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人

是自己更了解你自己還是別人更了解你?

我們一般都會都會覺得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呢?

我覺得可能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你比較自戀

自戀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就像希臘神話中的愛上自己倒影的納西索斯,最後變成了水仙花。由於有自戀情節的存在,你總會覺得同樣的東西就是比別人的好,對自己的了解這種更為私密的東西就更不例外了。

第二,你的經歷,也就是你的歷史

網上有一句挺火的話:你所走過的路,每一步都沒有浪費,你的經歷,每一段都有意義。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們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是作為一個個體,我們是特別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跟我們有同樣的經歷,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自己。馬雲說,你可以複製我的成功,但是複製不了我的人生。我就想說了,我已經複製了你成功,為什麼還要去複製你的經歷。我自己的這個成功人生一樣精彩。

第三,反思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也許是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有個人跟你的經歷特別相似。但你還是會堅持自己更了解自己。因為別人只是看到了你的表面,即便是同卵雙胞胎,有著近乎一樣的經歷,但是你依然會認為只有你自己才能走到你的內心深處,自己心中的那點小秘密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是不可能知道的,自己才是那個最了解自己的人。

但是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很多人都聽說過一些心理學實驗或者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比如說當你得到領導的誇獎的時候,你的工作會更賣力;在超市挑選商品的時候,我們總是喜歡拿排在貨架最前排的物品等。還有,現在有心理諮詢職業比較火,很多人抑鬱症患者都會去接受心理治療,其實有些正常人也會去接受心理諮詢。為什麼?

如果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樣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那麼所謂的行為設計學還有意義嗎?心理治療不就更是扯淡嗎?或許這不能說服你對「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執著,但是至少可以說明,在一些時候,我們確實不是那麼了解我們自己。

其實,當我們去觀察我們內心的時候,我們事實上只是在觀察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表情、自己的動作、自己的生理狀態,從而來理解自己現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里心理狀態。

說白了,我們在判斷我們的是什麼心理狀態時,我們並不是問我們的內心,而是在觀察我們身體的活動(行為)。當你昂首挺胸地走路時,你會發現自己自信了許多;當你微笑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心情變好了;當你弓腰駝背的時候,你發自己說話都沒有底氣。這在心理學心理學上被稱為「具身認知」,也就是,我們用生理體驗來「激活」心理感覺。也就是說,人的心理狀態會被人的生理體驗塑造,二者之間關係密切。

如果你認為這個理論是成立,那你應該認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聚焦偏差」,也是就是我們陷在某個局裡,深處其中的我們自己,無法洞察我們自己,而旁觀者有更好的視角來觀察我們。

劉嘉老師把聚焦偏差分為三類,分別是聚焦行動導致的偏差,聚焦場景導致的偏差,聚焦自我導致的偏差。

聚焦行動,指的是當你在做某件具體的事時,你更多地是關注你當下的行為。要完成行為,你就必然更多地關注行為的細節,而不是全局。

每一個參加過高考的人都應該有這種感受,在複習備考的階段,自己每天就是三點一線,除了看出、做題之外,似乎沒有任何事情值得你去花費注意力。你可能沒有注意到,校園裡的那刻大柳樹什麼時候發的芽,可能沒注意到一個同學因為承受的壓力太大而住院了。

聚焦場景,指的是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當我們用不同的標籤,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作為一個父親,在父母自己關係中,你的關愛總是多餘批評。在孩子生活中,你總是以一個父親的姿態來要求自己和孩子,當孩子犯了錯時,你會覺得是自己教育無方;當孩子出人頭地時,你會覺得自己也功德無量。當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跟你家的孩子一樣時,你會認為人家的孩子是真的很努力,很少會把他的父親給扯進去。

父親的角色,限制了你的思維方式,讓你從自己的角色出發去看待你跟還自己的一切。但不要忘了,你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還是一個丈夫、一個員工、一個朋友。

聚焦自我,指的是我們會誇大自己的痛苦、能力、貢獻等。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都知道這句話。但你可能不知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家是的白話文,我家的是文言文」。同樣的困難發生的兩個不同的家庭,你會認為自己家的更難處理。夫妻常常會因為兩人對家庭的貢獻不同而爭吵,老婆說,你每天就知道工作,還自己的生病了你都不管,從來都不打掃衛生。老公說,我不是每天都在忙著掙錢嗎?哪有那麼多時間陪你和孩子,你每天不就帶帶還自己做做家務嗎?還在這裡對我吆五喝六的。說白了,他們都認為自己對這個家庭的貢獻更多,以至於把二者的貢獻加在一起都能超過120%。師徒四人去取經,孫悟空出去化齋,回來之後,發現師父被妖怪抓走了。禁不住的罵:獃子。這麼點功夫,連師父都保護不了。是的,團隊中能力較強者,常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貶低他人的能力。

綜上,我們常常根據自己的行為、表情、生理狀態,來判斷自己的心理狀態,而由於聚焦偏差的存在,在關注自我、自己的行為、自己場景時,我們會陷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陷阱里。

所以,人就是一個矛盾體。


推薦閱讀:

關於工作的深度思考
你,可能不懂自己,也不了這個世界
揭穿下真實的人性--懶惰、虛偽
所有走過的彎路,都是必經之路
30歲以後的危機,藏在你20多歲的選擇里

TAG:矛盾 | 心理學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