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術》讀書筆記,高效閱讀習慣養成的秘密

▼ 保持閱讀、保持高效 ▼

本篇筆記首發於個人閱讀分享公眾號:陳煜筆記。


內容來源:《快速閱讀術》、搜索資料

圖書作者:印南敦史

印南敦史介紹:日本著名網路書評家,同時為日本多家網站、媒體機構撰寫書評,每年撰寫的書評多達700餘篇。

對讀書的錯誤認知,是很多人做不到保持閱讀的主要原因。把讀書看作是一件枯燥嚴肅的事,調用意志力強迫自己閱讀,往往不會成功。

筆記字數:5678字

關 鍵 詞:閱讀技巧、日本、讀書、快速閱讀

閱讀前先思考:

  • 普通人對讀書有哪些誤解?
  • 仔細閱讀是否就能加深記憶?

筆記正文

一:重新看待讀書

對於讀書這件事,我們都有著非常牢固的先入之見:

1.認為讀書是一鍵非常嚴肅的事,充滿儀式感。

2.讀書就是要記住書中所有知識——執著於仔細閱讀。

讀書=學習的理念,源自信息傳播媒介不甚發達的古代社會,而仔細閱讀的束縛或許源於學校的教育。

當今社會,媒體本身發生了劇變。我們可以愉快地聽一天音樂、看一天視頻,為什麼只把讀書當作「一本正經的學習」?

對讀書的錯誤認知,是很多人做不到保持閱讀的主要原因。把讀書看作是一件枯燥嚴肅的事,調用意志力強迫自己閱讀,往往不會成功。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努力反向效應。意思就是說,越努力越做不到。強行調用意志力去做一件事時,帶給大腦的是負面的情緒,這時意志與大腦中的「期待(獎勵機制)」就發生了衝突,意志力越強,與之抗爭的「期待力」就越激烈,意志力就越快被摧毀,壞結果也就越快出現,行為的結果就一定是意志的反向。

把讀書當作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享受閱讀,這樣就再也不會有「得費力努力讀書」的感覺。

如果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對於閱讀行為的認識,調整閱讀的方法,就可以養成閱讀的習慣。


二:仔細閱讀的誤區

1、執著於仔細閱讀是閱讀緩慢的主要原因

閱讀速度緩慢的人普遍執著於一個問題,試圖通過仔細閱讀記住書中的每一個內容。

想要做到仔細閱讀,閱讀速度就必然極度緩慢。然而,閱讀速度與理解程度、記憶效果並不成正比。無論多麼仔細地研讀,還是會忘記大部分的內容。

2、並不是所有書都值得仔細閱讀

當今社會,內容產業呈現井噴之勢,我們的閱讀方式、聆聽方式也隨之產生變化。我們已經習慣對網路新聞、社交網站進行粗略閱讀,卻要在閱讀書籍時保持傳統的閱讀模式,實在是不太現實。

更何況,每年新出版的書籍數量,都呈指數形勢增加。對大部分的書籍進行流水式的快速閱讀,更符合當今的社會形態。

3、強行的仔細閱讀,對記憶有害無益

「讀書,就是將其忠實地複製在自己的頭腦之中。」

很多人都被這樣的想法束縛,即使感到疲憊,也還是會拚命努力想把書中的內容裝進腦子裡。

調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強行記憶,也會產生努力反向效應。

4、從複製100%到邂逅1%

回顧一下自己的閱讀經歷便會發現,即便那些深深打動我們、帶來巨大影響的書籍,我們也不能牢牢記住太多內容,能夠留在記憶中的,至多只有一兩句話。

由此可知,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收穫

重要的是,閱讀之後,能在腦海中留下知識或收穫的片斷。僅僅是片斷即可。哪怕只對一處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閱讀也是成功的。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

不奢求通過閱讀一本書就獲得一個大型積木塊,而是先通過多讀,讓自己積累更多的積木碎塊。

所以,想提高閱讀速度,就必須從「仔細閱讀」的觀念中解脫出來。

並不存在「能夠快速閱讀的人」和「不能快速閱讀的人」。

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在於,是「能夠擺脫仔細閱讀的束縛」,還是「糾結於仔細閱讀」,僅此而已。


