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4

曲折求親路—東求文成

隨著吐蕃疆域不斷向東擴展,東部的康地和嘉戎地域(今四川阿壩、甘孜藏族自治州)也被吐蕃收入囊中,吐蕃王朝一生的敵人終於出現了,這就是稱霸東亞的大唐王朝。

公元634年(唐貞觀八年)松贊干布第一次派使節前往長安覲見唐王李世民,當時的大唐正在貞觀初年,在太宗的勵精圖治之下,國力蒸蒸日上。630年(貞觀四年),令李靖出師塞北,滅亡東突厥,確立大唐在東亞的霸主地位,至此太宗已有「天可汗」之名。

唐王朝對於遠在西南的吐蕃幾乎是一無所知,而且此時唐朝的戰略重心在經略西域,力圖恢復大漢王朝在西域的榮光,所以對於吐蕃這個小兄弟只是禮貌上的接待,派遣了使臣馮德遐回訪吐蕃。唐朝派遣使臣出訪吐蕃除了表示友好之外,其中也不無順便探聽吐蕃實力的潛台詞。唐使到達拉薩後受到了松贊干布熱情的迎接,交談中松贊干布得知突厥、回紇、吐谷渾的國王都與大唐聯姻,西域諸國皆稱「尚公主」。於是松贊干布想到,我吐蕃地闊萬里,實力遠強於西域諸國,他們都能「尚公主」我也要「尚公主」。

就在唐使出訪吐蕃的同時,唐太宗以吐谷渾屢次襲擾邊疆為由,派遣李靖、侯君集討伐吐谷渾,並於次年滅其國,另立吐谷渾國王。唐朝出使吐蕃和出兵吐谷渾這兩件事在同一年先後發生,吐蕃軍隊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不排除吐蕃和大唐存在某種默契,以松贊干布的智慧是不會放過這個趁火打劫的機會,更何況他對吐谷渾南部的牧場覬覦已久了。所以對吐谷渾的戰爭很有可能是,大唐為了維護河西走廊的安全,在北方出兵打擊吐谷渾主力,而南面的吐蕃趁機出兵搶奪吐谷渾的牧場、人口和牲畜,最終導致吐谷渾首尾難顧,迅速被滅國。

在這次戰爭中佔了便宜的吐蕃和大唐,並沒有在吐谷渾的土地上交過手,對於雙方的實力互相之間都沒清楚的認識。這也是公元636年(貞觀十年),吐蕃再次出訪唐朝,第一次提出「尚公主」的請求,被李世民拒絕的原因。至於史書中記載的所謂,各國都來求親,唐王不好決斷和松贊干布已有多位王后,唐朝公主不好確定名分之類的廢話都是些託詞而已,真正導致唐太宗不同意公主出嫁的原因,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太宗覺得吐蕃不夠分量,不足以用聯姻來穩定關係。但是很快松贊干布就用他的實力證明,他有足夠硬的拳頭來「尚公主」。

沒有完成任務的求親大臣,灰溜溜的回到了吐蕃,為了推卸責任,他向松贊干布彙報,說大唐本來是贊同和吐蕃聯姻的,是因為吐谷渾從中作梗,才導致求親失敗。聽到了這個消息,松贊干布大怒,決定出兵吐谷渾,教訓一下這個唐朝在西域的小弟,順便讓遠在長安的老丈人看看他的拳頭硬不硬。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吐蕃聯合象雄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剛剛在四年前被大唐滅國,國內百廢待興,根本無力抵抗吐蕃和象雄的聯軍,吐谷渾國王帥殘部逃到青海湖以北,青海湖以南的大片牧場盡歸吐蕃所有,即便如此松贊干布仍不滿足,繼續乘勝進攻吐谷渾在周邊的盟友,將白蘭、党項等諸羌部落紛紛打殘,經此之戰吐蕃一躍而成西域霸主。在吐蕃和吐谷渾的戰爭中,吐谷渾多次向唐朝求救,奇怪的是唐朝卻抱著曖昧的態度置之不理,眼看著自己的女婿被吐蕃痛打,也可能是因為吐谷渾自唐朝以來多次襲擾河西走廊,太宗皇帝也希望吐谷渾被再次削弱,以減輕吐谷渾對河西走廊的威脅,但是這種虛弱吐谷渾的政策卻導致吐蕃在西域做大,不久吐蕃就成了大唐在西域的心腹之患,其後兩百多年刀兵不斷,直到公元九世紀初,吐蕃與大唐幾乎同時滅亡,攜手走入塵封的曆書之中。

松贊干布在西域痛打了吐谷渾,結果發現大唐居然無動於衷,看來光打小弟不管用,還得捋捋大唐的虎鬚才行。於是同年八月,松贊干布率兵進攻大唐的松州(今四川松潘),號稱興兵二十萬,並放出「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的狂言。松贊干布進攻松州這個戰略選擇實在是令人費解,剛剛在青海湖南面打完吐谷渾,再向北進兵翻過祁連山,直接就可以威脅大唐的命脈—河西走廊,而且青海湖周邊地勢平坦,適合吐蕃騎兵作戰,結果松贊干布卻選擇遠去東方千里之遙的四川重鎮松州進犯,雖然松州離長安更近,不過周圍群山環抱,道路偏仄難行,而且關隘重重利於唐兵防禦,莫非松贊干布是想帶兵到九寨溝一游?!

