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真的具有普世性嗎?
一、一個質疑
很多人在一起,都工作,憑什麼有些人分配得多,有些人分配得少,分配方式是否會讓收成更多?收成更多,是否會帶來人們生活的改善?吃得飽,穿得暖,改善生活,感到幸福?
是否用好了一種經濟學原理,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經濟問題,有富足的生活?
二、現有經濟模式的硬傷
現有的主流經濟學,拋棄了哲學、歷史的分析方法,以物理學的邏輯方法構建起了現代經濟學的大廈:假設、推導、驗證、結論。
很多人,標榜這種模式的客觀性,可使結論具有普適性,能夠普遍地應用都在多國的實踐。但是很多情況下,這種模式存在嚴重的主觀性,所謂的客觀性是缺乏現實基礎的。這種模式應用在經濟學的實踐中,有極大的弊端。
(一)假設主觀性
假設是任何結論的前提和基礎,是毋庸置疑的情況和前提。但是,這個假設一定就是準確的,客觀的嗎?
(二)標準主觀性
你的結論,是以什麼標準來驗證,這種標準是否真的客觀?你用的統計數據,一定就準確?
(三)計量方法的客觀性
之前也說過了,你用的數據不一定準確,也將影響你的結論。即使數據比較客觀。可你挖掘數據的方法有主觀性,一定就能確保結論客觀?
三、歷史
與現有經濟學理論相反,中國沒有條條框框,推導分析,理論框架。中國的歷史和哲學講究實際,任何方法都必須遵從於實效原則。任何方法,只要有用,都行。
看看我們的科學、技術、社會學科成就,無一不與實用有關。
中醫、易經、天文,地理,造紙術,政治制度,正是,在這些偉大成就的基礎上,實現了我國的五千年強盛。即使大一統,也沒破壞這種實用性。
又看看我們近代中國,強都是因為務實,弱,都是因為與實際脫鉤。
學術也一樣,鑽到八股文里,或者加大力度研究訓詁學。放棄實際的科學,也就是導致中國的衰落。
四、觀點
經濟學是一門實用學科,不是嚴謹的科學,也不是普世理論。模型解決不了問題,數據解決不了問題,一成不變的原理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們的經濟學不要陷入數理怪圈。
結語:強調邏輯分析,不要數理模型。實用為王,實幹出真理。
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shuozhuanlan
如有轉發意向,必先與本人聯繫。如欲約稿,請聯繫:asolioo@163.com
推薦閱讀:
※大學,非上不可 | The Economist
※國內房價是經濟學規律的完美演繹
※經濟關鍵詞之 16 品牌
※這才是美國打貿易戰的真正目的
※楊小凱: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