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柳字的特徵
同樣都是玩手機,我卻用手機學書畫知識,每天7分鐘,碎片時間自我充電!
柳公權《嘗瓜帖》
略談柳字的特徵
——韓達
《神策軍碑》
柳公權(公元七七八年一八六五年)是晚唐大書法家。他的字,初學鍾、王,後來遍習歐、虞、褚、顏,融會眾長,自成一家,世以其書與顏真卿書並稱「顏筋柳骨」。他是一位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楷書大家,對於當時和後世的影響都是很大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是其代表作,也是學習楷書的好範本,其字形端正,結體用筆法度謹嚴,特別適合用作初學楷書的臨摹範本。
《玄秘塔碑》
學柳必須熟悉柳字筆法的特徵
古人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就是說,用筆無非方圓兩種,方筆從隸書來,圓筆從篆書來。柳公權的字,向來是歸入方筆一類的,其實,柳的筆法是方圓並用的。
柳字的橫畫,無筆不方,總是橫切而下,橫掃而出,一頓作收,純用歐法。直畫則用欲下先上的鋒,用力頓挫,表現圓渾,厚重有力。至於折筆和踢鉤、起挑等,一般是用顏法居多。大抵柳字的用筆規律有如下幾點:
《大唐回元觀鐘樓銘》
(1)長橫瘦勁,短橫粗壯,並用仰筆。連續幾個重疊的橫畫,則長短粗細,必有變化。字底長橫,則常作覆舟狀。
(2)豎畫總是粗而肥。依體勢的不同需要,或作懸針,或作垂露。垂露豎和帶鉤豎,又因向背的關係,而有左弧豎和右弧豎的不同。短豎一般起筆皆用反筆。
(3)撇輕而捺重。長撇柔曲,短撇挺直。視結體之需要,有大頭撇、蘭葉撇等多種變化。斜捺尖短,平捺和走之捺尖稍長。
(4)折筆往往提筆另起。當橫至盡頭轉向豎部提筆另起時,用筆按得稍重,並使之略粗於橫。
(5)凡鉤、趯、挑,皆略同於顏。不論橫、豎、彎、弧各種鉤的寫法,都是在重頓之後,回筆再踢鉤的。
(6)點一般皆長而圓。而頂點則分豎點和側點兩種。寶蓋頭的頂點多用於豎式,其它如六、方、主、玄之類的頂點則多用側式。並列的兩點,依情況的不同,有的兩兩相背,如共、六之類,有的兩兩相向,如羊、平之類。
《蒙詔帖》又名《翰林帖》
柳字用筆,極其注意頓挫。一點一畫都有頓挫,則筆筆有精神,字字有筋骨。所謂頓挫就是在寫字時,無論一點,一畫,一鉤,一挑,都不信筆一揮,一掠而過,必須意在筆先,意到筆到。所謂意到,也就是筆筆送到,必如此才能表現出頓挫的姿態。
我們常常指出一些字有「敗筆」。什麼叫「敗筆」?敗筆就是敗頹之筆,就是說那筆畫不合筆法規格,沒有頓挫,毫無精神的意思。
柳公權對於用筆有一句名言,即「心正則筆正」。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借論筆法來對當時的皇帝進行諷諫,而執筆則不一定要正;也有人認為,執筆不但要正,而且筆管必須對準鼻頭。兩種說法,兩個極端,過與不及。前者失之不及,因為執筆不正,則筆毫偏於一旁,不能四面出鋒,下筆都成偏鋒了。後者又失之大過,執筆倘一定要對著鼻頭,寫起來也太彆扭了。
柳公寫字,用的是長鋒柔毫,這是見之於他給制筆工人的一封信的。就他的字跡來看,又蒼勁,又遒媚。蒼勁是他的功夫,遒媚則有柔毫之助。所以學柳字,最好用羊毫。
要學好柳,對柳字結構的特徵也是要細心掌握的。
結構,是每個字的形體,要怎樣才好看,才能藝術化,這是有它一定規律的。但是,這個規律不是刻板文章,不能幹篇一律,也就是前面說的「結體因時相傳」,無論哪個時代,每一個成名的書家,都各有各的巧妙!而結果一歸於美。
柳公權《紫絲靸帖》(又稱《年衰帖》)、《蘭亭帖》 行書
柳字的結構是有創造性的。它既不同於歐字的嚴緊,又不似李(邕)字的放縱,也不象顏真卿的寬博方正。它有台下一些特點:
(1)它把每個字的中宮(即中心)收緊,卻將橫豎和筆畫放長,讓它寬嚴結合,疏密調勻。
(2)字的大小,各適其宜。不必同於顏字,一定把繁密的字收促使之小,也不一定把疏少筆畫的字,展拓使之大。
(3)口、日、曰、白、田之類的字或以其偏旁部首的,總是左右兩豎下端向內斜,寫成上寬下窄,呈倒梯形;口中無筆畫時,口之左豎腳促出口外,口中有筆畫(如日,白之類)時,則伸出右豎腳。
(4)團、國、園、固之類的「口」框,左有兩豎常相向寫成「()」,閏、閔、問、聞之類的「門」框,「左右兩豎則常相背寫成「)(」。
(5)凡寶蓋頭,盡量讓它大一些,使之涵蓋一切,看來安穩平妥。
總之,柳之結體用筆,既謹守法度,又是極富有變化的。
柳公權《聖慈帖》
為了便於記誦和掌握,有人根據柳字筆法結構的特徵,編成歌訣:「中宮收緊,橫豎舒長。筆筆頓挫,筋骨開張。撇輕捺重,並用圓方。點圓波短,橫弱豎強。短撇粗壯,短橫 上揚。回鋒起踢,挫紐相當。折須提筆,顏柳同行。」
推薦閱讀:
※曾翔演示的筆法和初學者需要磨鍊的筆法有何區別?——篆隸線條的表達方法:鋪毫與絞裹
※收藏時間 ? 歐陽詢作品賞析
※看這篇《心經》,可以讓人讀到自己的內心
※千字文——忠
※字帖推薦 | 褚遂良-孟法師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