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的把一件事做對?

如何正確的把一件事做對?

盧曉周

我是農民出身,25歲之前就是一個農民,25歲之後成了一個農民工。我在老家田地里和從我父親身上學到的做事的知識,比從任何一個人身上學到的都要多,而且更為實用。

在一二十年前的農村,不是農民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你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養活一大家子人的。我們家兄弟姐妹加起來6個孩子,都是狼吞虎咽的年紀,看見一點好吃的,那都是兩眼放光。而且我們那裡是湖泛區,就是大雨來了,就會內澇外汛。今年夏季的大暴雨差點破壩,但內澇也七七八八的淹沒了所有作物,好在現在的農民已經不耕種很多年了。

我們那裡就是這樣一個既無法靠山吃山,又無法靠水吃水的地方,而且我們那裡田畝很少,一季不收,全家都得餓肚子。直到90年代初,我們那裡人才開始重拾舊業--紛紛外出經商做生意。現在很多人發財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比比皆是,我覺得,這些人應該都得益於當年在田地里的勞作。

很多人看不起農民,覺得農民土,沒文化,其實大謬不然,這都是城市裡小清新們的假清高。農民們的生存智慧、生產智慧、做事智慧,我看城市裡那些時不時嘴裡冒出一兩個英文單詞的小清新,至今也難以企及。別不服,光是在農業生產這一事所折射出來的智慧,足以讓我們好好學習。

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在田地里種莊稼嗎?有什麼值得談的,這樣想,大錯特錯。你以為想要稻穀豐收,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一點不簡單,事關全家肚皮,半點都馬虎不得的。只有正確的做對每一件事才能確保稻穀豐收,才能不讓全家人餓肚子,可能還有一點點結餘,可以改善一下家裡的生活狀況。

從種子到稻穀,每一件事,都體現了農民的智慧,只有做對了每一件事,才能有收成,才能不餓肚子,才能有錢為來年備下種子。這既是眼前必須要解決的工作,又是事關來年的生計,每一步都要計算籌劃得當。

我這個農民就來給大家講講,農民是如何正確的做對每一件事的。

1、耕種計劃

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會覺得農民耕種肯定是一個很隨意的事情。事實是,在耕種之前,農民一定會有一個計劃,他們的計劃大概有以下幾項:

家裡有多少田地,哪些田地適合種什麼的稻穀,還是玉米?

根據去年的收成,哪些田地的稻穀需要調整?

去年的種子,哪些收成好,哪些不理想,如何找到更好的種子?

家裡的錢,足以支付多少農藥化肥?

哪些田地的耕種必須和秋季、冬季的耕種做到連接,而不耽誤一整年的耕種?

所謂計劃,就是明明白白的搞清楚自己的家底,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哪些事情是現在必須要做,哪些事情是關乎明天的。好的計劃,既能解決當前的問題,又能著眼未來的發展。

正確的做對一件事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個可以執行的計劃。你知道自己的家底嗎?你知道自己每個業務的去年、今年的狀況嗎?你知道你的業務在明天的發展嗎?市場有什麼新的變化?關鍵一點,你打算花多少錢去支撐你的計劃?

2、生產技術

農業是個技術活,犁耙車耖,選種育苗,栽插管理、耕牛水車、打稻機,一樣都馬虎不得。農村分田到戶,都是人工打稻,就是雙手輪起來往一個木桶里甩,這樣的效率當然低了。後來慢慢有了打稻機,一邊用腳踩,一邊雙手稻子放在滾筒上面,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提高了效率。

以前用人工水車,乾旱季節,每天車水都來不及,後來使用電泵,節省了勞力。隨著拖拉機的普及,更加快了耕種的效率。農民們對生產技術是非常敏感的,只要家裡條件許可,就會馬上普及,因為這意味可以提高效率,可以提高田地的產量。在農業新技術的應用上,農民們從來不含糊。

現在我們面對更是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雲計算、大數據、智能設備等等等,極大的改變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對於能提高市場運作的技術,當然要毫不含糊的大加使用。當年打稻機出來的時候,很多農民沒錢,也要借錢製造一部。

不要說農民落後,不開化,事情根本不是這樣的。能用機器乾的活,絕不用自己的雙手。而且個個都是修理高手,各種農具到他們手裡都能給整好。

我們面對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社交媒體風行的時代,但很多人依然很懵懂。哪怕你把互聯網、新媒體、社交媒體定位成一個工具,試想,你熟悉這些工具嗎?在這一點上,很多人就不如我們農民。

正確的做對一件事,就是要對新技術、新事物有強烈的敏感,而且積極行動。與其唧唧歪歪說這不好,那不好,不如用上再說。不行就改,好用就繼續。不能葉公好龍,也不能掩耳盜鈴。

3、精力成本

農業是個體力活,沒有一副好身板絕對不行,同時必須勤快,偷懶磨洋工都不會有好收成。我良好的身體素質就是在田地里打下的基礎,當年搞「雙搶」,搞三秋、種麥子油菜,沒少干很重的體力活。現在很多人說自己有拖延症,讓他去干農活試試,保證不會拖延。天氣預報說明天有雨,你今天無論如何都得把稻子從田裡給收回來,拖嗎?隔壁鄰居不罵死你這個懶種,你就等著明年挨餓吧!