三:如何做到快速閱讀

1、像聽音樂一樣讀書

我們可以連續聽一天音樂,這是因為大多數人聽音樂是為了放鬆心情。我們不會想把這些聲音「作為知識儲存起來」,而是希望讓它們自然地從耳畔流入心底,並從中獲得快樂。

培養快速閱讀習慣的第一步,就是正確看待讀書,把讀書當作是一種輕鬆愉快的事,享受閱讀,培養「像聽音樂那樣讀書」的閱讀狀態。

2、以小標題為單位跳讀

小標題其實是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呈現了每一小節的單位內容,其目的是為了向讀者傳遞「本小節寫的是這樣的內容」這一信息。因此,在看了小標題之後,如果覺得「沒有必要閱讀」或者「不想讀」,就可以毫不猶豫地跳過去。

所以,利用小標題判斷該章節是否需要閱讀,有利我們對書籍的內容進行抉擇、取捨,並在短時間內選出要點進行閱讀。這樣,就可以徹底捨棄自己不需要的內容,得以去蕪存菁。這是最基本的理念。

3、仔細閱讀序言了解書的輪廓

序言是一本書的導入部分,一般會寫明書籍的撰寫目的、概要等。了解一本書的文體、寫作意圖,把握全貌,閱讀序言至關重要。

4、利用目錄尋找喜歡的內容

對於好書的定義,因人而異。而「功能性強的書」確實是存在的,這類書籍的要素之一便是目錄編寫得非常高明。僅僅翻看目錄,就獲得了大量信息,甚至心動不已。

無論如何編排,閱讀正文之前都最好先確認目錄,翻閱全書內容,把握書籍的整體框架結構。

在此基礎上,再決定要「以多少內容為單位進行閱讀」。

並非只有依序閱讀,才是正確的閱讀方法。

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章節,閱讀開頭和結尾5行便可略過。當然,有時候,也會出現文意銜接不上的情況,這時就可以再回頭瀏覽一下中局的內容。

5、使用多種閱讀節奏閱讀。

閱讀速度緩慢的人,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其基本閱讀速度緩慢,而是在於,在讀書時一直保持同一節奏、閱讀節奏過於單調。

快速閱讀的秘密就在於,根據內容與興趣,掌握最舒適的閱讀節奏、隨時換擋,緩急有度。

6、明確閱讀目的

之所以不能做到輕鬆拿起、輕鬆閱讀,是因為沒有想清楚「通過閱讀這本書想要收穫什麼」這個問題。特別是在閱讀商務類書籍的時候,這一點尤其重要。

讀書的時候,要考慮清楚「我究竟想獲得什麼」。明確閱讀目的,在尋找中閱讀,流水式閱讀得心應手。

只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關鍵詞搜索閱讀法。確定了關鍵詞之後再閱讀。

如果覺得只閱讀包含關鍵詞的部分不能完全理解其內容,那麼建議大家倒退幾頁開始閱讀。或者把關鍵詞所在的這一小節仔細讀一讀,就基本能把握大致內容了。

7、不求記憶地閱讀

大部分人在讀書時,看到觸動自己的地方,並不會特意抄寫下來,而是會用筆畫線做標記,或在書頁留白處書寫筆記。

為什麼要在重要的地方畫線呢?其理由多種多樣,但大體來說,不外乎以下兩點:

1. 為了記住畫線的部分。

2. 為了今後重新閱讀畫線的部分(做記號)。

但是請想一想,首先,僅憑畫線,就能夠將這部分內容深刻地留在記憶中嗎?

