,每把椅子都不一樣,可以隨意在任何椅子上坐下。那裡還有一個本子,可以寫下悼念的話」, 這185張被刷成白色的椅子每把都不一樣,它們空空地、靜靜地被放置在一片草地上,位置就在基督城紙教堂的後面。

椅子的擺放朝向的是一座白色的尖頂教堂。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紙板」教堂。教堂的大名叫過渡時期的教堂,教堂的原址是在地震中倒塌的St Johns Latimer Square Anglican Church。為保證重建的教堂免受地震的損壞,當地決定在原址修建一座臨時「紙教堂」,為人們提供尋找心靈慰藉的地方。

日本設計師坂茂接受委託,設計了採用硬紙卷建造起來的結構,外部塗上了防水塗料和阻燃劑,教堂內部可以容納700人。而紙教堂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弱不禁風,抗震結構可以保證至少使用50年。

還經過一些被地震損壞的老建築,再走到另外一條馬路上,看到一群洋人在玩一種模擬遊戲,一位穿花色短裙的絕美少女陪著她男友像風一樣走過,還路過一些用廢棄的木板建起來的樹形雕塑,我再走到汽車站,參觀愛麗絲電影院,裡面有海里的各類電影碟片,品種豐富。

我繼續走到幾乎是被推倒重建的街道上,更多的藝術塗鴉出現在我眼前,那些會讓你覺得隱隱作痛的事,依舊隱隱作痛,每座城市,就像每個人一樣,多少都帶著傷痕。

基督城,就是一個傷痕纍纍的城市,在經歷著挫骨削皮之痛後,它開始了重生。一切有序地光怪陸離,萬物緩慢地恣意生長。

這是城中一大片在地震中受損的建築區,雖然距離地震已經有五年了,但是看得出修復重建工作進展的很慢,大部分的區域依然是廢棄的狀態,走在這一片,無論太陽多麼燦爛都壓不住一股蒼涼之氣。記得不知那一篇遊記里提到過,天黑的基督城像一座鬼城,滿地廢墟,一片死寂。大概說的就是這兒了。

人類過多的情感其實也是不幸的來源。

盛行於20世紀後期的塗鴉,以其色彩鮮艷、構思奇特、線條流暢、題材多種多樣和前衛時尚的設計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已逐漸形成了城市塗鴉這門藝術。基督城作為紐西蘭南島的最大城市,有著醇厚的文化氣息。作為街頭藝術的塗鴉在這裡也有著它特殊的魅力。基督城的塗鴉不僅有著艷麗的色彩,奇妙的構思還融匯了大量的當地毛利人的風土人情。

塗鴉的出現可以說是幫助基督城實現了重生,震後的基督城成了藝術家們的天堂。我也陷入了一場城市探險。我開始到處搜尋各種城市塗鴉,我在基督城的時間不多了,卻被轉角遇見的驚喜給迷住了。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一天的旅行竟是這樣的結尾,腦子像炸裂了一般,噼里啪啦地往外跳著各種五光十色的彩色片段,就如同這個重生的城市。

在震後修復工作開始的時候,當地政府曾經組織並邀請了一些藝術家在這樣的牆上作畫,後來這些塗鴉作品就成了燎原之勢,燒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每找到一處,我就像是在遊戲中完成了一個任務,我完完全全地沉迷了,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我找到了當初在達尼丁尋找塗鴉藝術作品的衝動。

大地震後政府為了儘快恢復震後的正常生活,別出心裁用60多個標準集裝箱修建了一個臨時的購物中心,並命名為「重啟」,每一家店鋪都是由五顏六色的大型集裝箱改造而成。原本只是臨時建築,現在漸漸成了一個著名的遊客集散地。

到了這裡,才找到了一個城市的活潑感。一切歸零,重新開始。自然的力量強大到可以輕易地摧毀一個經過幾個世紀修建的現代文明城市,但一個高度的文明捲土重來也並不是不可能,集裝箱這樣簡單的東西也可以營造出新生。

