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的祠堂文化——賦予時代信息
黃姓的祠堂文化
黃氏祠堂作為先祖崇拜與神靈崇拜的產物,是黃氏先祖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本章節,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黃氏祠堂文化作為一種相當有地方特色的黃氏家族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於發族尚不多,便先置祠於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黃姓祖先,從黃氏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淵源流長。黃姓的祠堂文化作為黃姓家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黃姓最早的祠堂始建於哪朝哪代已無從考證。現存的祠堂大都經過重修,能保存舊貌的幾乎沒有。廬陵有座黃氏義城祠堂始建於元初,算是比較久遠的。一般黃氏祠堂盛於明清。尤其清代中後期,大小祠堂遍布城鄉,其構築宏麗、工藝精美,大多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久遠的傳統風俗,千百年來為族人所重視。完全可以說,黃氏祠堂是中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它所顯示出的強大生命力長久不衰。現存的黃氏祠堂,大多保留明代以來的建築風格。即使重修或重建過的祠堂,其結構、色彩乃至雕飾,也基本保持明代以來的基本特徵。所不同的是,重修或重建過的祠堂,多以石料和鋼筋水泥為主,間以木質架構。據統計,遍布全國城鄉每個角落的黃氏祠堂有數十萬座。這些祠堂或精巧端莊,或古樸凝重,雖然建築規模大小不一,風格亦有所不同,但它都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
黃氏祠堂一般都採用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大都為三進,偶見單座、兩進、四進或五進。明代《魯班經》記載:「凡造祠宇為之家廟,前三門(山門),次東西走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後明樓、茶亭,亭之後即寢堂。」因此,黃氏祠堂一般也由大門、儀門、走廊、明樓、享堂、寢堂等組成。有些祠堂在後部開闢庭院、花園,不少祠堂還附設戲台。享堂是祠堂的正廳,又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之處,因此空間最大、用材最考究。寢堂為安放祖先神位或紀念對象之所,在裡頭均設有神龕。以上這些特徵標誌著福清祠堂作為公共建築的性質得到了加強。黃氏祠堂具有分布廣、規模大、建築形式傳統、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等特徵。由於祠堂是祭祖的神聖場所,因此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隨處可見的黃氏祠堂,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地方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等相映而成中華大地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黃氏祠堂一般分為兩大類:黃氏祠堂、歷史名人專祠(即歷史名人紀念祠)。其中前者約佔98%以上,在城鄉均有分布,尤其在農村更為普遍。黃氏祠堂,有「總祠堂」和「分祠堂」之別,「江夏黃氏大宗祠」是全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宗祠」和「支祠」屬於「分祠堂」。無論建造「總祠堂」還是「分祠堂」,都是為了追祖德、報宗功,敦睦族誼,加強宗族的凝聚力,並更好地傳承血脈、延續榮光。有人將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並論,足可見祠堂地位的重要性。黃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龕,供置祖先的神主牌,而且龕前都有香爐、燭台等祭器;祠堂內都有覆竹狀的祠聯或行第序列;橫樑或四周牆壁上懸掛有牌匾。外部——一般都有三個門:中門為大門,門上寫有黃氏祠堂的名稱,如全國的「江夏黃氏大宗祠」、地方的「黃氏宗祠」、以名人的「黃XX公祠」等;左右兩邊為儀門,門上寫有「入孝」、「出悌」字樣。另外,黃氏祠堂每隔一段時日均進行大規模的拜謁祖先的祭祀活動;每過幾年或幾十年一般都組織族人專修族譜。