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在完成了畫線這一行為之後,感到心裡踏實罷了。一邊畫線一邊閱讀,有助於感受到一種積極的心態。而在畫線的那一瞬間,就忘記了內容。

為了儲蓄知識而邊畫線邊閱讀的人,從以下兩個意義上來說,其閱讀行為都是失敗的,這麼做也並不能真正儲存住閱讀的收穫。無論怎麼畫線,書本的價值也不可能躍出書外,還是會繼續「沉睡」在書中。

這樣只會讓閱讀成為一個充滿壓力與負擔的過程。

8、跳過那些無關經營的闡述、說明性內容

鑒定跳讀內容的兩個個標誌:

標誌一:為了區別其他同類書籍而加入的作者自述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部分內容僅僅是為了突出這本書與同類其他書籍的差異,或者說是為了吸引讀者購買。甚至有時候,完全是為了滿足作者本人的自我表現欲。這類作者自述,在我們希望縮短閱讀時間的時候,要毫不猶豫地捨棄。

標誌二:印證理論或主張的特殊事例、經歷

在商務類和自助類的書籍中,為了印證作者闡述的理論或觀點,常常會列舉一些事例或作者自身的經歷。

一般來說,論證的順序是:理論→事例→理論(總結)。首先提出理論框架,然後為了提高說服力而舉出事例,最後再次總結核心理論或主張。

因此,捨棄事例,直接跳讀到總結的部分,完全不會妨礙理解。


四:如何養成閱讀習慣

直截了當地說,「想讀書,卻難以實現」的人,其實就是沒能將讀書融入自己的生活規律。也就是說,讀書並沒有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還有一些人,他們將健步走、跑步等其他興趣都變為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卻仍把讀書當成一件「特別的事物」。

以下是養成閱讀習慣的幾個要點:

1、在「每天同一時間」讀書

養成閱讀習慣,框定時間段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因素。

一開始框定的時間段不必太長,10-30分鐘即可,否則會負擔過重難以堅持。

這個時間可以定在工作開始之前、午飯後、睡前等,努力將讀書時間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形成生活規律的第一步。

把閱讀時間固定在頭腦清醒的早晨最為有效。早睡早起的人,會感覺一天的時間更長、節奏更加協調高效。而晚上睡覺之前的這段時間,容易被喝酒、疲倦等原因打亂規律,不易養成習慣。

另外,確定閱讀的地點、場景、情境,同樣重要。不僅要定好地點,比如:在家裡的這個地方、在這間咖啡屋的這個座位、上班前的辦公室等,還可以有意識地搭配固定情境,比如:讀書之前,先沖一杯咖啡、播放自己喜愛的音樂或打開窗戶透透新鮮空氣等。

2、首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書籍可分為三種類型:

1. 不必讀的書(不適合自己的書)。

2. 無法快速閱讀的書。

3. 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無法快速閱讀的書,數量通常不會太多,大部分書籍都是可以快速閱讀的。

在閱讀習慣養成的初期,關鍵在於多讀可以快速閱讀的書、按比例讀那些無法快速閱讀的書。

3、保持新鮮感:今天閱讀的書要與昨天的不同

這就好像無論多麼美味的大米,如果每天都只吃白米飯,幾個月下來也一定會感到很痛苦一樣。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本書讀了個開頭,就放在包里,好幾天(更糟糕的恐怕要好幾周)都不會再碰了。

這是「想要養成閱讀習慣而未能成功」的人們的共同特徵。總是想著包里的存貨,越發感到讀書是一件難事。

在1-3天內讀完一本書,是最理想的狀態。每天讓不同的內容流過自己的腦海、內心,是流水式閱讀的基本模式。

並且,短時間內快速閱讀書籍,能夠使其核心要點更加深刻地留在記憶里。相反,一邊尋求共鳴,一邊閱讀,花費一個月才讀完的書,最後的感受往往會是不知道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麼。

產生上述差別的原因在於「讀書密度的差異」和「是否抓住了全貌」。如果花費較長時間仔細閱讀,那麼單位時間的閱讀密度就降低了,而且不容易把握住書的全貌,因此本質上只是一次非常淺陋的閱讀經歷。


五:如何避免讀後就忘

1、不要對一次閱讀期望太高

將讀書看得過於嚴肅,糾結於仔細閱讀魔咒的人,會有這樣的奢侈願望:「只讀一次,就能把書中的內容印刻在腦海中。」

當然,在閱讀中有所收穫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想要把一切都化為己有是極不現實的。

2、邊讀邊寫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摘錄」,將書籍內容簡明扼要地概括並呈現出來。

