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新零售,我更喜歡日本的零售體驗

不可否認,中國的社會環境發展實在太快了,比起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要快得多,或許這就是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吧。

但有時候,優勢也會滋生出不少弊端,譬如資本操作過於嚴重,尤其在以商品服務為核心的新零售領域,科技與資本的交融,讓這個市場變得有點漂浮,幾乎忘記了零售的本質,原來是人的需求。

在商品服務還未成熟的時候,電商來了,滋生了一大批山寨、劣質的假貨,這些低品質的商品不僅在線上流通,更是污染到線下的實體體驗中,以往實體店購物的質量保證,如今也難以得到消費者100%的安心,畢竟有時候,連品牌真貨也是殘缺劣質的。

當然,電商的火爆,確實為商品經濟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空間,讓消費者更快捷,更便利,更自由地購買到各式各樣的商品,也讓許多企業品牌更簡單地打造自己的產品,同時,也意味著劣質品牌的打造成本也會變得更低,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微商。

即便在新零售崛起的時候,各大電商巨頭紛紛轉戰線下實體零售,並冠以人工智慧體驗的美名,卻仍舊浮於資本的表面,導致許多所謂的新零售企業並非真正關注零售的痛點,而是關注新零售的資本市場,一心想著用什麼前沿概念去吸引投融資,而非思考如何打造品牌,經營新零售項目。

這些搶佔新零售熱點的企業,又怎麼會明白,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才是新零售的本質所在呢?

在如今的北上深廣,幾乎不難看到所謂的新零售,譬如某某盒子、某某無人店之類的,但全程體驗下來,比起便利店的購物體驗還要差,且不說品類的濫竽充數,單單是無人店中遇到設備故障的那種無助感,便令人想要破口大罵。

可回頭仔細一想,或許這就是跳躍性發展的後果吧。從傳統零售到新零售,模式在不斷升級,體驗在不斷優化,可商品服務卻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要知道,實體零售體驗除了購買商品,還有購買服務,這一點,在日本零售業中頗為顯眼。

眾所周知,日本素來以高品質的服務聞名於世,無論是街邊便利小店,亦或是鬧市大賣場,從售貨員到經理,甚至是總經理,其對顧客的服務態度都是一流的,這也是為什麼電商未能對日本實體零售造成影響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的零售環境里,黑科技也很普及,但更多只是作為降低人力勞作的工具,因為人的屬性在日本零售中是最為核心的點,一聲具有情感的問候,一句閑聊的話語,都將會為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帶來溫暖的感覺。

而零售之所以為零售,是因為零售具有極高的需求指向性,顧客的對於零售的需求,不僅僅是一件商品,倘若只想購買一件商品,完全可以選擇線上電商購買,畢竟物流已發展至同城一小時送貨上門,但選擇了實體零售,則無論是新舊哪種零售形態,顧客的需求都遠遠不止一件商品,而是服務體驗。

滿足顧客的消費需求,才是新零售的未來所在,正如阿里巴巴的盒馬鮮生,通過大數據、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解決了最後三公里內的生鮮零售,讓用戶可以快速購買新鮮食材;又或如甘來科技的智能微超,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提供軟硬一體化的全品類智能售貨機體系,解決了最後一公里內的便利零售。

最後,對於新零售,消費者最核心的需求並不是無人,而是獲得高品質商品和服務,二者缺一不可。

推薦閱讀:

美圖虧損上市,為工具類公司帶來哪些啟示?
魯花是怎麼煉成的
危機公關5S原則
[光正考察]刷新曼谷購物中心新高度-TheEmQuartier商業揭秘(上)
2018年化妝品微商品牌兩條出路:要麼出色!要麼出局!

TAG:零售行業 | 商業 |