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小生」曾傑:遏雲繞樑的不只崑曲,還有鄉愁
這是《尋找100個人的鄉土記憶》第2篇文章
曾傑 82年生人
故鄉:舟山定海
職業:「奧運小生」崑曲演員,浙江崑劇團「萬字輩」小生演員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隨著改編自唐詩《春江花月夜》的四句崑曲唱詞拉開禮樂篇章,26歲的崑曲小生曾傑成了「名角」。
壹 |「在我身上,理想似乎註定了離鄉」
從舟山定海到杭州的行車距離不過220公里,時長三小時,現今而言已算得上很近,但在15歲、即將獨自離鄉的少年眼中,興許就是隔萬重山。
曾傑被省崑劇團選中時,正在家鄉享受著學校生活的酸甜苦辣,與同齡孩子相仿,重複著上學放學、寫作業考試。前往省城學崑曲可謂突如其來的「驚喜」,曾傑彷彿一下子變得特殊:他即將第一次長時間遠離家鄉與家人;他不再似周邊同學般,過循規蹈矩的生活。
這對於尚未成年的曾傑是一道未知的坎。
踏上前往他鄉的路,離鄉與理想成為了密不可分的片語。
曾傑說自己貌似顯得成熟,相比同齡人更早走出家鄉並未使自己表現出過多不適應,反而有著一份期許。
自小便熱愛音樂的曾傑曾夢想成為一名專業歌手,但時機的不可捉摸與現實因素的催促使得他與崑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令他邁出了離鄉的腳步。
貳 |「在故鄉美食麵前,我才是一枚吃貨」
「在舞台上,我隨角色喜怒哀樂,卸了妝,我與常人無異。」
曾傑不認為自己崑曲演員的身份會帶給自己更複雜的鄉愁,他說自己和普通異鄉人沒有區別,不管歷經多少年,對故鄉的情感只增不減。
15歲前往杭州,曾傑也算「少小離家」,談及對故鄉的印象,他說得最頻繁的便是吃。他直言舟山就是美味海鮮砌成的城市,品種多、味道佳,甚至無法選擇單一的食物作為故鄉代言品。
曾傑對故鄉美食的嗜好更像是代表著一類對故鄉懷有深情的人,他們不談山水,不話歷史,只將鄉愁賦予舌尖,吞吐色香味俱全的情感。
恰如汪曾祺、吳亮等文化名人愛著高郵、上海的菜肴,曾傑對舟山海鮮的依賴不能以一兩句話概括。依照他的話語,唯有故鄉的海鮮才能征服自己的味蕾,只有吃到家人烹飪的海鮮才稱得上回鄉。
叄 |「想把故鄉唱給你們聽」
很多人認識曾傑或許是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後,四句《春江花月夜》唱出崑曲與唐詩之美,也讓曾傑這個名字在舟山家喻戶曉。
「我不認為自己是明星,但很樂意以微薄的影響力為故鄉做些事。」
曾傑坦言自身能力有限,能幫到故鄉的程度亦有限,卻願以崑曲表演為載體,為故鄉帶去方方面面的新氣象。在曾傑的演出計劃中,總有數場的地點安排在自己故鄉。
他說,即便僅在故鄉登台唱上一段,也心滿意足。
不同地域生出相異的民俗文化,舟山有漁鼓、有漁民號子、有漁歌,卻沒有崑曲。
在曾傑的真實想法中,認為自己內斂的性格與不乖張的行事特徵註定了自己與故鄉民俗形式是格格不入的,而與崑曲卻相得益彰。
自身喜好的卻非故鄉擁有的,這換做他人會惆悵,曾傑也不例外,但在遺憾之餘,更多的是潛藏內心的一種希望,他希望這種起源他鄉的藝術能為故鄉帶去改變,能在唱詞中將鄉愁娓娓道來。
曾傑說,若有機緣,定要將故鄉寫進曲中,將對故鄉的情感唱給世界聽。因為那番鄉愁是除崑曲外另一股遏雲繞樑在他心上的聲音。
對於在杭州紮根生活已逾二十載,即將組建自己家庭的曾傑而言,他鄉似漸成家鄉,但對故鄉當年人事物的印象卻依舊清晰。
故鄉不是時間概念,也不是空間概念,它是真實存留著一個人一段不會隨年歲流逝而泯滅的記憶的地方。
這是曾傑的鄉愁寫照,也是許許多多對故鄉深懷感情之人源自肺腑的心聲。
《遇仙·牡丹亭》崑曲跨界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s05242rrcey/s05242rrcey.html
曾傑&大牛崑曲跨界-遇仙版《牡丹亭》
本文由村游去原創采編。
歡迎找我們聊聊關於故鄉的一切
-END -
| 看村景 | 嘗村味 | 享村居 | 過村節 |
村游去——鄉村文化體驗游新模式
推薦閱讀:
※陳粒的經歷是怎樣的?
※民謠是怎麼火起來的呢?
※張瑋瑋和郭龍這對戈壁上長大的野孩子,唱著中國最好的民謠
※《獵戶星座》,朴樹回來了,青春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