這裡所說的「摘錄」,是指僅僅摘選書中最精彩的部分。通過摘錄,可以產生兩個效果。

第一個是信息效果。閱讀摘錄可迅速地把握書籍內容的精華,以便於在日常生活中提及、反覆溫習,也可以作為別人購買書籍時的參考。

第二個是加深效果。通過摘錄,可以明確書中的哪些地方讓自己感動。

3、自我評定讀書足跡

為了再次確認我們積累的閱讀成果,建議大家以12本書為單位,定期回顧自己記錄下來的摘抄與感想。

另外,在回顧短評的時候,請思考以下問題:

? 哪一類書籍比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鳴?

? 哪一類意見主張是自己讚賞的?

? 哪一類書籍是自己今後還想要閱讀的?

如此,看清了自己的閱讀偏好,就容易明確後續閱讀書籍的大致方向,確定自己的意向。

最重要的是,這件事情本身非常單純、愉快,有利於我們堅持閱讀習慣。

最後,在這12本書中,甄選出最佳的一本,讓它成為自己近期閱讀的書籍中最精彩的一本。到了年終,再從這一年歷次選出的「最佳」中,選出一本「最佳中的最佳」。


六:如何制定閱讀計劃

1、以一周或二周為單位,指定閱讀計劃

指定閱讀計劃時,在每一個閱讀周期的末位,餘下1-2天當作「自由日」。你可以把它設定為「非讀書日」,也可以用來仔細品讀自己喜歡的書籍,不必顧慮時間,但是必須找出一天策划下期必讀書目。

如果每看完一本書,才開始想下一本該讀什麼,就會變成一種「靠借貸維持經營」的狀態,心理壓力非常大。反之,如果制訂了完善的讀書計劃,即使工作量是一樣的,心理負擔也會大大減輕。

2、打破興趣壁壘,增加喜歡的書籍

只選擇自己想讀的書籍,讀書就會千篇一律。

制定閱讀計劃時,每個閱讀周期要選擇一兩本不太想讀的書。如果只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最後難免千篇一律。

實際上,從自己本來並不感興趣的書中獲得感動,才是閱讀的妙趣之一。這樣,流水式閱讀的過程,就會多一些新鮮的刺激。

當然,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勉為其難,硬著頭皮閱讀自己非常不喜歡的書籍。

3、如何正確閱讀不能快讀的書籍

過於花費時日的閱讀,可安排在自由日進行。

4、獲取書籍的來源要不拘一格

如果所有書目都要購買全新的紙質書籍,那麼快速閱讀習慣的培養過程代價過於高昂。

圖書館、二手書店、電子書都可以當作我們閱讀書目來源的途徑之一。

5、如何清理書架

——熱愛讀書之人,方能與書籍圓滿告別

伴隨大量閱讀而產生的煩惱——如何收拾書架。

有些人可能會反覆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但是一般情況下,讀過一次的書基本就不會再看了。

過去,人們普遍認同「書就是財產」的價值觀。擁有大量藏書,確實曾經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而將書的物質存在作為「財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捨棄不需要的書,會更加愛書。

當你嚴格甄選「真正需要的書」和「不需要的書」之後,你會發現你真正喜歡的閱讀領域。

定期清理書架還能帶來兩個變化:首先就是房間乾淨整潔了不少,對於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也更加積極了。其次,更加期待遇見新書了。

即使今後,又需要查閱某一本書,我們也可以通過舊書市場、圖書館、電子書等方式,輕鬆地拿到手。現在,我們還可以利用網路查詢,除了極少部分書籍外,「失而不得」的書籍幾乎是不存在的。

處理舊書的方法並不一定要省掉,可以選擇送給同樣喜歡閱讀的年輕人。


本篇筆記由微信公眾號(陳煜筆記)為您免費整理

關注公眾號 | 一起發現更大的世界

weixin.qq.com/r/YnVnf3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精進》摘錄
你真的會讀書嗎 什麼樣的書非讀不可 什麼樣的書可以以後再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
如何讀書才能更高效?
邊帶孩子邊讀書

TAG:讀書方法 | 閱讀 | 書籍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