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簡史》——宇宙膨脹理論

「宇宙膨脹說」可以說人人皆知,但具體是如何得出的?膨脹的歸宿又在哪裡?斯蒂芬·霍金的《宇宙簡史》告訴了我們。

一、關於宇宙的構想

對於宇宙的認識從古至今:

亞里士多德指出「地球是圓球」——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開普勒預測「行星按照橢圓軌道運行」——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20世紀20年代「宇宙不是靜止不動的,或膨脹、或收縮」。

二、膨脹著的宇宙

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其他星系的恆星與我們的銀河系恆星相同,也缺失了有特徵的一組顏色,但它們都以相同的相對量向光譜的紅端偏移。對此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星系在離我們而去,因為由於多普勒效應,它們發出的光波頻率降低,或者說發生紅移。

目前的證據顯示,宇宙可能將永遠膨脹下去。這不應該使我們過於擔心,因為在100億年內宇宙還不至於塌縮,而到那時,除非我們已經在太陽系外有了殖民地,否則人類將早就隨著太陽的死寂而滅亡了。

霍金的論文證明了:只要廣義相對論正確,而且宇宙包含我們觀測到的那樣多的物質,則必定有過大爆炸奇點。也即宇宙必定有一個開端

三、黑洞

足夠巨大而緻密的星體具有如此之強的引力場,以至光都被拉了進來而無法逸出。這種星體稱為黑洞。

奧本海默的工作給出了黑洞的圖景:恆星的引力場使得光線在時空中的路徑變得與該恆星不存在時不同。

光錐標示著從其頂端發出的閃光在時間和空間中經過的路徑,而在該恆星表面附近,光錐略微向內拐。

隨著恆星的收縮,其表面的引力場越來越強,而光錐則越來越向內拐。

這使得恆星發的光越來越難於逸出。在遠處的觀測者看來,它 光顯得越來越暗,越來越紅。

最終,當這顆小恆星縮小到某個臨界半徑時,其表面的引力場強到使光錐向內拐的如此厲害,以至光再也無法逸出。

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事件集合、一個時空區域,要從那裡逃逸而到達遠處的觀測者是不可能的。

這個區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黑洞。它的邊界成為事件視界。它與恰好不能從黑洞逸出的光線路徑相重合。

四、黑洞不太黑

黑洞彷彿是由溫度的物體一樣,應該發射粒子和輻射,而這隻與黑洞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溫度越低。

黑洞的質量越小,其溫度就越高。因此隨著黑洞質量的喪失,它的溫度和發射速率就會升高。於是它的質量就減少得更加快。

當黑洞質量最終變得非常小時,最合理的結果猜測是,它會在一次可怕的、相當於幾百萬顆氫彈爆炸的最終發射爆發中完全消失。

五、宇宙的起源於歸宿

熱大爆炸模型:

在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的大小為零,因而必定是無限熱。但隨著宇宙的膨脹,輻射的溫度會下降。這時宇宙可能主要包含光子、電子和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同時還要一些質子和中子。

隨著宇宙的膨脹和溫度的下降,碰撞產生電子和電子對的速率會下降得低於它們湮沒而消滅的速率。因此大多數電子和反電子會互相湮沒而產生更多的光子,只剩下少量的電子。

大爆炸後100秒時,質子和中子開始結合在一起,形成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的氘原子核。繼而結合形成各種原子。

宇宙作為整體還會繼續膨脹並冷卻。

無邊界條件:

「宇宙的邊界條件就是它沒有邊界」

時間和空間應該有限而無界的想法還只是一個設想。真正的檢驗是,它作出的預言是否與觀測相符。

六、時間的方向

時間箭頭,至少有三種:

第一種是熱力學時間箭頭——這是無序度或熵增大的時間方向。

第二種是心理學時間方向。這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時間流逝的方向——我們記得過去但不記得未來的時間方向。

第三種是宇宙學時間箭頭。這是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的時間方向。

心理學箭頭是由熱力學箭頭所決定的,而且這兩種箭頭總是指向相同的方向。

如果接受宇宙的無邊界假設,它們就都與宇宙學時間箭頭有關,雖然它們可能並不指向同一方向。

七、萬有理論

真的會有統一的萬有理論嗎?可能性似乎有三種:

①確實存在一種完備的統一理論,如果我們有足夠智慧,就會有發現它的那一天。

②不存在終極的宇宙理論,有的只是理論的無窮序列,序列中的理論把宇宙描述得越來越準確。

③根本沒有什麼宇宙理論。超出某個範圍,事件就不可預測,它們只是以無規則的、任意的方式出現。

迄今為止,大多數科學家都太過專註於發展描述宇宙「是什麼」的新理論,而不關心「為什麼」的問題。

另一方面,其任務是提問「為什麼」的人——哲學家,卻沒有能力跟上科學理論的進展。

如果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它就會是人類理性的最終勝利。那時我們就會知道上帝的意指。

推薦閱讀:

讀書||對「偽心理學」說不
幫你讀《無聲告白》| 不要活在別人的期望里!
現代人為什麼越來越自我?
《人類簡史》 讀書筆記

TAG:讀書筆記 | 宇宙簡史霍金著書籍 | 宇宙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