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公元年(8)- 公子益師卒
(冬,十有二月,)公子益師卒。
咱們先說「公子」。
《春秋》里的公子還沒有後代「富貴子弟」的引申含義,公子指的就是諸侯的兒子(有時女兒也稱公子)。
如果更狹義一些的定義,有別於「世子」,公子是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孩子。
有人會問,「公子」是諸侯的兒子,那「公孫」就是諸侯的孫子了吧?
沒錯,《春秋》里的公孫就是這個含義。
那公的重孫子叫啥? 公重孫?
顯然不是。
這裡必須認真說說公的重孫怎麼稱呼的事情了,因為以後總會遇到這個問題。
公的重孫,也就是公子的孫,就會用他爺爺的「字」,作為自己的「氏」,稱呼就變成「氏+名(字)」,如果沒有大的變故,他之後的後人也會繼續繼承這個「氏」。
簡單歸納一下,就是:你的字 我的氏
比如這位去世的公子益師,根據左傳記載,他的「字」是「眾父」,他的後代就以「眾」為氏,隱公五年開始出現的「眾仲」就是公子益師的孫子或者更晚輩。
古人起名和字,往往採用近義或反義的漢字。
咱們看看《說文解字》里對益師的名和字的解釋:
益,饒也。《說文解字注》:「有餘曰饒。」 就是多的意思。
師:「二千五百人為師。」 是人口眾多的意思。
眾,「多也。」 還是多的意思。
因此公子益師,字眾父,說明他老爸給他起名用的是近義詞。
咱們再來說說「卒」。
根據《公羊傳》的記載,天子死叫做「崩」,諸侯死叫做「薨」,大夫死叫做「卒」。
《春秋》中,對周王的死一律是寫作「天王崩」,對魯國國君和夫人的死都是寫作「薨」,而其他諸侯和本國大夫,則用「卒」。
其實,「卒」就是結束的意思,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
而「崩」是指山體崩塌,「薨」則是山陵塌落的巨大聲響,從而引申出天子或諸侯死訊帶給民眾的類似於巨大災難來臨的心情,感情色彩強烈,可參照下圖來體會。
一般情況下,《春秋》會記載人物去世的日期,然而對於公子益師的去世,只記載了他是十二月去世,但是沒有具體的某天,對於這個情況,春秋三傳有不同的看法:
《左傳》: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
《公羊傳》:何以不日?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穀梁傳》: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惡也。
三家意見,從《春秋》中都可以找到反證,都未能完美解釋「不書日」這一問題,因此還停留在猜測的階段,有待繼續考證。
「公子益師卒」說完了,下次咱們說一說《春秋》里沒有記載,而《左傳》里記載的事情。
微信公眾號:國學一言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