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十八)

親子關係的溝通技巧

作者 / 張榮豪老師

親密關係的建立,來自有效的溝通,溝通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的。畢竟,父母只有不斷的成長、才能和孩子建立高品質的親子關係。

十八、行為界定

父母極少意識到一個基本問題,什麼是對行為的評判?

事實上我們平時很容易弄混淆,孩子的行為和孩子行為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自己因為這些行為產生的感覺。父母與孩子交流的目的是改變或影響孩子的行為,但是往往表達的缺是自己的對孩子行為的評判。

1.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接納

行為是動機的外在表現,一般是可以看見可以聽見的。孩子的行為是孩子所做的事情、說的話,是具體的、活生生的。而父母印象里的孩子,常常是帶有父母主觀評價的,被父母的期望扭曲了的。所以父母對孩子發表籠統、主觀的評價。

父母對孩子的主觀評價往往涵蓋了真相,妨礙父母正確的認識孩子。因此,父母首先要撥開雲霧,弄清楚究竟什麼才是孩子的行為,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的評判。

我們可以用一種最實用的方式來判定孩子的行為:

行為的判斷原則:

①可以用照相機拍下來的——可以看得到的;

②可以用錄音機下來的——可以聽得到的;

③可以對你的內心造成影響的——可以感覺到的。

符合以上三點中任何一點的,我們都稱之為行為,其他的都不是行為。

2.行為的分類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扇窗,透過行為窗去了解孩子、朋友、同時以及周圍的人和外面的世界。父母透過孩子的行為去了解孩子。

我們從親子關係的主導方——父母的感覺出發,試將孩子的行為窗進行分解,分解後的孩子的行為將有助於我們更理性的對待孩子。

①.可接受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如果能帶給父母愉快、幸福、感動、平和等正面的情緒,我們把這類行為歸納為「可接受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是符合父母期望的。

②.不可接受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如果讓父母感到不安、焦慮、疲倦、煩惱、憤怒、擔憂、壓抑等,這樣的行為我們歸納為「不可接受的行為」。這些行為往往不符合父母的期望。

③.虛偽接受的行為

還有一種情況,父母對孩子的有些行為表面上能接受,但同時心理有不愉快的情緒,我們把孩子的這些行為歸納為「虛偽接受行為」。這種行為往往是較為合理的行為,但是父母的情緒出現了問題。這種虛偽接受的行為殺傷力最大。父母前後不一致的態度,難以捉摸的脾性會給孩子帶來困擾,進而懷疑自己對父母情緒的判斷力。引發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危機,也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3.行為的接納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並無固定的界限,這兩種行為的廣度和分界線總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我們稱之為「行為接納線」。

行為接納線是可以上下移動的,也是說孩子行為的可接受、不可接受的範圍和廣度不是一成不變、完全均等的。

既然我們是從父母的感覺出發來判定孩子的行為,說明孩子的行為可接受還是不可接受,是父母的感覺說了算的。而父母的感覺如何會受到因素的影響,故而父母判定孩子的行為是可接受的還是不可接受的,也是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因此,孩子的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他們和父母的期望、對孩子的態度直接相關。具體有:對象的變化、時間的變化、具體環境的變化和父母自身狀態的變化。

家長讀後思考:

思考1:有哪些因素影響你對孩子行為的接受?

思考2:你常常給孩子的評判有哪些?

思考3:孩子那些行為對你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列舉出來。

上一篇: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十七)

下一篇: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十九)

作者介紹

張榮豪老師:中國學習能力研究院金牌顧問,專註於親子關係調解,全國家庭教育先進個人,參與並輔助與注意力,記憶力學習能力等青少年素質課程的開辦教學,為上萬的學生家長解決親子,家庭素質教育的難題。

喜歡本篇文章,請隨手點贊,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幫助更多人!

手機訂閱號太多,想第一時間看我們更新怎麼辦?置頂「芒果三冥治」,一鍵輕鬆搞定!

開啟讚賞

推薦閱讀:

【Educiot育聯網】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放手!
媽媽,長大了為什麼要上學呀?
優秀孩子背後的父母, 都有哪些共性?
單親家庭真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嗎?
語文老師提醒:寒假語文學習最該關注這件事,孩子成績更優秀!

TAG:親子關係 | 家庭教育 | 溝通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