防守松州的唐朝將領顯然對於吐蕃毫無認知,自從唐朝建立以來每戰必勝、攻無不克,也導致唐軍對於少數民主的軍隊普遍輕視。松州都督韓威得到吐蕃來犯的消息說不定心中暗喜,覺得軍功唾手可得,於是率軍與吐蕃野戰,結果大敗。吐蕃軍隊圍攻松州城十餘日,這時吐蕃軍隊不善攻城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松贊干布看到松州城一時難以攻下,於是在城外紮營,圍而不攻。但是唐軍被吐蕃軍擊敗這件事,在周邊郡縣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導致羌族首領領導的唐朝廓州、諾州相繼舉州降蕃,周邊各羌族部落也紛紛投降吐蕃。

西南邊疆的軍情震動了整個大唐帝國,八月二十七日,唐太宗命令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又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率步騎兵5萬人進擊吐蕃。九月初六,牛進達率前鋒抵松州城下,發現吐蕃軍隊毫無防備,於是果斷帶兵夜襲吐蕃營帳,斬殺千餘人,吐蕃軍隊大潰。松贊干布看到唐軍很有戰鬥力,估計再戰下去難以佔到便宜,而且這次征伐吐谷渾和白蘭諸國,軍隊出征時間很長,屬下厭戰情緒日高,加之為勸松贊干布收兵,有八個大臣自殺死諫,松贊干布遂令撤軍。

這是唐朝和吐蕃第一次交鋒,這次交手的結果是雙方都認識到,對方和自己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這為日後的政治聯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於吐蕃進攻大唐的舉動,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次試探,所謂的號稱興兵二十萬,「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等等都是嚇唬人的招數。以當時吐蕃的國力,興兵二十萬進攻松州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就是現在從四川派二十萬人去拉薩,後勤工作都是個足以令人崩潰的系統工程,何況是松贊干布時代,如果松贊干布帶二十萬軍隊進攻松州,估計還沒走到四川,戰馬都得吃完了。

經過兩次派遣使節探聽,再加上松州城下的交手,松贊干布認識到了大唐的強大,不是現在的吐蕃能一口吃下去了。對於吐蕃國家利益來說和強大的唐朝死拼,最終只能是兩敗俱傷,遠不如和唐朝保持聯姻關係,加強和中原的交流,並以此得到唐朝的物資、技術和貿易往來更符合吐蕃的利益。

對於大唐來說,吐蕃遠在西南高原,中間萬山阻隔,地勢上不利於唐軍進攻,所以松州在援軍到達後,並未追擊吐蕃軍隊,而是任由其安然退去。這和侯君集在攻打吐谷渾時,揮軍穿越大漠荒原,奔襲千里,追擊吐谷渾王的戰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以看出川藏的地形對於大唐的制約。而且對於大唐來說,廣闊的西域才是用兵的重點,保證安西四鎮的安全是唐朝的命脈所在,和吐蕃保持和平的關係,避免吐蕃對邊境的騷擾也符合大唐王朝的利益。

在這種雙方心照不宣的氛圍中,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大相祿東贊為首的使團,帶著五千兩黃金和大量的禮物作為聘禮,再次來到長安求親。這一次太宗皇帝親自接見了祿東贊,傳世至今的《步輦圖》就是對接見祿東贊場景的再現。步輦圖中畫面右側李世民端坐在六名宮女抬著的步輦之上,另有三個宮女分別在前後掌扇和持華蓋,左側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紅袍,是這次儀式的引見官員;中間是吐蕃的使臣祿東贊,拱手而立,髮型和服飾與中原地區不同;最左為一穿白袍的內官。按照畫家閻立本當時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這次歷史性會見的目擊者,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非常真實、生動。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嚴,使臣祿東贊的幹練、謙和,引見官員和內侍的恭謹,年輕宮女的天真活潑,都各具特點,躍然紙上,祿東贊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氣質上的差別也有所表現。

推薦閱讀:

轉帖 國內佛學院、大學教材對西藏密宗(喇嘛教)的認知
西藏旅行真的能凈化心靈嘛?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27
說到西藏,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10

TAG:歷史 | 西藏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