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法則---創造人工智慧的一條生物學思路
首先,自薦一下,筆者是一名生物醫療行業的從業,一個科技迷,一個哲學迷,一個推理迷。當然,我對IT編程這些具體的東西確實是不懂的。作為外行,在這裡談一下,我對人工智慧開發之路的一些見解,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讓你產生對人工智慧的擔憂和恐慌。
若論起源,人工智慧大約應該是起源於原始的智力輔助工具,比如算盤,算籌等等,之後演變成機械計算器,電腦等等,這些具有編程功能的工具。我們大致總結一下,這些東西的共同點,就是對人的思考方式的模擬,或者說改進,不管何種都只是針對「思考方式」這個功能設計的,但是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期許卻越來越超出現階段人工智慧能做的事情。比如,我們希望人工智慧能夠實現汽車自動導航,能夠準確識別醫學影像學診斷,甚至能夠提供情感服務,能夠完成藝術創作,說白了,人們越來越期待人工智慧能夠替代一些人性該有的東西,然而,這非常困難。
不客氣的說,傳統的人工智慧模式已經進入死胡同了,道理很簡單,人們在只賦予人工智慧工具性的前提下,期望它完成人性的工作,好比,我讓你去打獵一頭猛獸,卻要求你不能用任何傷害到獵物的手段一樣。所以,現在的人工智慧大部分還是停留的現有的技術層面,不斷擴大計算量,擴充人工智慧的數據樣本庫,優化演算法。但是這樣真的能實現質的突破嗎?
如果你讀過《三體》,你應該會清晰記得地球人對自己龐大艦隊的自豪,卻在瞬間被一顆小小的「水滴」攻破。規模,有時候並不是永恆的優勢,在更高一層次的技術面前,龐大的規模有時是不堪一擊的。中國現在的人工智慧領域一片火熱,人人都在談人工智慧,羅胖子也在吹,好像人工智慧的未來勢必在中國了一樣,大家一片信心滿滿,很大一個理由是這樣描述的:人工智慧的關鍵在數據量,而中國偏偏最大的優勢就是龐大的數據量,所以我們有先天的優勢,贏得這場人工智慧的競賽。聽到這個說法時,我只想問一句,誰告訴你人工智慧的關鍵是數據量的?
好了,說回我的正題吧。我的思路是「讓AI們自由自在的狂野生長吧!」。什麼意思呢?這是一條生物學程序設計思路,如果說人類本身是一種人造智能的話,好好想一下,誰給我們編了原始程序呢?說的再直白一點,上帝其實是個IT男,我們以及宇宙中,地球上所有的知覺動物都是他編的一個個程序,那麼他是怎麼進行這個編程過程的呢?我們這些程序是怎樣產生的呢?仔細回想一下,我們會發現,造物主這個IT宅男根本沒有對我們每個個體進行具體編程。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創造了宇宙環境,編輯了一堆宇宙基本參數,然後在裡面丟進去一大堆基本粒子,OK,他回去睡覺,泡妞打遊戲了。之後這個宅男都沒在正眼看過他設計的那個宇宙,裡面發生了什麼,完全不管。後來這個宇宙中的大量基本粒子,基於他最初設置的基本參數開始隨機的進行萬象組合,在這無數種組合中,能夠穩定存在的組合就保持的時間越來越長,而這些組合中產生了生命,而後又產生了智慧,無論是生命還是智慧最終的目的無非就是使自己的存在形式的保持時間儘可能的長,這並非生命和智慧自己的意圖,而是這種環境下自然演變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的肥宅上帝,設計了一個宇宙,然后里面各種各樣的東西自己就產生了。
那麼作為死宅IT男女的我們的技術精英,是否也可以跟我們的「造物主」學習一下呢?不要只關注特定功能和演算法的開發,創造一個虛擬環境,你可以在裡面設置一些誘導性的參數,然後讓基本數據在裡面自己組合,篩選,淘汰,進化,一段時間後看看這個「叢林」會產生何種猛獸,當然,萬象組合淘汰這個過程,可以想像對硬體設備的要求會很高,我認為這才是「神威太湖之光」真正的價值所在,這才是未來「量子計算機」價值所在。
從模擬「功能」到模擬「產生過程」的轉變,配合硬體設備的發展,下一代人工智慧應是非常精簡,卻更貼近人性,甚至具備部分自我意識的產物。你可以認為這是一個門外漢的囈語,希望能夠產生哪怕一點點影響。
總結起來,本文的觀點:1. 規模是優勢,但不能一窩蜂的迷信;2. 以模擬智能產生過程為開發主線,輔以程序雕琢,和硬體開發。
推薦閱讀:
※Deep Learning in CV and AI (1) -- Intro of CNN
※終於來到了這一天,英國要把「機器人三原則」加入AI的發展
※揭秘武林絕學——「聽聲辨位」 | AI公開課
※亞馬遜在年會上推出的TTS系統Polly能用24種語言說出47音色的聲音
※智能化商業迅速升溫,看2018塗鴉將開啟的「生態夥伴」招募計劃
TAG: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