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蘇格拉底「五宗罪」
《理想國》作為一本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之作,其中關於正義、教育、政治、藝術等諸方面的探討至今閃耀著古人的思想光輝,該書仍盛久不衰,常讀常新。
但作為一本兩千多年前的書,儘管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智慧和哲思,但總也有一些不合時宜、甚至可稱之為糟粕的東西。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書中不少觀點感到驚詫,實在不敢苟同,所以特地列出其中一些值得「批判」的地方。當然,這絕不是刻意吹毛求疵,僅僅是表達我的不同觀點,可能是我理解不夠或者研究不深,難免存在膚淺和謬誤之處。但既然是篇讀書筆記,可以「自由散漫」一些,「暢所欲言」一些。
第一、在第三卷蘇格拉底在和格勞孔等人在探討詩歌和曲藝的形式問題時,表面上是一種藝術形式的探討,但卻細思極恐。蘇格拉底認為,曲調不能過於悲哀,也不能過於萎靡,所以只能留下兩種:多利亞調和佛里其亞調。而樂器也應該只留下七弦琴和短笛。
在確定了之後,蘇格拉底說道:「我們無意之間已經在凈化這個城邦了,我們剛才說過這個城邦太奢侈了。」語氣之中充滿著輕巧,甚至有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但「凈化」這個詞太可怕了,蘇格拉底以其所獨特的「哲人思維」判定好壞優劣,進而「凈化」掉其認為壞的、劣的,這是多麼的毛骨悚然。稍有不慎,就走到了專制獨裁的一面,採取種種看似「合理善意」的手段扼殺文藝創作、壟斷思想市場、控制人們的審美,進而禁錮人們的自由。
在第五卷中蘇格拉底又提出:「在哲學家的界說明確後,我們就可以無所畏懼了,因為那是我們可以向人們指出,研究哲學和政治藝術的事情天然屬於愛智者的哲學家兼政治家。至於其餘的人,不知研究哲學但知追隨領導者是合適的。」
從這一段也可以看出蘇格拉底以其為哲人自居,其嚴重的精英意識導致其主張壟斷思想和知識的市場,並採取一定程度的愚民政策。這一主張的目的,不就是企圖把城邦下的百姓馴服成順民嗎?
第二、在第三卷談到體育鍛煉的問題時,蘇格拉底說道:「至於內部有嚴重全身性疾病的人,他不想用規定飲食以及用逐漸抽出或注入的方法來給他們以治療,讓他痛苦地繼續活下去,讓他再產生體質同樣糟糕的後代。對於體質不合一般標準的病人,他則認為不值得去醫治他,因為這種人對自己對國家都沒有什麼用處。」
並且在第五卷中,蘇格拉底又赫然推斷出:「最好的男人必須與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反之,最壞的與最壞的要盡少結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如果品種要保持最高質量的話;除了治理者外,別人不應該知道這些事情的進行過程。否則,護衛者中難免互相爭吵鬧不團結。」
接著蘇格拉底又提到:「優秀者的孩子,將他們會帶到託兒所去,交給保姆撫養;保姆住在城中另一區內。至於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秘密地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也不清楚」。後面又提到:「我們一定要警告他們,無論如何不得讓所懷的胎兒得見天日,如果不能防止,就必須加以處理,因為這種後代是不能撫養的。」提到了兩次「處理」,是多麼地輕巧,試問這不是納粹是什麼?
蘇格拉底所贊成或主張的這種方式,儘管其論述起來輕鬆活潑,但細細體會,卻有透骨的冰涼和徹底的冷血。上一次如此大規模「優化人口」的,恐怕就是納粹了。但這種毫無人性的做法卻在《理想國》這種彪炳千秋的經典著作中被赤裸裸地表達了出來,實在和後面所探討的哲學家應具有「真、善、美」格格不入。這種「優化人口」、「人道消滅」的做法在某些國家仍然真實的存在著,對於這個現代文明社會來講,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對此,我們一定要堅決警惕這種反人類的做法。
第三、在第三卷後面部分提到了一個腓尼基神話,三種材料為黃金、白銀、鐵銅,分別對應著統治者、輔助者(軍人或者護衛者)、農民及其他技工。蘇格拉底認為人應該分成三類,把每個人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這無疑是主張社會等級理論了,認為「王侯將相,確實有種」。當然,在當時的古希臘仍然存在著奴隸,蘇格拉底有這種想法並不奇怪,但我們今人應引以為戒,畢竟印度的「種族制度」一直備受詬病,我們這個社會階層固化現象也愈加嚴重,千萬不要低估了人類「返祖」的能力。
第四、在第五卷,蘇格拉底更是拋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的觀點,即「把婦女與兒童歸為公有」。蘇格拉底這樣主張無非是第三卷其所討論的「優生優育」問題的延續和發展,企圖通過這一措施「優化人口」,進而更好地保衛城邦。
但我們必須要冷靜地思考一下,僅僅是為了所謂的「優化人口」,而實施違背道德倫理的「共產共妻」真的值得嗎?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替代措施嗎?其實蘇格拉底的這一主張是我所堅決反對的。其一、違背道德倫理,敗壞人倫,和蘇格拉底所設想的美好有序的城邦實在格格不入。其二、即使把婦女兒童歸為公有,恐怕更容易引起護衛者之間的爭鬥,影響護衛者之間的團結。其三、僅僅為了提高人口素質這一目的,從成本收益角度而言也是得不償失,因為可以有更好的替代措施來達到這一目的。其四、蘇格拉底也提到,為了維持這一制度,需要採取一些假話和欺騙手段。一個由哲學家作為統治者的理想國,這個統治者具有正義、節制、勇敢、智慧和善等諸多美德,卻要使用陰謀和欺騙手段來維持這一「共產共妻」制度,進而穩定統治,不得不說這是言行不一、前後矛盾的做法,這又怎麼是一個「理想國」呢?
第五、在第五卷中,蘇格拉底說道:「當一個國家最像一個人的時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國家······這個道理同樣可應用到一個人的其它部分,說一個人感到痛苦或感到歡樂。」
蘇格拉底認為,管理得最好的國家是這樣一個國家,即一人即全體,全體即一人。誠然蘇格拉底這樣主張有一定的好處,但這又有潛在的隱患,即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取消了私有財產制度,這種集體主義再往前邁幾步,就跨入了極權主義的大門。這也就難怪寫出了《極權主義的起源》的阿倫特會對柏拉圖的思想大加撻伐了。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其他一些無法苟同的觀點,如己方的戰士成了俘虜,就要「把他當作禮物送給敵人,隨敵人怎麼去處置他」;再如「這不是女流之輩胸襟狹隘的表現嗎?」又有著歧視女性的想法。
誠然,蘇格拉底以上的主張,有其語境和時代的限制,我們並不能強求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有我們現代的人權意識和自由思想。但既然《理想國》作為一本經典讀物,就是給現代人看的,我們自然也會從中汲取養分。所以我們在讀《理想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甄別,保持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千萬不能被書中的一些詭辯之術混淆了視聽,擾亂了自身的獨立思考。
最後,韋伯的這句話我們仍需謹記,「專家們失卻了靈魂,縱情聲色者丟掉了心肝;而這種空殼人還浮想著自己已經達到了一種史無前例的文明高度。」
推薦閱讀: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愛與悲憫大於尊嚴!
※城南舊事,英子眼中的那些悲情女人
※書評寫作技巧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TAG: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