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情報分析心理學(三)無法攻克的人性缺陷——認知偏見

為什麼認知偏見無法攻克

所謂認知偏見是指因簡化信息處理策略引起的思維錯誤。認知偏見和其他的偏見不同,需要跟因個人原因產生的偏見區分。認知偏見是處理信息過程中下意識的思維方式,認知偏見是可以預見的、持續存在的思維錯誤。

舉例說明

物體的目視距離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其清晰程度。它越清晰,看起來距離就越近,這是因為物體的距離越遠,看起來就越模糊。但是如果我們完全依賴這個規律,就會導致一系列錯誤。即使我們了解這個事情的本質,也還是不能避免的犯類似的錯誤。

儘管有這些偏見的存在,但是並不能說明每個人都存在這些偏見,這不能成為判斷各個個體思維的依據。

認知偏見的表現

1、把生動性當成標準

信息的實際價值與它對我們思維的影響並不成正比。例如我們親身經歷的信息遠比那些價值高但是平淡的信息對我們思維的影響力要大。這就好似是在08年的地震中同樣有兩個見義勇為的高考少年因為地震影響沒能去到理想學府。但是卻因為兩篇不同的報道讓兩人的命運(當時的結果)開始不同:一篇生動靈利,一篇平淡寫實。最後生動文章的主人公因為救人事件被破格錄取,另一人只能接受失利的苦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同一事件主人公分別為:某一有名人物和普通人,那麼這事的影響力肯定就不一樣了。

2、過分注重一致性

如果一系列的事件確實存在內在的一致性,那麼對於做判斷是有利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一致性存在欺騙性。有些東西具有一致性可能是因為彼此之間相互重複,如果信息是從極少數樣本或者僅從偏好的樣本中抽取獲得,也會造成一致性。

3、「最佳猜想」策略

人的思維很難處理複雜的概率關係,因此常常會以簡單的經驗來處理不確定的信息。例如有些事情難以百分百確定真假,人們就會簡單的以真假來區分信息,某些被認為錯誤的信息就會被徹底的排出了,它也就不能發揮任何的作用了。這種簡單的方法被稱為最佳猜想策略。

4、不可信證據仍然影響你的思維

即使我們確認某一證據完全的不可靠,但是它對你的影響可能仍持續的存在。在心理學的某些實驗中都要求去欺騙被試者。例如,心理學家要求被試者區分真假留言,然後對被試者作出毫不相干的評價反饋。被試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全部評價較高,另一組全部評價較低。即便是被試者知道受騙,反饋結果完全是取決於被分在哪一個組後,他們對於評價的錯誤印象仍然存在,仍然會思考自身的表現與反饋結果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種現象的可能的解釋是:人們的思維傾向於把信息放在既有印象的背景中作出解釋。

認知偏見是我們意識到但卻無法規避的,努力追求的客觀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5empPMXFQRVN2NDFyZWUxOTIzWg== (二維碼自動識別)

If you like it, send it to your friends;

if not, send it to your enemies.


推薦閱讀:

如何讓你的知乎內容更受歡迎?——圖片與粉絲的作用分析
情報分析心理學(一)我們的思維機制
情報分析心理學(二)思維定式的魔咒誰能打破?

TAG:情報學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