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生藝術家

這是昨天早上的想法。

看見有人邀請我回答「如何成為有想法的人」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我覺得自己並不具備回答這種問題的資格。因為到目前為止我仍然是個尚未走出生活困境,實現生活自由的趕路人。

但我認真想了一分鐘,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做一個人生藝術家呢?

「人生藝術家」,這個生造出來的詞在腦海中產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回想,本來想跑步的時候好好琢磨琢磨,結果跑步的途中卻沉迷於耳機里黛玉跟寶玉拌嘴鬥氣的日常,多聽了一章,預定的5公里結果跑了10公里,今早起床簡直酸爽。

在我的想法里,所謂的人生藝術家,就是不再以特定的身份生活一輩子。而是用短短一生的時間儘可能去嘗試各種各樣的生活。你可以花五年去學習兩三門外語然後週遊世界,然後花一年時間去學習冥想,花一年成為畫匠,花兩年成為攝影師,花兩年學習心理學,花兩年學會腦內迷宮,花一年考潛水執照,花兩年成為手工藝木匠,花四年考取岩土工程師,這時候你才40多歲,在你老死或者遇到意外橫死街頭以前,你仍然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你不用做到最好,只要在某一個領域盡情去體驗就可以了。

當然,這很難,可難道當下的生活就不難了嗎?

肯定有很人會說,不可能,這不是真的生活。那麼,生什麼是真正的生活?是你現在所處的的情景?是誰給的定義,你出生的時候,其實是附帶說明書的嗎?

並沒有吧,你如此深信自己的觀點是因為你從不曾正視過其他的觀點。生活像一個f(x)函數,你既可以隨意為x取值,也可以為f()定義不同的法則。

國慶的時候我做了一次毫無意義的飛行,因為我突然想,今晚我有可能在兩公里以外的地方睡覺嗎?那樣的話我的失眠會不會好一點?

我覺得不可能,因為我不會飛。

——但是有航班啊。

——不,我有事。

——什麼事?

——我得值班,我得背單詞,我得看書……

——你值不值班對工作根本沒有影響,背單詞跟看書,跟這個有衝突嗎?

——沒有,但是,我沒有準備……

——借口。

——好吧,是借口,但是……我不喜歡這樣。而且我沒有預算。

——一千塊就夠了。

——我不喜歡這樣,這種事太傻逼了。

——我也不喜歡你這樣,畏畏縮縮,總是很難看地為自己找借口。

大概五分鐘的心理交戰,然後迅速瀏覽航班,訂了飛往一個兩千多公里以外的小城市的航班。回程挺貴,但是加起來也就800塊。

運氣很好,有靠窗的座位。

當我看著窗外晴空萬里的時候,我明白,這不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

在一定的高度的地方,每一天都是晴空萬里。

下飛機,坐公交車,吃了一碗面,逛了個不起眼的公園,找了個不起眼的酒店,做了瑜伽,但還是失眠了。

第二天一早又飛回來,剛好趕上午飯。

沒有旅行,沒有美食,甚至沒有安穩覺。但這卻是我能實實在在夠抓住和掌控的生活。這件事沒有帶給我任何新的觀點,卻以一種更加堅定的方式提醒我:要尊重、敬畏、熱愛你的生活。

我想多年以後,我大概早就忘了現在的一切常規情境,開心和不開心的生活日常,但是我會永遠記得在上海幾個人擠在一起吃著盒飯的除夕,記得凌晨三點關燈關門走出小區悵然走在那條漫長的大街上,記得懷著無比寂寞的心情在樓頂等著天亮看日出結果是陰天,記得跑步途中突然領悟的狂喜,記得曾經心血來潮飛了兩千多公里就為了一件小事。

生活確實需要儀式感,需要心靈上的自我關懷。我慢慢發現自己行事出格並不是因為刻意與眾不同,而是因為我想要像個真正的人那樣活著。

只有在奮力掙扎的時候,我才覺得自己活得那麼真實,所謂的搖滾精神,朋克精神,金屬精神,不就他媽的這麼回事嗎!

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經濟能力,家裡負擔大,懂得不夠多……短時間來看,這些問題確實無法迴避。但是你好好想一想:你會因為這些放棄罹患重病的家人嗎?你會因為這些放棄在心裡愛上一個人嗎?你會因為這些在你命懸一線的時候乖乖等死嗎?