我走過白色的華美達大酒店之後,又經過加德滿都牌子的戶外店,店內有打工的中國美女,再繼續前進,發現變天了,烏雲密布,我走過一堵牆那裡,畫著四匹大象,經過古老的基督城市議會大樓,路過更多的廢墟,看到更多的塗鴉,

爾後返回到曼徹斯特大道,經過兒童娛樂城,一群兒童在草地上玩耍,河邊種植著很多古樹,過橋之後又經過一個教堂廢墟,聖魯克聖公會教堂(St.Luke』s Anglican church)遺址只剩下石板了,旁邊一個木質高台上掛著教堂的鐵鐘,

我繼續前進,經過磚砌的大教堂,旁邊是神秘的俄國式洋蔥頭建築,再經過紐西蘭產婦學院,過馬路經過一棟非常漂亮的別墅,還有在建的工地,兩層的樓房都是實木結構,工程進展非常緩慢,路邊野花盛放,奇特的樹木非常多,偶爾能看到一些很古舊的經典的路虎越野汽車,

備用輪胎居然是放置在前面引擎蓋上的,之前我見過的比較多的是路虎攬勝版本的新車,在一戶人家院子里看到一種紅色的非常奇特的水果,還路過一個被撞爛的汽車那裡,

我最終走到旅館,跟鳶一起去邊緣波超市逛(Edgeware super market),購買食物之後又返回旅館,與幾個洋人一起在廚房做飯,這次鳶做了雞蛋炒西紅柿,還有紫甘藍,旅館今天提供免費的奶油蛋糕,幾個洋妞走過來搶著吃,我們煮晚飯就去餐廳吃飯,之後返回房間,進門就能看到一個化妝鏡子和簡易的洗手台,

鳶給我分享了無線網路的熱點,她晚上七點之後上網就可以免費獲得額外3G的上網流量,鳶用手機看了兩部米國大片,包括博物館奇遇記。

我則在旅館看書,有一本印度自我實現的修行書,裡面有插圖,教導讀者如何得道成仙,我還翻閱了莫爾比石油公司發行的紐西蘭旅遊攝影書,裡面有介紹紐西蘭高效的牧場養殖產業,旅館有大量老舊的米國國家地理雜誌,從1967年的到1982年的雜誌都有,彌足珍貴啊。有一本老米國國家地理雜誌講述了佛羅倫薩大教堂的歷史,當時使用膠捲相機拍攝的老照片非常有顆粒感,還有柯達膠捲打的廣告,

賓得數碼相機也在打廣告,當年拍攝的很多非洲人文照片都非常珍貴,還有好多航拍照片,美能達牌照相機的廣告也非常經典,當年使用膠捲相機拍攝的航拍圖也非常成功,1987年的雜誌講了冰島的故事,《國家地理》是1888年10月國家地理協會出版的圖書,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誌,雜誌每年發行12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

《國家地理》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誌的註冊商標。雜誌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準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該刊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誌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2013年10月,《國家地理》迎來了創刊125周年紀念,10月號為特別紀念號。

國家地理雜誌近千分之一的選片率雖然顯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滿理想和浪漫主義的優秀攝影師、記者在這裡誕生,而那些有靈魂有激情的作品則往往代表了一種標準。在大多數讀者眼中,國家地理雜誌意味著權威、科學性、准官方,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書而不僅僅是一本雜誌。

在過去的幾年,雜誌的開篇文章總是涉及到環境,森林砍伐,化學污染,全球變暖和瀕危物種,一系列的主題遠遠超過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雜誌發表的一些文章還重點涉及到歷史和新產品,新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比如說一種金屬,基因技術,食物和農產品或者是新的考古發現。有時整個一期雜誌的焦點集中到一個國家之上(它的過去的文明,自然資源,或其他題目)。在最近的幾十年里米國國家地理學會還發行了其他的,主要關於其他主題的雜誌。

專業攝影有多燒錢,從《國家地理》的歷史就可以看出來:《國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攝和撰寫150個專題故事,為此,在世界各地的簽約攝影師旅行里程超過100萬英里,每個專題都需要耗費幾百個膠捲,每幅刊出的圖片,都是從上千張候選照片中選出來的。至於拍攝本身,甚至可以與拍電影相提並論。

