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教育孩子,只有愛是不夠的

文/蘭海

允諾要在2015年寫篇東西來回答「如何才能成為像你一樣的超級育兒師」,並不是提筆的此時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正是由於這個問題太嚴肅,所以不得不仔細思量。

首先,我特別想讓大家知道,《超級育兒師》是一個有社會價值的節目,我只是擔任了這個真人秀的角色。

我很珍惜有這個機會,在過去的三年能夠以這個身份進入到公眾的視線,應該說我很尊重這個角色,這是一個真人秀的節目,它是我,但它不是我的全部,也不是我的符號。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製片人、導演和我加在一起才能給到一個完整的答案。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能回答的部分是:

「如何成為一個教育者」

很多人強調「愛孩子」是對教育者的要求,但我認為,一腔熱血的「愛」不是滿足一個優秀的教育者的唯一要求。

愛,決定了態度,而能力則決定了這樣的愛是否能產生實際或者最大的影響。

愛是一種純粹但是又複雜的情感,我們的熱愛可能源自本能的喜歡,可能源自工作帶給你的價值滿足感,也有可能源自你的自我價值實現中最大的核心需求就是幫助別人成長。

作為教育者,我認為有一種愛是特別需要我們警惕的,那就是「自私的愛」,是你以為你是愛這個工作,實際上你愛的是孩子們對你的言聽計從,是他們依附於你而滿足你自己的存在感,或者你享受著可以發號施令的炫耀感。

這種「愛」是相當危險的,因為你愛的不是這個職業,而是通過這個職業的特殊性可以滿足你的控制欲。

所以,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應該分離出這樣的愛。

對於能力的提升,我一直以來強調「沒有理論研究支撐的實踐會遇到瓶頸,沒有實踐的理論研究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遺憾的是,在教育領域中,兩者不全則是一種常態。

十幾年前,我在德國學習了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通過研究個體心理的普遍規律和其在特殊環境中的狀態,來尋找更適合的教學方式,或者是研究圍繞某種教育目的,使用何種心理學的方法最有效。

而社會學則是在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背景文化發展的系統中理解現狀或者研究未來的發展態勢。大概通過二十幾門專業課的學習和上百本書籍,無法計量的資料閱讀來完成。

我記得在剛開始的第一學期,每一周的閱讀量大概在1000頁上下。記得如此清楚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要靠數字來滿足我的成就動機來激發我的堅持力,因為每一分鐘都有熬不下去的念頭。

這種情況在兩個月之後得到改變。

在回到國內的十三年中,永遠保持自己在一線的教育實踐,則是特別寶貴的把文字信息變成生動的具體場景。

比如書本上說「敏感期是個體成長的關鍵期,它會讓個體在這個階段對特殊信息產生強化反應,但又提供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

這句話上的字每個都認識,但是能理解嗎?它反應在個體身上的反應是什麼?

還比如「當個體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時,需要被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來幫助它大腦獲得轉換的機會最終完成轉變。」

如果沒有實踐經歷,我們永遠只能紙上談兵,而無法去理解運用每一個理論的真正含義,也無法發展它。

但是沒有強大的理論支撐,也只能是點到為止的理解。

兩者都經歷的感受,其實就是一個「原來是這樣」的描述,當我體驗到文字和真實之間完美契合的瞬間,那是一種完全發自內心的喜悅。

至今我都清晰的記得2003年到2005年,我的每一個周末都要從上午9點到下午6點,在上瀕,和孩子們在一起,有課程,有諮詢。

平時的周一到周五都是在不斷的驗證、思考、質疑、總結、創造的過程。那是讓我所有的知識開始鮮活起來的兩年,直到今天,我仍然要求自己每年必須以實際教育者角色的全程參與一個營地活動,因為這是必須要做的內容。

我特彆強調教育者應該具備學者氣質,也就是:

研究、質疑、充分的好奇心,大膽的假設思考以及謹慎積極的行為。

我的身邊有很多這樣讓我敬佩的朋友們,他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讓我不斷的相信,在目前如此浮躁和匱乏研究精神的今天,還有人具備這樣的學術精神,而他們在不同的行業。

莉莉是一位我就見過幾次的朋友,現在在台灣攻讀博士,研究的領域是兒童文學。她是典型的文如其人,看她的東西就知道她是一個敢於向任何權威宣戰,愛恨分明的人,但是她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卻又非常謹慎謙虛;

戴同學是全國著名的建築師,每次和他聊天總是會跳離建築本身而言及歷史、古詩詞和哲學;

蔣勇是我很敬佩的一名大律師,他帶領自己的團隊把多年的法律案例用數據化的方式整理成集;

姜哥哥剛斬獲華北地區十大收益最高的私募基金經理佳名,他則經常出入各種公司考察調研分析;

邱源媛是一名研究清代歷史和民國史的學者,社科院的博士也是哈佛的訪問學者,最近因為在一起開發給上瀕孩子們的課題研究項目而頻繁接觸,她對於研究的科學性和謹慎態度讓我肅然起敬。

他們對於非本專業的好奇心也是學者氣質中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在一個整體系統中。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者,除了教育本身,還需要了解更多領域的知識,只有你有時間有機會,再多也不嫌多,再少也要學。

這些讓我尊敬的朋友都很愛自己的事業,他們的熱愛更多的體現在對於從事行業的好奇心和謹慎。

這樣的愛,就是我說的純碎的愛。

最後想說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切記不能「自以為是」。

因為我們的工作和人有關,所以必然會帶有自己的主觀情感和個人色彩,這個難以避免,所以更要自知讓自己遠離。所以情感佔主導的分析判斷都是危險的,保持客觀冷靜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對於我來說,如同一把鋒利的劍,需要隨時警醒。

看到這裡,你們還想,或者說,還有勇氣成為教育者嗎?

我想說,不僅僅是老師,任何一個職業,都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的堅持。

在每一個遊刃有餘的背後都有奮不顧身的努力,只有從容不迫才不會辜負你多年的辛苦。

回到最原始的問題:「如何成為超級育兒師?」我想,

愛和能力,缺一不可。

我們每一天都會有很多機會,我們是否能讓機會變成現實,不取決於現在,而是之前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積累。

如果沒有這個節目,蘭海還是蘭海,只不過不會出現在你的視野里,但她還是會在一個叫做上瀕教育的機構里,忙忙碌碌做著研究,嘻哈怒笑的和孩子們一起,和同事們一起折騰,和父母們一起折騰,這就是她的生活。

在我看來,這就是初心,無論我現在做著什麼,都不會忘記當年的自己為什麼要出發……

蘭海:成長教育專家、心理專家,「上瀕教育」創始人、首席專家。

她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專業,帶領上瀕教育團隊創立了完整的「成長教育」模式,以私人化「成長顧問」服務支持中國青少年的成長。在《超級育兒師》節目中擔任超級育兒師。

(本文為上瀕教育原創,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蘭海說成長有更多精彩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其他媒體平台及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授權。)


推薦閱讀:

【兒童美術專欄】從幼兒繪畫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及親子關係
教師是天使或魔鬼——《地球上的星星》
超實用寒假兒童防拐防走失漫畫手冊
【雪球自然觀察】頭頂白髮卻不是白頭翁
兒童交互產品設計

TAG:兒童教育 | 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