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談談 「社群」
最近加入了一個讀書社群,一個關於《運營之光》的讀者交流群,平時跟一群做運營的朋友交流一些關於運營的問題,剛好今天,一個群友提了一個關於社群的話題。於是,今天就以社群為話題,寫一些思考。
關於社群的概念,常見的理解,QQ群,微信群,可能都可以被定義成一個社群,就我自己,大學的時候,就曾組建過一個全國校園渠道贊助群,那個時候正是校園市場正火爆的時候,曾經群內人員上限達到2000人,每天活躍人員幾百的巔峰。QQ群關鍵詞搜校園,這個群曾一直排在第一位。
因為這個群的鏈接,認識了很多校園推廣界的大咖,沙傑,高聖傑,王浩宇,鄧嬌瓊,陳佳瑋,楊思琦等等,這些,都是我當時非常佩服的一些人,還沒畢業,一個個混的風生水起,不過自從畢業,遠離校園後,再也沒有怎麼聯繫,也不知道這些朋友現在過得怎麼樣。
於是今天以此做一個簡單的復盤,概述一下這個2000人群的組建及沒落。文章不會太長,時間有限。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陳述,群的定位,早期用戶積累,後期群用戶維繫,及群的沒落。
社群的定位這個社群是組建於2014年,首先,在當時,社群這個概念並不是很火,我第一次聽到社群這個概念,還是是羅輯思維的付費社群。我們當時組建一個群的想法很簡單,定位就是做企業與校園的對接站,因為那個時候,校園市場剛剛火爆,但是那些校園企業還沒有成熟的校園渠道團隊,於是我們就想在校園這塊市場建立一個團隊,專門服務那些校園企業。
社群用戶早期積累剛開始,是由我們網上幾個關係還不錯的朋友發起這個群,最開始的一批群員都是我們幾個人宣傳拉進來的,剛開始,群並不是特別活躍,我們用的手段比較普通,就是發紅包,並且鼓勵用戶拉自己的一些同學進來,拉到多少人,我們發大紅包,還別說,在當時,這招還挺管用,我們的群人員,迅速破千,並且因為大部分群友是群友的朋友,所以群的活躍度大大提升,雖然有時候吹水的比較多,但是後面也產生了非常多得價值,在群員破千,活躍度提高後,依靠QQ群搜索關鍵詞,每天都有大量的校園學生用戶主動加群,於是,一個2000人的校園渠道群就這樣慢慢的組建了起來。
社群用戶維繫一個2000人的大群組建起來後,除了每天在群里吹水,也必須有一些有長期價值的東西來維繫,為這個,我們做了這麼幾件事,邀請了當時校園推廣行業幾個非常厲害的人物進群,並且設置為管理員,按照現在社群思維的理解,這就是所謂的群KOL,領域內的意見領袖,還有,有了這樣一批的資源,我們就有跟一些企業談項目的資格,陸陸續續引入了很多賺錢的項目,對接給那些學校社團,就這樣,靠著幾個牛逼大咖,和一些利益因素,這樣的一個2000人群,伴隨校園的火爆也火了一年,曾經一度加滿,為了新人入群,不得不設置一些群規,剔除一些違規的老群員,以讓新人進來。
社群的沒落至於群的沒落,這個倒沒有什麼好說的,往大的方面說,就是所謂的資本寒冬,2015年大多數校園企業沒有熬過寒冬,沒企業給校園砸錢,我們這些校園推廣人也失業了,往小的說,我們都畢業了,去就業了,已經沒有精力去維繫這樣一個群,慢慢的,很自然的就沒落了。
什麼才叫真社群
關於社群這個詞的定義,運營人鑒鋒給出了一個解釋,所謂社群,就是一群有相同價值觀、標籤的人聚在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前行,並由微信、QQ等社交工具作為連接的承載。他解釋的比較到位,但是秋葉大叔給出了具體一個案例,怎麼去定義一個社群是不是真社群,他的方法是在群里的兩個人如果退出了這個群以後,彼此之間還有有鏈接嗎?如果離開群,兩個人沒有任何鏈接,那麼這個群嚴格意義上就不能稱之為「社群」,社群裡面的兩兩鏈接越多,這個群的質量也就越高,如果你同意這個判斷,那麼,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好的社群,規模很難做大,否則兩兩鏈接信息過大,無法監控與管理。
就我個人而言,可能更傾向於秋葉大叔的觀點,好的社群,一定是小而美,這樣才會照顧到每一個人,建立一個小圈子文化,而不是現在打著知識付費的旗號,瘋狂拉人,為了收費而收費。社群本來的出發點是鏈接高效,如果一個出發點就已經變質的社群,加進去還有什麼意義呢。現在一個個付費社群門檻極高,關於付費社群,這個,我持有的態度是不贊成,也不反對,我自己也沒有加入什麼付費社群的經驗,也不過多評價,如果你真的迫切想加入某一個付費社群,一定要選擇適合你的社群,睜大你的眼,先考察一下群主是不是真的那麼牛逼,是不是能夠給你啟發,如果你覺得可以學到東西,那麼,就勇敢的加入吧。
推薦閱讀:
※第32期:哈佛商業評論,社群崛起,新僱主經濟的演進(1)
※如何評價采銅開讀書收費社群?
※宜璞第113期:讀企鵝智酷2017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自媒體與社群有哪些風口
※秦緒文:批量玩社群 年賺百萬
※【分享回顧】:10個月10萬付費家長粉絲用戶,運營有什麼秘訣?
TAG: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