由於宗族的凝聚力往往來自宗族的實力。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一人得道,同族皆榮,祠堂的規格也遵循王法制度,族中有人金榜題名或「青衣換紫袍」,那麼這個宗族建造的祠堂就能「豎旗杆」、開「三山門」、設置「門當戶對」,各種設置還要與其官位相應。從這個意義上講,「廬陵黃氏第一名祠」要數位於吉安固江的「義城宗祠」。這並不是因為它有近1200年歷史,而是因為曾出過一位官至朝廷歷官翰林大學士,戶部尚書,以賓文閣直學士兼秘書監,贈太太師,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的顯赫人物——黃應。廬陵黃氏「義城宗祠」始建於元初,該祠明代進行擴建清初被火毀,該祠第三次修建時,清進士廣東巡撫黃贊湯親自卜地興建的。祠堂始建時為三進八扇一後院,規模較大,寬24米,深69米,佔地1656平方米;外牆為磚石結構,內為木質結構的宮式斗拱建築。現祠內大廳之彩繪、浮雕、鏤雕等十分精緻;大廳正中上方高懸著黃贊湯題詞「義城宗祠」,黃氏「義城宗祠」雖歷經重修,但仍保留元代建築風格。從其宏偉的氣魄、精美的飾物,仍可感受到昔日的繁華。特別是祠堂前依舊挺立的旗杆碣,彷彿猶在見證廬陵黃氏家族的榮耀。該祠被列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吉安縣敖城功閣「黃氏宗詞」,始建於明朝正德十年即1515年間,為磚木建築。2008年本族村民捐資將祠堂翻修一新,功閣祠堂的建築,富有獨特風格。樓為磚木結構,長65米寬20米三進二井,二層高。上、下二層皆採用通天柱、直貫樓頂,外廊明柱、斗拱交錯,碧宇飛檐,雕梁畫柱,極盡精土之巧。四面通風,上下通行,上層皆有走廊桿。面面有景,風光不一、門前遠眺,心曠神怡。近見禾河江水東流,碧波粼粼,阡陌交錯,綠浪滾滾。遠視江岸楊柳,浩渺如煙。在本地同類建築中可謂壯麗之景,為千年古村功閣增色不少。功閣祠堂其建築之美,樣式之新,工藝之精,構造之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目前準備申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功閣祠堂結構精緻,規模雄偉,裝飾豪華、門前均有大理石階,祠內門廊、廂房、天井,兩旁花園俱全,牆上壁畫構圖美觀,線條流暢,工藝精湛,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功閣祠堂文化。功閣祠堂也是文豪題詞和書法家手筆之處。大門正面匾額,由功閣族人清代舉人,曾任江西某報社總編,振興功閣第一人黃尚珍題詞的四個鎦金斗大字「黃氏宗祠」。功閣祠堂的建築以小見大,繁而不亂,布局嚴謹,精雕細刻是古寺祠院建築藝術特色。雖經300多年的風雨侵蝕,至今仍然平滑如鏡。石龜、石獅.栩栩如生,常年守候在功閣祠堂門前,顯得雄偉峻峭。頂天明柱,均有楹聯、聯聯精華、字字生輝,木扇畫面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功閣祠堂可謂文人薈萃。功閣祠堂亦俗亦雅的藝術風尚。功閣深厚的文化沉積與如詩如畫的自然環境,帶給藝術家藝術創作之靈感。這種以山水龍鳳為基礎的藝術靈感無不在功閣祠堂的詩聯、建築、雕刻、書法、繪畫之中體現,給功閣以永恆的藝術生命。使功閣祠堂成為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殿堂。
黃氏祠堂在黃姓家族文化中別具意義。由於它是最重要的建築形式之一,往往集中了一族人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因而成為所有建築藝術和各種工藝藝術的精華標本,是蘊涵豐富內容的珍貴文化遺產。
因為古代村落是由一個家族逐步繁衍發展而來,這種濃縮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態古村落」,記錄了家族制度的沿革和變遷,具有強烈的宗族色彩,因此可以說,祠堂是所有鎮、村中最靈動的部分。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係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假如讀懂了黃氏祠堂,也就讀懂了黃氏祠堂文化,乃至黃姓家族文化的真諦。
在黃氏,無論姓氏宗祠還是歷史名人專祠,大都宏偉壯觀,顯得既肅穆莊嚴又溫情脈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令人興發無限思古之幽情。由於黃氏祠堂融入許多地方傳統文化的精髓,自然成為人們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尤其是族中優秀人物的人生軌跡、才識德范,往往成為激勵後代奮發向上的動力。黃氏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漫時空隧道,保持著後人與祖先心靈的溝通,是連接後人與母體文化的血緣臍帶」。祠堂黃氏象徵著祖先和家族心靈的「長城」,是子子孫孫一條永走不完的鄉戀之路……
為了緬懷和追憶先賢,不論古代還是現代,功成名就人士的後代,往往在祠堂內為其前輩懸掛各種牌匾,以彰顯家族的榮耀。這些牌匾大都質地考究,或顯得凝重肅穆,或顯得金碧輝煌。在「黃氏宗祠」內,懸掛「進士」、「狀元」、「恩賜翰林」、「文魁」、「監察御史」等牌匾。 黃氏祠堂是家族系統的一種硬標誌,是一個宗族的精神核心、宗族的精神家園。黃氏祠堂主要功能就是祭祖或緬懷先賢,而祭祖或緬懷先賢實際是強化人們不忘根本、回報根本的一種教育手段。它讓族人「孝」字當前,一代「反哺」一代。黃氏祠堂作為一族聖地的象徵,雖然存在一定封建族權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不能與時俱進,但它卻牽動每一位遊子的心。當遠居海外的赤子回到故鄉,頭一件事便是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歸來。從這一點意義上講,黃氏祠堂具有維繫海內外血脈親情和加強海外宗親同祖國聯繫的不可替代的橋樑作用,因此也可以說, 黃氏祠堂又是一條 黃「根」的紐帶。許多黃氏華僑為了本宗的榮譽,都會不遺餘力地投身於建設家鄉的各種公益事業中去。
