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閱讀,是一本書最大的使命

今天是所謂的「世界讀書日」,我並沒覺得有什麼特別。原本無意跟風湊熱鬧,只是中午看到朋友圈裡有人提到了林懷民的一句話,讓我有了多說幾句的興緻。林懷民的那句話是:

我家書房的所有書都代表了我的慾望,不代表我的學問。

他的這種想法,我也曾有過,也曾和朋友討論過。於是我在評論里說:

好在我幾年前就意識到,大多數人收藏書其實是一種變態的佔有慾,是對圖書資源的浪費。然後我把好多書都送人了,再買書也以電子書居多。

這是我真實的想法。對於我這個曾經非常愛書的人來說,這種思想上的轉變,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對於讀書的熱愛,源於從小就受到爺爺的影響。關於讀書,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他坐在椅子上讀書,而我在一邊玩,或者坐在他的腿上,翻看書中的插圖,讓他給我講書中的故事。時至今日,我還能隱約記得那些書中的畫面和人物故事。

我小時候唯一一次被爺爺打,也和書有關。好象是一本很厚的《中國通史》,前面有很多彩頁插圖,而我把這些彩頁都撕下來疊紙飛機玩了。第二天早上,我還在睡夢裡,被暴怒的爺爺從被窩裡拉出來打了一頓屁股。從那之後,我就懂得要愛惜書籍。我所買的書籍,大都很好的保存著,極少外借。有一些書放了幾年,還幾近全新。

我一度認為,我這樣的人會比較排斥電子書,事實上我不但很快的接受了電子書,還越來越偏愛購買電子書。畢竟書籍只是信息和知識傳播的載體,不管它使用什麼樣的介質,只要我們能通過它獲取到信息和知識,目的就達到了。

我也曾以為,那些精心搜集的好書我會一直保存著,後來卻慢慢覺得,沒有任何保留的必要。一本書被製造出來,被人閱讀就是它最大的使命,而非被收藏,被束之高閣。

在以前,圖書資源有限,信息流通不暢,人們需要某一本書時很難馬上找到,為了便於查閱,以備不時之需,所以儘可能地收藏書籍,這種行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是松鼠,為了安然度過食物匱乏的冬季,它需要提前儲藏足夠的食物。

然而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這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再是信息匱乏的時代。這是在網上買本書第二天甚至當天就能送到達的時代;這是很多圖書都已經數字化的時代,需要查閱某一本書,在網上基本都能找到;這是很多公共圖書館都可以在線查詢、免費借閱的時代,不用出門就可以很輕鬆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某一本書在哪一個圖書館有幾本可以借閱。

既然獲取一本書可以如此的方便快捷,我們為什麼要把那麼多書放在家裡,很多可能永遠都不會再翻看一下?

其實我還有一個更具說服力理由:房價那麼貴,花那麼多錢買來的空間,放一堆不怎麼看的書霸佔著,實在可惜。既浪費空間,又浪費書籍,日常的打理又浪費了時間。

這筆賬,無論怎麼算都不太划算。

微信公眾號:xiguandzz


推薦閱讀:

書評||你是選擇困難症者嗎?
媒體人與讀書人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那些我看一本安利一本的好書: Top 5

TAG:閱讀 | 書籍 | 讀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