1992年為了在西伯利亞做深水拍攝,該雜誌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把價值100萬美元、重達15噸的攝影器材運至貝加爾湖,總共動用了171個箱子,而最終只刊出6張照片。1995年,為拍攝一個關於恐龍的報道,攝影師皮奧斯和助手託運了42個箱子,僅託運費用就高達6位數。

1929年《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國家地理》的主編葛羅夫納的信中這樣寫道:「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一個記者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後對他們說:儘管看吧,要不是因為我,你們無法看到這一切。」這一段話後來被《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廣為引用,並成為他們激情和驕傲的工作理由。

這兩個故事的價值在於,它形象地描述了《國家地理》所能給公眾帶來的一切:實用性。地理知識的價值,以及它被賦予的浪漫、激情。

發明家貝爾所倡導的革新精神為《國家地理》注入了永恆的活力。1910年,《國家地理》採用黑白與淡彩的照片和生動的插畫;30年代,《國家地理》開始使用萊卡相機和柯達底片;1959年,《國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製作封面,60年代,《國家地理》的領域開闢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

而到了70年代,雜誌的領導層則再次打破了堅持幾十年的傳統,率領雜誌邁向具有爭議性的領域,開始報導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等課題。同時,唯美的風格又讓它顯得卓爾不凡。它對文字的要求同樣嚴格,它講究字字珠璣,強調文字與圖片的和諧。它注意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性,更是藝術感。創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絕不自賞,把握時代脈搏並具有一定的新聞性,這也使它吸引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愛好者。

但夢想一旦遇到金錢,就會出現尷尬,2015年新聞集團主席默多克旗下的21世紀福克斯公司宣布收購米國國家地理學會,意味該學會旗下《國家地理雜誌》將易主。這次合併傳出辭退180名員工,相信是學會127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由於現時處於整合階段,故有部分員工獲提供自願離職計劃。在這次裁員行動中,被喻最賺錢的「國家地理頻道」的員工也在被裁之列。

至少有十年的時間,我一直堅持每周閱讀米國國家地理雜誌的網路版,但從2015年之後,我就感覺好景不長了,之前米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提供免費閱讀所有電子版本的雜誌的服務,但之後這個服務就消失了,不是要收費就是無法查閱很久以前的老雜誌,令人費解。就像之前的波士頓大圖網一樣,以前可以免費瀏覽,但最近就開始收費了。當然,米國國家地理雜誌再墮落,也比國內的那些地理雜誌要強很多,不知道為什麼,

國內一本曾經輝煌的國家地理雜誌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排版混亂,主題雜亂,內容膚淺,圖片如糖水片,幾乎看不到一篇有可讀性,愉悅的文字,翻開雜誌全是賣豪車的廣告,還帶一堆附刊,雜誌選題也太乏味了,至少是海洋西臧反覆的寫,現在是花鳥魚蟲反覆的上。據說讀者給了編輯部很多有趣新鮮的選題,編輯部貌似看都不看。現在最噁心的就是國內雜誌喜歡造一些概念出來嘩眾取寵,完全是主編單某薔的風格,偶爾試一下就好了,試太多就有點矯情了。而且我發現國內的地理雜誌已經很久沒有更換主編了,而米國國家地理似乎沒有出現過那一個主編能長期盤踞在雜誌的刊首不停嘮叨幾年的。

不僅雜誌內容質量越來越差,官方網站葉門可羅雀,稀爛得很。當然在商業時代里要生存下來,有時就不得不向市場妥協,雜誌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專業化和通俗化之間要尋求一個平衡點是很難得,尤其是在國內。國內的國家地理其實不如把名字改為中國國家旅遊地理,原因是雜誌通篇充滿膚淺的、走馬觀光式的介紹和評論,只能滿足今日中國那些有幾個閑錢、穿著專業戶外裝備卻只滿足於四處獵奇和炫耀照片和攝影裝備的「背包族」的需求。

