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蛙和養兒子是兩碼事
1
這周接的項目挺忙,基本是朝九晚九的節奏,而且中間沒有什麼休息時間,連用餐都是邊掛在電話會議上邊吃的。這麼近乎與世隔絕了三天之後,突然發現朋友圈看不懂了,全成了這個東東:「送兒子出去旅行了……」、 「打包好行李,兒子居然賴在床上一整晚」、「兒子睡覺前得讀書,一會就要寫詩了」,如果不看圖片,幾乎要誤以為同事的小朋友們都是隱婚多年的戲精了。
沒太明白為什麼這款遊戲突然會火,網上有些評論說這個遊戲能讓玩家體驗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情感,提前體驗為人母(或是空巢老人)的心理感受,從而引起共鳴。雖然沒有下載這個遊戲,但是這個理由我覺得非常不靠譜,比如說,如果你家蛙走了四天,你不知道它去哪兒了,但是會充滿期待,而如果是你家娃,別說四天了,只要四十分鐘不知道他在哪兒,估計你就該瘋了(不信,你去學校門口看看那些接娃的家長就知道了)。更不用說,這個遊戲里當媽的啥活都不用干,輕鬆是輕鬆了,可是哪兒來的體驗呢。
玩遊戲和真正幹活,還是兩回事。
2
如果通過遊戲(或是模擬練習)讓人習得一項新技能,其實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技能的問題,二是心態的問題。
我是做銷售培訓的,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銷售培訓能夠做得實戰,也有越來越多的培訓課程開始使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等方式來增加實戰性,但是依然很多使用了這種方式的課程並沒有特別好的反饋,學員和培訓管理者依然認為不夠實戰。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是案例場景的設置偏離現實。面對一線銷售的案例,最好是選用他們自己的打單案例,退而求其次,用同行業或是類似產品的案例也可以接受,但是,用完全無關的行業案例,實戰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且,如果案例的環節涉及到具體的銷售拜訪或是方案呈現的行為,只能用學員公司的案例,用其他案例,學員都無法開展練習。
二是案例的背景和角色設置太粗糙。比如說,在課程上會出現模擬拜訪的行為,讓學員一對一分別扮演客戶和銷售也是常用手段。但是,如果不給出明確的背景資料,讓雙方自由發揮,這個練習是進行不下去的。銷售會虛構出很多條件(比如上來就說「某某總已經同意我們的方案了,讓我來跟您商量一下怎麼實施」),而客戶也會隨自己的心情而隨意調整對銷售的態度,這樣的練習就無法展開了。
三是演練的設計沒有給學員足夠的心理壓力。上面兩點是技能的問題,那麼第三點就是心態的問題。真正面對一個項目或是一次拜訪時,銷售人員會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而在這種壓力下,有很多動作會變形。實戰的課程需要把這種壓力帶進課堂,比如,可以請學員的領導來扮演客戶,也可以設計足夠強烈的競爭。如果學員認為練習只是遊戲,做得好壞也沒關係,那效果也好不了。
3
所以,實戰的課程,要能還原實戰的場景,還要讓學員在有足夠的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完成行為改變,對培訓公司和講師的學習能力和課程設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很多著名的品牌課程,在銷售線上被認為實戰不夠,講師只能照本宣科,只能使用固定的案例(甚至十年用一個案例)和練習是重要的原因。
專業的公司,才能解決實戰問題,而不專業的公司,只會把實戰演練做成佛系遊戲。
推薦閱讀:
※旅行青蛙的稱號都怎麼獲得?
※日本人是怎麼看到旅行青蛙近期在中國火爆的?
※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的稀有明信片是如何取得的?
※旅行青蛙為什麼都說是兒子不是女兒?
※如何評價《旅行青蛙》大部分下載來自中國,正考慮推出的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