不會,因為你的腦子裡有一個不夠清晰的價值排序,你會下意識地把某些最基本的需求放在最前面,而更多的時候,你完全在憑著即時產生的情緒在生活,這樣是非常短視而盲目的,我們以後會講到情緒,講到感性合理性的關係。我想說明的是,我們可能會對顯而易見的情景做出本能的判斷,但對於很多看不見的、又相當重要的東西的態度簡直是一種漠視。

你關心過你的心理狀況嗎?關心過你的人格、你的幸福平均值嗎?你知道「後悔」是一種全然負面的情緒嗎?

我不是說看不見的部分更重要,我是說身體和心智,外在和內在,物質和精神其實同等重要,並且是難以割裂、互為因果的東西。中國人講陰陽雙魚,就是這種道理。

我一直覺得,好的人生應該像向量一樣朝著一個方向前進,而不是在原地繞成一團亂麻。我們很難做到保持專註,因為無論外在還是內在都會嚴重影響我們。

你仔細想一想,假如一個人能活到一百歲,20歲左右擁有健全的人格,步入生活,然後在之後長達40年的生活里都陷在家庭、工作的深淵。很多人並非出於本意去選擇工作,組建家庭也只是一種折衷的策略。對有限的生命沒有絲毫的敬畏,所以盲目地選擇,盲目地陷入困境,又盲目地期待生活能變得好起來。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便捷,人們的幸福感卻在明顯降低,而焦慮和抑鬱指數也在全世界的範圍明顯上升。

奇怪的是,我們明明妥協地選擇了相對來說更容易的生活,隨著時間增加卻感覺更糟糕了。

我們試著來理清這當中的邏輯。

因為這種妥協性的選擇可以立刻避免很多痛苦,諸如可以熬夜,可以睡懶覺、可以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可以宅在家裡幾天不出門,或者只要有WiFi有手機就以為自己連接了全世界。

但是我一再強調過了,對於根源性的問題,從來就沒有能立竿見影的方法。所有能立刻緩解問題的解決方面幾乎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人們永遠在用新的便利製造了更多新的困境。這些困境在短時間內並不會發生作用。往往是當十年過去,二十年過去,我們經歷了更多的悲歡,明白生活的艱難,突然有一天才想起來生活是從哪裡開始走向下坡路的。

從你年少時心甘情願去過一種微不足道的生活那一刻開始。

選擇的結果分為三個階段:即時反饋、平均水準、和最終結果。比如你討厭運動,於是就抗拒任何運動。這種即時的反饋是非常舒適的。時間再長一點,你可能會有點肥胖,或者有點小肚子,外形開始走樣。你覺得有點遺憾,但是也沒有過多去糾結,周圍的人隨著年齡增長能夠保持體形的屈指可數,你是最正常的那一類,對,根本沒什麼可擔心的。然後再過十年,血脂開始影響你的生活,不過並不明顯,再過十年,因為久坐脊柱變形,老是頭痛失眠,但是大家好像都差不多,再過十年,你已經患上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明白很多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原來老人說的歲月蹉跎是這種感覺。

所以妥協性的選擇,往往在短時間內的反饋極具誘惑,而中期的時候無論積極性選擇還是妥協性的選擇看起來都一樣艱難,所以到這裡為止妥協性的選擇仍然佔據上風,很多人因此忽略了:妥協性的選擇帶來的結果是緩緩向下的,而積極性選擇則是緩緩向上——最起碼能夠保持原來

的地位,因為社會總體上也是緩緩向上的。

好的人生跟壞的人生其實就是數億個微小選擇累積而成的巨大差距。

盧梭的觀點是:很多人其實在步入社會之後不久就只在生理層面還活著,在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都過早夭亡了。

前面我也說過,你想的越多,就越會清楚證明現實生活的謬誤,這樣的矛盾確實會讓人茫然,而如何去平衡這種矛盾,則又是一個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課題了。

晚安。

下一篇講情緒。


推薦閱讀:

一個地球人的失常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為什麼不干他娘的
想帥先喝水,這是任務!

TAG: | 帥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