改革開放以來,黃氏祠堂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許多宗親紛紛將祠堂加以改建、擴建,甚至重建,成為中華大地上一大人文景觀。如今,如今黃氏祠堂的封建色彩已逐漸褪去,越來越成為單純的民間活動場所。不少宗親遇上紅白喜事,都喜歡選擇在祠堂里,或擺酒設宴或演戲或放映電影。更有不少棋曲同好,經常聚集在祠堂里開展各種富有意義的活動。不少祠堂,還設有閱覽室、展覽室、棋牌室、音像室等,成為老人和孩子的樂園、曲藝愛好者的聚集地。祠堂里或蘭花或玫瑰,散發出悠悠芬芳,每個人都彷彿沉浸在祥和而愉悅的情境中。
在黃姓農村,祠堂在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以至政治生活中都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祠堂這個特殊「載體」,充分利用祠堂資源,挖掘祠堂文化積澱和傳統道德積澱,「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時代道德風尚,為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祠堂陣地作了有益的探索。許多祠堂都設立了諸如理事會、監事會、老人會等民間管理機構,其成員作為祠堂活動的「掌舵人」,為灌輸新鮮血液、拓寬文化內涵、調解鄰里糾紛、宣傳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識身體力行、不辭奔波,對社會安定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黃娃祠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敬奉祖宗、教育子孫,它帶有宗族中特有的文化內涵及審美情趣,並通過民俗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以至現在不少黃姓祠堂都很重視家訓、祖訓在教育後代上的獨特作用。由於現代黃姓祠堂文化活動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和創新性,所以群眾每逢節慶日,如春節、清明、冬至、中秋等,充分利用其地域性、歷史傳承性等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易於被群眾所認同、所接受,併產生共鳴的民俗文化活動,做到雅俗共賞,起到宣傳教育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在許多南方黃氏祠堂的老人會經常組織各種群眾性民間文藝活動,並進行觀摩、比賽等,起到非常明顯的社會宣傳效果。
在新的歷史時期,黃氏祠堂文化活動必須賦予時代性。是最具個性特徵的文化,有著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載的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澱。由於在農村,群眾對姓氏宗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為強烈,不少祠堂還設置了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壽星榜等,大力弘揚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勤勞致富、誠實守信、健康樂觀的典型人物。黃氏祠堂文化瓜瓞綿綿、源遠流長,黃氏祠堂建築古香古色形態各異,風格各有獨特。
註:本文摘自黃俊德撰寫《中華黃氏通史》草本,第一卷「黃姓淵源」,第八章「黃姓的家族文化」,第十節「黃姓的祠堂文化及黃氏的祠堂建築」
投稿請直接發送微信公眾號:JXHSYJQ
或直接發送至郵箱:630083594@qq.com
不丟傳統,不忘來路,不失本心
關注【江夏黃氏一家親】
重新發現家族傳統文化魅力
?弘揚「江夏」精神,挖掘「黃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族美德!
定期推送黃氏家族文化,黃氏家族活動,黃氏家族風采 ,黃氏宗親交流,黃氏宗親資源共享等諸多優質內容,重服務黃氏家族的微信平台!
註明:縱覽天下黃氏氏資訊,盡在天下黃氏信息平台!由【江夏黃氏一家親】獨家整理髮布!歡迎您的關注和分享至朋友圈和群,轉載請註明出處!信息不盡完善,歡迎各宗親提供活動信息。
推薦閱讀:
※從提筆就怕到想寫就寫,給你三個方法
※中國人為什麼習慣晚上洗澡?
※虎刺梅老黃葉子是怎麼回事?
※每日小情書,倘有來生,若給死別,別不生離!
※如何成為知識分子和真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