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距離的控制
因此,有必要提出這樣一個概念:模因距離。它大致表示了不同的模因之間的所表示的信息內容的差異。這只是一個定性的概念。如果兩個模因之間的距離越大,則它們背後所能夠暗示的模因使用者的包含在潛意識的認知模式和主要需求的差異也很有可能越大。當一個新的模因出現在一個群體當中的時候——很明顯,新的模因和原有的之間的距離大於零——群體會根據模因距離而決定接受或拒絕它。如果模因距離小於群體所能接受的極限,則新的模因會被很快納入現有的文化體系。反之這個模因距離超過了這個極限,則新的模因會被當做文化中的異己,並被強烈的排斥。這類似於在自然界,小的、循序漸進的變異導致的性狀的差別(例如雙眼的間距)並不會引起種群中其他個體的反感,但是如果基因的差異導致了非常明顯的不同性狀(例如外表顏色),其他個體幾乎一定會本能的認為與我不同者為異類。再回到模因上,保守的群體對於模因距離的忍耐極限通常會很低,開放的則擁有一個相對高的閾值。因此模因在一個群體中的變異速率可以理解為單位時間內的模因距離變化。這個速率和群體的模因距離容忍度成正比,同時也與群體的開放程度成正比。
如果要滲透並影響一個群體的文化,則需要首先大致了解這個群體對於模因距離的容忍極限,當然,上面提到了,你可以通過了解群體的模因變異速度間接地估計這個極限大概在多少。一個具體的做法是:在一段時間當中,統計這個群體新流行的模因的數量。其中那些導致了群體降低穩定性的模因需要忽略。
接下來,找到或編製一個新的模因,並確保這個新模因在閾值之內,這樣就基本能夠保證此模因能夠被現有的群體接受並進一步傳播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差距很小的模因背後能夠承載的認知模式、潛意識需求、價值觀等等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也就是說,整個群體的潛意識可能被一些看起來差不多的東西大幅度改變!所謂潤物細無聲是也。
不過,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能夠找到兩個模因,其模因距離明顯小於背後的潛意識領域的內容的差別。你需要自己考慮好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馬雲新野心暴露了:收購整個傳媒圈成為中國默多克
※如何用群眾語言講好政經道理?人民紅小兵用90分鐘聊了6個問題!
※做好自媒體的四大項:主題、內容、平台、運營
※傳媒類大學排名?
※作為一個策劃人,我也懷念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