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夜讀《夜行記》

我喜歡情節簡單的故事。

唐人故事在王小波小說里算情節簡單的,而《夜行記》又是唐人故事裡情節最簡單的一篇,全文洋洋洒洒八千來字,一言以蔽之,曰,吹牛逼~

年紀越大,就越體會到吹逼的好處,BOSS曾經跟我說,世界上的牛人有兩種,要麼會吹,要麼能做,如果一個人既能吹又會做,那早就牛得沒邊啦~《夜行記》里的和尚吹起牛來出神入化,半吊子如我,每看一遍都忍不住肅然起敬。

《夜行記》取材唐傳奇《汝州僧》,原作故事情節看似詭譎,其實拆開只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叫「路遇疑僧」,書生行路遇到一個怪和尚;第二部分叫「力搏飛飛」,和尚委託書生殺兒子。

剛好最近看了不少古代筆記小說,發現古人寫故事真的不怎麼講邏輯,一門心思想的是情節怎麼機巧出奇。比如這篇就有兩個大疑點,和尚明明比書生武功高太多,卻偏偏要讓書生幫忙殺兒子;明明是完不成委託的陌生人,和尚居然「贈絹百匹,垂泣而別」。

王小波的《夜行記》大刀闊斧砍了「力搏飛飛」的部分,專註於寫「路遇疑僧」,並試著解釋 為什麼和尚最後會「贈絹百匹,垂泣而別」。

原作故事發生在唐建中年間,建中年有幾件大事,一是土地兼并嚴重,朝廷收不上稅,開始行兩稅法;二是藩鎮割據,尤以河北最為嚴重,涇原兵變打得德宗皇帝逃到漢中。不過這些背景 讀者不一定了解,所以王小波換了一種說法:「玄宗在世最後幾年,行路不太平。」這樣讀者的代入感增加不少。

交待完時間背景,原作接著寫「士人韋氏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與連鑣,言論頗洽。」「韋氏」算是長安城裡的世家望族,「京兆韋氏」房支眾多,尤以九大公房勛聲最著。家族人丁昌盛,僅見於新舊《唐書》者,就近千位,詩聖杜甫在《贈韋七贊善》的原注里曾引俚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韋氏之盛,可見一斑。但就是出身望族的韋生,卻要「移家汝州」,除了和「建中年間」的時代背景相合,還暗示韋生的隨行車仗豐厚,這才引得和尚並駕連鑣。

和尚跟韋生搭上了話,接下來就要帶節奏了。原作的節奏帶得直白,和尚直接引著韋生在山裡兜圈子。王小波卻開始圍繞「言論頗洽」展開來。

一個和尚怎麼才能激怒世家公子?

王小波的思路是,在見識上碾壓他。

你自以為看盡世間繁華,在老和尚看來卻偏偏不足一哂。

可世間繁華千頭萬緒,要從哪一種開始說起?

王小波決定先拿和尚的身份開梗:「和尚在喋喋不休,聽了他的話,書生心裡癢得更厲害。和尚在談女人,誰能想像佛門子弟會說出這種話來?」

說完了女人,又該聊什麼呢?

原作故事裡韋生會用兩種武功,一是彈弓,二是劍術。最後韋生和飛飛斗罷,和尚終夜與韋生論的也是「劍及弧矢之事」。

但王小波的故事裡,和尚要引戰,這兩種武功先講哪一種?

原作里有分教:「韋引彈....彈丸盡,不復中,韋乃運劍逐之。飛飛倏忽逗閃,去韋身不尺。韋斷其鞭數節,竟不能傷。」韋生打完了彈弓,才用的劍;彈弓根本傷不到飛飛,使劍卻至少能「斷其鞭數節」。所以,韋生的劍術更在彈弓之上,要聊武功,當然是層層遞進的好,那就先聊「弧矢之事」啦~

聊完武功,韋生心裡好不舒服,忍不住「悄悄落到後面去,偷手取出彈弓,照和尚腦後一彈彈去。」韋生暗算和尚,原作里只說「僧初若不覺」,王小波加了一段對話:

「上人,可聽見什麼聲音?」

「噢,一個大屎克螂飛過去,嗡的一聲!」

接著就是王小波的自由發揮了,韋生跟和尚開始聊最後一個話題:「如今路上不太平」。這裡又和《夜行記》開頭第一句「玄宗在世最後幾年,行路不太平。」相呼應。

僧儒二人聊這一段的時候,韋生又徒勞無功地偷襲了兩波,此時韋生已經技窮(原作中的劍是和尚給的,此時書生手上沒劍),故事也行到了盡頭,後面就是韋生跟和尚打開心結世紀大和解云云。

王小波在故事最後說,這一僧一儒互訴心曲以後,就一起到和尚家裡去。和尚要招待書生,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

但看過原作的都知道,當和尚的朋友,真的很有壓力。

《夜行記》把原作中「言論頗洽」區區四個字,生生演繹成「女人」,「騎射」,「劍術」,「行路」四段嘴炮,而且還能有理有據,每看一遍都忍不住再看一遍。

因為我知道我這輩子都很可能當不了牛逼的人,只好學著當一個會吹牛逼的人啦~


推薦閱讀:

誰適合演王二,誰能拍好黃金時代?
如果王小波叫王二蛋,李銀河叫李彩霞,還會有這麼多文藝青年崇拜他們嗎?
《愛你就像愛生命》讀後
當今中國導演誰有可能將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改編成電影。?
讀《白銀時代》所想

TAG:王小波 | 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