但反過來想想,如果做得象專業雜誌那樣曲高和寡,也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搞不好又只能淪為高校及相關科研單點陣圖書館藏品,順帶提供供學界人士發文章、評職稱的載體功能。在科學技術和普羅大眾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在學術精神與市場經濟生存壓力下發展,國內這本雜誌走到今天這一步,實屬難能可貴。

殿堂級的米國國家地理雜誌將成為我心中永恆的經典雜誌,偶爾出國我也會花錢買一些紙質版的米國國家地理雜誌收藏。

Jumbo Huang Index:The Langenscheidt Publishing Group was founded on 1 October 1856 by Gustav Langenscheidt, in response to other publishers refusal to publish self-study materials developed by him for learning French, which he subsequently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Unterrichtsbriefe zur Erlernung der franz?sischen Sprache ("Teaching letters for learning the French language"). These learning materials became very popular and were widely read, so today Langenscheidt can be considered the "Father of distance education". From 1867 Langenscheidt Publishing Group had its own printing press.The structure for most Langenscheidt dictionaries is the same. Most pocket dictionaries include around 55,000 references designed for tourists or people studying beginning or intermediate foreign languages, while larger desk sized interlanguage dictionaries include around 220,000 references.

Dyslexia is about having problems with a cultures visual notation of speech. The form of the notation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writing system adopted and developed by each culture. Much of the early dyslexia research was based in cultures that adopted a Latin Alphabetic writing systems.

Knox Church is a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The original church was built in 1880 to a design by Samuel Farr. When the attendance increased beyond the capacity of the building, a new church was built in 1902 alongside the first one to a design by Robert England.[2] Located on the corner of Bealey Avenue and Victoria Street, it was one of Christchurchs historic buildings that was badly damaged during the 2011 Christchurch earthquake, but which has been repaired to a design by Wilkie and Bruce Architects using the remaining wooden frame. Other buildings in the Knox complex remained functional

Ernest Rutherford was a New Zealand-born British physicist who came to be known as the father of nuclear physics.In early work, Rutherford discovered the concept of radioactive half-life, proved that radioactivity involved the nuclear transmutation of one chemical element to another, and also differentiated and named alpha and beta radiation.This work was performed at McGill University in Canada. It is the basis for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he was awarded in 1908 "for his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elements, and the chemistry of radioactive substances",

Benjamin Woolfield Mountfort was an English emigrant to New Zealand, where he became one of that countrys most prominent 19th-century architects. He was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the city of Christchurchs unique architec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e, and was appointed the first official Provincial Architect of the developing province of Canterbury.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Anglo-Catholic philosophy behind early Victorian architecture, he is credited with importing the Gothic revival style to New Zealand. His Gothic designs constructed in both wood and stone in the province are considered unique to New Zealand. Today, he is considered the founding architect of the province of Canterbury.

The Christchurch Arts Centre is a hub for arts, crafts and entertainment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It is located in the neo-gothic former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buildings, the majority of which were designed by Benjamin Mountfort. The 23 heritage buildings are covered by three separate listings by Heritage New Zealand, two of which are Category I.

Following the 2011 Christchurch earthquake, the complex was closed for major repairs. Following a relaunch in 2016, the buildings have been progressively re-opening, with the entire west end scheduled to be open by the end of 2018.

The Durham Street Methodist Church in Christchurch was the earliest stone church constructed in the Canterbury Region of New Zealand. It is registered as a "Historic Place – Category I" by the New Zealand Historic Places Trust.

The church was severely damaged by an earthquake on 4 September 2010, but collapsed during a following earthquake on 22 February 2011, killing three workers who were removing the organ.


推薦閱讀:

我的紐西蘭 WHV-PGD-PRing
我們來列一下留學紐西蘭的優點!
紐西蘭留學優勢&基本條件
紐西蘭留學 | 紐西蘭優質專業
紐西蘭留學難度大不大?紐西蘭留學八大名校申請要求來看一下

TAG:紐西蘭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