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戴眼鏡物體邊緣更加不清晰?

有同學知乎里問「為什麼不戴眼鏡盯著不清楚的物體邊緣會有收縮感,請問是什麼原因?」

一.人眼的調節

人眼的調節是人眼為了對不同物距的目標成像而改變其屈光力的過程。人眼的調節主要通過晶狀體曲率的改變而實現的,而晶狀體曲率的改變又是通過睫狀肌的收縮和舒張作用引起的。

假設睫狀肌完全鬆弛而無任何張力時,晶狀體懸韌帶收縮,使得晶狀體曲面處於最平坦的形態,這時眼的視網膜與物空間的遠點發生共軛關係,眼的這種狀態稱為非調節狀態,也稱為靜息狀態,可簡單理解為:看遠不產生調節

當睫狀肌收縮時,晶狀體懸韌帶逐漸鬆弛,晶狀體凸度逐漸增加,此時人眼的視網膜與物空間的非遠點平面相共軛,即發生了眼的調節;當睫狀肌極度收縮時,晶狀體達到最大凸度,此時視網膜與物空間的近點共軛可簡單理解為:看近產生調節。

假設看40cm處的書本,由於40cm需要付出2.5個D的調節,假設一個-3.0cm的近視者,摘掉眼鏡看,只能看清楚0—33cm距離的物體,為了看清楚,需要動用更多的調節。

二.散光的存在

散光是指平行光通過眼球折射後成像並非一個焦點,而是在空間不同位置的兩條焦線和焦線間的最小彌散圓的一種屈光狀態。嚴格意義上,即使正常生理狀態,眼球各屈光成分每條徑線上的屈光力也不盡相同,因此,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一隻沒有散光的眼睛,但輕微的散光量對視力無明顯影響,沒有臨床意義,一般無需矯正。

戴掉眼鏡,未矯正的散光由於不能清晰地將外界事物成像於視網膜上,必然造成視力的下降。視力下降的程度隨散光度數的高低而不同。散光患者儘管不能通過調節消除散光,但仍可以通過調節將最小彌散圓成像於視網膜上,從而改善視力,也正是由於最小彌散圓的存在,有視物變形、事物周邊有毛邊的感覺。

所以散光矯正的目的就是要把兩條焦線的距離變短,最終成為一個焦點,從而看清問題。

三.眼球像差存在

從物理光學角度,光線是一個行進的電磁波,幾乎所以的光學系統都存在像差。物體發出的光波在傳播過程中,形成波陣面像差,又稱為波前像差。

早在18世紀,人們就發現在人眼光學系統中存在單色像差,如球差、像散、慧差、畸變等。後來,人們發現,在正常人眼的像差中,球差和色差是影響視網膜成像的主要因素,而像散和慧差等軸外像差居次要地位。

可簡單理解為:眼球像差中的傳統散光、離焦、傾斜等為低階像差,可以用球柱鏡矯正,慧差、球差等非經典像差,為高階像差,無法用球柱鏡矯正。

人眼系統像差主要來源於:

①人眼角膜和晶狀體表面曲率存在局部偏差,

②角膜、晶狀體及玻璃體不同軸,

③角膜、晶狀體以及玻璃體的內容物不均勻,以致折射率有局部偏差④人眼屈光系統對各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因而不可避免要出現色差。正是由於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人眼視覺質量達不到極限值。

由於像差的原因,不戴眼鏡看物體,也造成視物周邊有毛邊、放縮感、不清晰的感覺。

四.對比敏感度(CS)

我們能清楚感知桌子.凳子、電視、樓梯台階等的位置和距離,除了靠位置覺、觸覺、空間立體視覺等外,還需要靠對比敏感度(CS)。在日常生活中,人眼需要分辨清晰的物體,也需要分辨邊界模糊的物體,後者就是對比敏感度,是一種分辨能力。

對比敏感度=1/對比度閾值,也就是視覺系統能覺察的對比度閾值的倒數。從公式可以看出,對比度閾值越低,對比敏感度越高,則視覺功能越好。反之,同理

視覺系統的形覺我們通常用視力來表示,通常在高對比度下測量,我們在醫院、眼鏡店看到的黑色」E字「白底的燈箱視力表,就是應用了高對比度的典型例子。

但是,對比敏感度可獨立的接受到損害而視力尚保持良好,所以我們生活中才會看到這樣的人,視力正常,但在有障礙物、或者爬樓梯時,容易被磕到、碰到、甚至摔跤,上樓梯困難。此時,若做對比敏感度檢測,可知道此人對比敏感度不好。

這也是為什麼近視度數高者,除了遠視力差外,常伴有夜間視力差的一個原因。

同樣的道理,不戴眼鏡,看東西看不清,對比敏感度也不會好哦。留下一個思考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夜晚的時候沒有白天看物體清楚?」

所以,假設不戴眼鏡,由於對比敏感度的下降、屈光不正、散光、像差等共同因素,都可以造成或者加重物體周邊不清晰!

感謝閱讀,關注微信公眾號:jieyanzhiyou,留下您寶貴意見!


推薦閱讀:

免費下載專著,僅需回復書名即可!

TAG:近視眼 | 視光學 | 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