所謂拖延症,大多都是小清新們的借口。當然了,現在的小孩子們,手無縛雞之力,談吐做娘炮之狀,做農業活肯定是不行的了。但何以在窗明几淨,冬天暖如陽春,夏季涼如秋冬的辦公室也沒有什麼幹勁呢?幹不了苦活,也不願意干苦活,說好聽的點,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說難聽點,還真是職業素養有問題。

我記得有一年的三秋,我家有塊田,差不多是1畝多一點,我一個人割稻子,打完稻子,還要把稻子給扛回家,兩里路左右。肩挑背馱,不以為苦。我現在做工作,搞策劃,做內容,第一時間就是趕緊做完,絕不拖延,熬夜通宵是常有的事情。

正確的做對一件事,還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和工作,只有苦幹中巧幹,才能取得收穫。鐮刀不到,稻子不倒,與其站著指指點點,不如踏踏實實的做事。

4、生產投資

農業是個投資活,農藥化肥,灌溉用水,工具耕作,都要花錢,少一樣都不行。農民種田一直不掙錢,大家高喊房價高、物價高,其實稻穀啥的農產品價格一直被管控得很低,農民很窮,農村很苦,這境況到現在才慢慢有所好轉。

但對於在農業生產上該投的錢,農民一分錢不少,修排水站、修溝渠、製備各種工具、引進新技術,農民都捨得花錢。他們天然的知道,自己不投入,天上不會掉下稻穀。甚為諷刺的是,現在很多公司里,員工的電腦系統還是XP,因為硬體還是十幾年前在電腦市場組裝的。

這些是節約嗎?不是。當員工做一個文件,要等電腦系統反應半天才有動靜,你覺得吃虧的是誰呢?有些賬,很多人還真不如我們農民心裡明白。移動互聯網,新媒體帶來市場急劇的變化,要不要投資呢?要不要花錢搞清楚是怎麼回事呢?還是坐以待斃呢?

正確的做對一件事,當然要有投入,天上不會掉餡餅,市場不會自動好轉,業績不會自然提高,消費者不會無緣無故的喜歡你的品牌。而且,移動互聯網也好,新媒體也好,很多人是補課,是把以前的空白給補回來。在補課完成的基礎上,才能談什麼提高。

5、社區協作

農忙季節,農戶之間就會各自互相幫忙,我們農民叫換工。平時交情好的,走動比較近的,都會互相換工。要是趕上天陰下雨什麼的,那更是要換工趕緊的搶收稻穀,否則一季的辛苦,就真的泡水了。

我們農民換工,只管吃好喝好,大家就是交換勞力,誰也不會覺得吃虧了。其實也是優勢互補,勞力干體力活,婦女干插秧收割這些農活。也有的是純粹幫忙,家裡缺少勞力,或者事情緊急的,大家都會幫忙。

農村的協作系統,還體現在農具、灌溉等等方法方面。其實就是資源交換、優勢互補。這樣的協作對於每個農戶都是必要的,提高了效率,確保了稻穀收割。

現在很多人反而沒有了我們農民的這種互換意識,開口叫幫忙,不幫反而指責你這人不夠意思。記得去年,我都離開公司了,老闆叫我幫忙,說不幫忙讓財務扣我工資。我覺得這事就不夠地道。大家出來辛辛苦苦的工作,還不是為了養家糊口嘛,你多少得給點錢,大家都高興。

正確的做對一件事,就要有協作系統。內部要有協作,外部也要有協作。小的說是合作,我付錢,你幹活,大的說是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套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是連接。連接那些有價值的人,該給錢給錢,大家互惠互利,才能持久。

6、靠天賞飯

農業是個運氣活,什麼事都做了,不能保證豐收,要是老天爺不給面子,大旱大澇都是要命的。這就是農業薄弱的地方,受制於氣候環境,但農民們放棄了嗎?沒有,老天爺只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很難預料的變數,但其他的事情只要做到位了,稻穀豐收就有希望。

有風險就不幹嗎?這當然是下策,把每一個環節都做對,把每一件事都做對,就是一種降低風險的法子。我們老家當年有一個「富二代」,村子裡最早戴上海牌手錶的,為人懶惰,給田裡除草,他圍著田裡周圍除一圈,結果呢?田裡最中心位置的稻子,就是低矮,每年都不能有收成。最大的風險,是來自人。

正確的做對一件事,只問過程,不要糾結結果。很多事情,往往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是要一點運氣的。

我是一個農民,現在是一個農民工,不懂得什麼大道理,也寫不出什麼風花雪月的文字,只能如實記錄我在農村干農活時的一些所見所感,如對你有所啟發,則幸盛。
推薦閱讀: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效率?
張佳瑋典型的一天是怎麼樣的?
一個小小的習慣,可以避免80%的無效工作
我們竟然丟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
記錄時間軟體(倒計時)安卓或ios皆可?

TAG:高效工作 | 學習 | 團隊協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